• ISSN 1673-5722
  • CN 11-5429/P

2020年  15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2019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
林向洋, 文鑫涛, 李华玥, 郑通彦, 段乙好
2020, 15(3): 473-483. doi: 10.11899/zzfy20200301
摘要:
本文列出了2019年中国5.0级(含)以上地震目录,对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情况和主要特点进行总结。结合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报告和相关资料,分析主要震例的经济损失结果和灾害特点,并结合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自然灾害与地震灾害统计数据,分析对比地震灾害致灾情况占全部自然灾害的比例变化特征。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减灾策略研究——以贵州罗甸县为例
刘军, 宋立军, 聂高众, 任华育, 郝婧, 张萌, 李世杰, 张堡泓
2020, 15(3): 484-495. doi: 10.11899/zzfy20200302
摘要:
为探究贵州省地震灾害风险薄弱环节,减轻地震灾害风险,以贵州省罗甸县为示范,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对各乡镇进行危险性分析,开展地震灾害承灾体现场抽样调查,通过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首次构建乡镇级别的地震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指标体系,评估各乡镇地震灾害综合指数和程度,计算各乡镇地震灾害风险指数,确定红水河镇为高风险区、罗悃镇为中风险区、木引等7个乡镇为低风险区,并从建筑物设防、地震地质灾害及水库地震等角度剖析罗甸县地震灾害特点,从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地质灾害防护及交通等方面提出减小地震灾害风险的建议。
基于新视角的震害分析——以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为例
王波, 郭迅, 宣越
2020, 15(3): 496-509. doi: 10.11899/zzfy20200303
摘要:
四川长宁6.0级地震发生后,作者第一时间前往地震现场,获得第一手震害资料。基于“散、脆、偏、单”评估法,对当地建筑物震害特点和成灾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整治措施。实际震害显示,当前我国城乡建筑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散”和“脆”;学校建筑和底商结构在此次地震中仍表现出诸多抗震不利问题,集中体现在因填充墙布置不合理导致的“偏”;高层建筑主体结构虽在地震后保存完好,但填充墙破坏较重,修缮费用较高。震害调查结果警醒行业人员需围绕实际震害特点精准发力,优化结构概念设计,全面提升抗震能力,推动韧性城乡建设。
移动荷载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以开裂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为例
谢颖川, 高静, 刘长玲, 刘迪
2020, 15(3): 510-518. doi: 10.11899/zzfy20200304
摘要:
混凝土桥梁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裂缝,为分析移动荷载对开裂混凝土桥梁结构刚度的影响,对开裂梁动力响应进行分析。建立简支T梁桥有限元模型,并将移动荷载施加至有限元模型中。根据简支T梁桥破坏横向分布位置和强度的不同,研究不同工况下各梁荷载横向分布及不同移动速度对裂缝扩展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能较好地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在较大的移动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开裂,导致结构刚度减小、位移增大;随着移动荷载和速度的增加,开裂时间增加,结构刚度降低,持续时间增加,位移增大,使结构响应呈现明显非线性。
高温气冷堆核电厂建筑结构采用不同有限元模型的模态分析对比研究
周伯昌, 李小军, 李亚琦
2020, 15(3): 519-525. doi: 10.11899/zzfy20200305
摘要:
建立有限元模型是核电厂建筑结构模态分析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某高温气冷堆核电厂建筑结构为原型,在分析方法相同的前提下,建立2种不同模型(Solid模型和Shell模型),并对这2种模型进行模态分析。重点分析、对比2种模型的自振频率和振型图,计算分析表明:Solid模型与Shell模型相比,计算得到的结构自振频率值较高,但两者的差异很小,前30阶自振频率相对误差小于3.4%;2种模型的计算结构振型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核电厂抗震性能分析和设计提供参考。
汶川地震道路破坏机理浅析
吴家熠, 林均岐, 刘金龙
2020, 15(3): 526-536. doi: 10.11899/zzfy20200306
摘要:
基于2008年汶川地震道路破坏数据与破坏现象,对道路构件(挡土墙、边坡和路基路面)震害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宏观分析统计结果。根据道路构件不同的破坏形式进行分类,总结每类破坏形式常见的自然地质条件及工程因素,并给出地震作用下道路构件震害发生机理,加深对公路系统震损特征的了解,有利于因地制宜地提高道路抗震能力和震后恢复能力。
基于AHP法的宁夏南部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估研究
李自芮, 马翀之, 李国斌, 余思汗
2020, 15(3): 537-547. doi: 10.11899/zzfy20200307
