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地震风险与灾害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吴双兰, 陈佳鑫, 陈国兴, 张正阳, 野津厚, 赵凯
, doi: 10.11899/zzfy20240180
摘要:
场地条件、地震动输入对地震动表现有显著影响,因此,深入了解场地的抗震性能并分析其对地震动的响应,对于理解地面运动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考察了场地条件和地震动输入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机理,并全面概述了目前广泛使用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是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主要分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考虑土体参数及地震动参数的不确定性。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确定性振动分析方法的研究较多,而对于随机振动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文章对需深入探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中天山某隧址区实测地应力场特征及其区域地壳稳定性意义分析
景俊杰, 罗永红, 乔国文, 李治财, 周赞
, doi: 10.11899/zzfy20240507
摘要:
新疆中天山地质及构造条件复杂,某隧址埋深最大接近1336 m,探明隧址区地应力场特征和断层摩擦系数对隧址区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工程及理论价值。本文基于隧址区内9个钻孔获得的37条实测地应力数据,通过统计及拟合数据,引入断层摩擦系数μ、地壳应力积累指标μm,并结合区域地震分布和震源机制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天山隧址区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37°E,与区域构造应力场NNE方向相符;浅部地壳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随深度线性增长梯度分别为0.024和0.017,应力状态以逆冲型为主,局部兼有走滑型。隧址区内断层摩擦系数μ分析揭示,其主要分布范围为0.15~0.3,表明大部分断层处于低强度状态,而F6断裂μ值达到0.39,明显高于其他断层,同时区内地壳应力积累指标μm近80%,应力积累不高,未达到临界滑动值0.5,但F6断裂处应力积累程度均高于0.5,说明F6断裂相较其他断层的应力积累更大,更具有活动性。结合NWW向断层附近地震频发及近年小震震源机制解特征,表明隧址区断层更易沿北西西向形成滑动。
震灾防御技术
基于强震场景模拟的京津冀区域医疗系统协同救援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郭小东, 李圣楠, 王志涛
, doi: 10.11899/zzfy20240053
摘要:
对伤亡人员的救治是震后应急救援工作的首要内容,医疗系统作为救治伤员的主力,其震后的功能损失和恢复能力决定了震后救援的效率。本文选取区域尺度的医疗系统,通过情景构建的方法研究强震情景下的区域协调救援。首先对震中城市的震后供需状态、医疗系统救援能力进行分析,并考虑道路系统损失对震后救援的影响,分析城市震后应急救援能力。在城市医疗系统不足以支撑自身救援的情况下,考虑区域其他城市协同救援,对周边城市医疗系统救援能力进行分析,协同救援的城市需遵循城市内外两层供需平衡的逻辑,统筹考虑周边城市的资源容量限制与总救援时间最小化问题,从而选择最优救援方案,为京津冀区域强震情景下协同救援提供思路。
地震作用下液化场地高层建筑结构桩筏基础动力响应研究
王佳利, 李雨润, 邵鼎松, 田兴旺, 梁艳
, doi: 10.11899/zzfy20250064
摘要:
液化场地下高层建筑桩基抗震性能一直是防灾减灾工程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开展液化场地-桩筏基础-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动力响应大型离心机振动台试验,并基于STKO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通过对比土体超孔压比、土体加速度、上部建筑结构加速度和桩基弯矩等,验证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基于已验证的数值模型,输入不同峰值加速度的El Centro地震波,探究地震动强度对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动力响应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地震波工况下,随着楼层的升高,楼层峰值加速度、最大位移逐渐增大,同时楼层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不断增加;在相同楼层处,随着地震动峰值的增加,楼层峰值加速度不断增大,楼层最大位移逐渐增大,但楼层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不断减小;小震作用下,土体并未发生液化,随着地震波峰值的增加,超孔压比上升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且土体超孔压比的波动程度随着地震动峰值的增加而变大;在小震作用下,桩身顶部会出现弯矩较大值,随着地震动峰值的增加,桩身弯矩峰值点位置下移,大震作用下,角桩、边桩及中桩的桩弯矩峰值均出现在液化层与非液化层交界处附近。