摘要: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应对灾害事件和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文运用AHP法,在遵循科学性、优化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的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指标体系;并参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指南》(GB/T 33744—2017)中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启用、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建立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根据专家问卷调查资料,计算并分析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及结果,将其应用在宁夏南部高烈度区中小学校进行能力检验。结果表明,宁夏南部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该区域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升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2018年11月25日新疆博乐MS4.9地震余震检测与目录完整性研究
闫新义, 冯雪玲, 刘东亚, 谭毅培
2020, 15(3): 548-555. doi: 10.11899/zzfy20200308
摘要:
本文基于匹配滤波技术,通过SEPD(Seismic Events and Phase Detection)对2018年11月25日新疆博乐MS4.9地震序列进行检测,检测出遗漏地震32条,84.4%地震为ML0.0—1.0,9.4%地震小于ML0.0,较地震目录中原有15条地震多213%,检测出的遗漏地震事件使地震目录更加完整。检测后的最小完整性震级由检测前的ML1.6减至ML0.8,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的减小有利于地震工作者对区域地震活动性作出更准确全面的结论,并使地震危险性分析更可靠。
镇江市地震预警系统效能分析
董晨阳, 董建平, 陈江鸿
2020, 15(3): 556-562. doi: 10.11899/zzfy20200309
摘要:
2015年镇江市建成地震预警系统,但自该系统建成后,镇江地区未发生过中强震,使用方对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不明确。地震部门对预警终端的增补也缺少相应的依据。通过计算台点间距及预警盲区的相互关系,认为目前该系统的布点是合理的。根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镇江地区不同地点布设的地震预警终端最多可在地震动到来前2.5—13.1s发出有效预警信号。地震预警系统对本地区Ms5.0级以上的地震有效,对Ms6.0级以上地震效果更好。
地震综合信息多渠道发布系统设计与实现
孙路强, 张春莉, 徐小远, 许可
2020, 15(3): 563-570. doi: 10.11899/zzfy20200310
摘要:
针对地震速报信息、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单一,无法与地震应急成员单位进行及时有效信息的共享问题,天津市地震局对接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武警总队参谋部和中新生态城智慧城市管理中心,通过开发综合信息发布平台,以国际通用预警CAP协议数据包的形式向成员单位实时推送地震预警、速报信息,实现通过电视媒体、预警终端、短信平台发布地震实时信息的目的,同时各应急成员单位通过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推送的信息快速生成各单位相应的应急处置方案,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依据。
基于GIS的天津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评价
尹志军, 李丽慧, 王雪芳, 霍腾飞
2020, 15(3): 571-580. doi: 10.11899/zzfy20200311
摘要:
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进行评价,可为应急避难场所个体改进、布局优化和新建选址提供依据。本文在文献研究与天津市城市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有效性、安全性、可达性3个维度构建包含8个评价因子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空间点位分析模型和覆盖范围模型,对天津市27个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对中心城区14个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满足性评价。结果表明,天津市应急避难场所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总体适宜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安全性亟需加强;天津市中心城区人口密集,但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少,服务区域有限,存在较大范围的覆盖盲区,其中和平区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仅0.2m2,远小于人体最低占用面积0.6m2,达不到人均有效避难要求。
云南地震应急视频会议组网模式研究
许瑞杰, 贾召亮, 曹彦波, 李永强, 李兆隆, 李敏, 郑川, 吴艳梅
2020, 15(3): 581-590. doi: 10.11899/zzfy20200312
摘要:
本文在分析国内地震系统应急视频会议建设、组网和应用的基础上,根据云南地震应急视频会议部署现状,提出日常、演练和应急3种视频会议组网模式,并在2018年8月13日、14日2次通海5.0级地震和2018年9月8日墨江5.9级地震应急视频会议组网中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符合云南省实际情况。
影响公众地震应急准备因素分析
郑祎, 伍国春
2020, 15(3): 591-600. doi: 10.11899/zzfy20200313
摘要:
汶川地震发生后,受桑枣中学案例启发,在中小学开展应急演练受到重视。提高公众地震应急准备能力是提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问卷数据分析,描述我国公众地震应急准备现状,分析影响中国公众地震应急准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学历、风险感知和政府责任影响公众地震应急准备,并提出做好相关工作的政策建议。
天津市公众地震科普认知与需求调查
王萍, 闫丽莉, 庞群英, 安纯毅
2020, 15(3): 601-608. doi: 10.11899/zzfy20200314
摘要:
为真实了解天津市公众地震科普认知与需求情况,以天津市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学生、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农民、驻津部队、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为研究对象,开展专项问卷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公众地震科学知识与地震科普工作的认知度与需求度较高,但仍存在地震科学知识掌握不全面、地震科普产品吸引力不足、科普渠道相对单一等问题,地震科普工作在参与性、互动性与趣味性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此,提出提高地震科普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及地震科普服务个性化和精准化等建议。
地震信息融媒体公共服务研究
崔满丰, 翟颖, 李卫东
2020, 15(3): 609-617. doi: 10.11899/zzfy20200315
摘要:
地震信息传播已进入实时、全面、多维的公共服务时代,单一媒体地震信息服务已无法满足政府、社会公众和地震行业需求,地震信息向融媒体公共服务模式发展。本文对地震信息内容服务需求及特点、地震媒体平台功能特色、融合式媒体信息服务模式等进行分析,对地震信息融媒体公共服务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地震信息服务效率与用户满意度,促进地震信息化建设科学、健康发展。
烈度计台站远程监控系统
柳艳丽, 邱虎, 郭巍, 高也
2020, 15(3): 618-623. doi: 10.11899/zzfy20200316
摘要:
烈度计台站在地震预警中具有重要作用,对烈度计台站的远程监控是保证观测数据稳定可靠的前提。针对现有监控系统无法对台站供电、网络、设备状态等信息进行智能监控的问题,设计烈度计台站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台站供电、网络、I/O开关量、烈度计状态等信息的采集及远程控制等功能,并在天津烈度计台网进行部署,提高了故障排查及维护效率,保证了烈度计台站数据的连续率。
高压直流输电对新沂台地电场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李飞, 孙君嵩, 卜玉菲
2020, 15(3): 624-634. doi: 10.11899/zzfy20200317
摘要:
通过8条高压直流输电(HVDC)线路对新沂台地电场影响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时段,3个测向变化形态、幅度均不相同,长短极距之间差异性较小。综合运用影响量、幅值比、相互间的形态关系可判别具体线路。影响机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HVDC对地电场的影响与入地电流、线路和接地极到台站的空间距离、各测向夹角及地下介质差异性等有关。
全国跨断层流动形变数据管理和预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刘文龙, 陆明勇, 罗三明, 许明元, 高艳龙, 陈欣, 张超, 王世进
2020, 15(3): 635-642. doi: 10.11899/zzfy20200318
摘要:
设计并建设基于MySQL的跨断层数据库,采用C/S架构(客户机/服务器架构)研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与预处理软件平台。该软件平台不仅包括观测资料和监测场地基础信息,还包括显示监测环境信息、场地演化等功能,更重要的是提供消除凸跳、消除台阶、等间隔处理等数据预处理功能,为用户自由定制专业数据提供功能支持。该软件平台的研发将发挥跨断层流动形变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
巴彦岱1号井静水位周期变化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孔凡亮, 邢喜民
2020, 15(3): 643-650. doi: 10.11899/zzfy20200319
摘要:
本文以巴彦岱1号井静水位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别尔采夫滤波、小波分析与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巴彦岱1号井静水位周期变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巴彦岱1号井静水位在日波、半日波频段主要受固体潮的影响;气压影响频段可能为64—256min、32—2048h(1—2个月周期的月波)2个频段,年周期变化与气温变化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
垂向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数的计算——以江宁地震台为例
樊晓春, 李伟, 孙君嵩, 丁烨, 吴帆, 袁慎杰
2020, 15(3): 651-657. doi: 10.11899/zzfy20200320
摘要: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数与电流的空间分布及电极位置有关,应针对不同的观测装置进行计算。本文以江苏省江宁地震台垂向观测为例,利用传统垂直观测装置系数方法、全空间及不完全全空间方式计算装置系数,比较不同装置系数对垂向观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完全全空间并考虑井距的装置系数计算方法适合江宁地震台垂向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