液化场地中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地下结构体系地震响应离心振动台试验研究
李雨润, 王铭, 邵鼎松, 田兴旺, 李赫
, doi: 10.11899/zzfy20250065
摘要:
为了探究液化场地中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地下结构动力响应规律,本文设计并制作了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地下结构体系缩尺模型,利用大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开展了液化场地中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地下结构体系动力响应试验研究。重点分析了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可液化场地土、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和地下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主要包括土体孔隙水压力、地基加速度、位移沉降、土压力等,并深入探讨了地基液化对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地下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层建筑-桩筏基础下卧地基的液化程度最高;强震作用下桩筏基础与地下结构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二者之间土体孔隙水的排出;小震作用下筏板和地下结构的加速度响应放大,在强震作用下,由于地基液化对邻近结构的影响,筏板和地下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先放大后减小;试验场地整体发生了不均匀沉降,地下结构上的土体存在明显的隆起变形;在大震作用下,地基液化对桩筏基础与地下结构有一定的减震作用。浅层土反应谱的短周期成分地震响应显著,深层土反应谱的长周期成分地震响应显著。
北川沈家包边坡抗滑桩抗震设计参数优化研究
赵志成, 蔡晓光, 金宝双, 薄景山, 李思汉, 徐洪路
, doi: 10.11899/zzfy20250066
摘要:
本文以北川王家岩南侧沈家包抗滑桩加固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低应变测试、混凝土强度测试、FLAC 3D数值模拟及拟静力理论计算,系统研究了强震作用下抗滑桩加固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随输入地震动强度增大,PGA放大系数呈非线性衰减特征,抗滑桩可以显著抑制边坡动力放大效应,其阻滑能力随地震动峰值增强而提升,地震作用下桩顶位移9.78 cm满足规范容许限值;抗滑桩内力分布特征显示,桩身剪力与弯矩峰值位于滑面附近;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桩长16 m、间距6.75 m为最优抗震设计参数;拟静力法计算得出桩身峰值剪力与峰值弯矩较数值模拟分别偏小2.93%和5.87%,建议抗震设计安全系数取1.2以上;研究揭示了抗滑桩在强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机理,为高烈度区边坡抗震设计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机械连接式有限空间加筋土挡墙动力响应分析
袁超, 蔡晓光, 李思汉, 徐洪路, 赵志成, 乔艳阳
, doi: 10.11899/zzfy20250069
摘要:
针对施工场地受限和地震频发区域中加筋土挡墙的应用需求,本研究通过开展机械连接式有限空间加筋土挡墙振动台试验,阐述了结构震害现象及墙体变形模式,分析了加速度响应、面板位移、筋材应变、潜在破裂面等力学行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挡墙加速度放大系数随着输入频率增大而增大,并沿墙高呈非线性分布,在墙顶处取得最大值。各工况结束后挡墙累积位移分别为1.09%H、1.28%H、2.05%H、10.96%HH为挡墙高度),正弦波0.4 g结束后挡墙已发生中度破坏。筋材应变随输入频率增大而增大,并沿墙高呈非线性变化。潜在破裂面由墙趾出发,沿填料与边坡接触面发育;墙后机械连接处是结构薄弱处,设计施工时应进行相应加固。共振会使挡墙位移、筋材应变显著增加,导致挡墙破坏,工程中应避免结构发生该现象。本研究结果可为有限空间加筋土挡墙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推动该结构在地震频发区的建设与应用。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青海震区)房屋震害及震害异常区浅析
杨传成, 陈浩, 李智敏, 盖海龙, 苏旭, 杨彬
, doi: 10.11899/zzfy20240031
摘要: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35.7°N,102.79°E)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 km。此次地震造成震区大量房屋倒塌,151人遇难,979人受伤。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最大烈度评估为Ⅷ度(8度),Ⅷ度(8度)区面积331 km2,包含异常区面积15 km2(甘沟乡),本研究调查了青海震区不同烈度区的房屋震害及Ⅷ度(8度)区内3个异常地区。调查结果显示,Ⅷ度(8度)区土坯、土木房屋受损较为严重,砖混、框架结构破坏较轻。该区域内由于地形、建造等原因,导致甘沟乡破坏较为严重;金田村由于饱水原因导致黄土液化产生流滑,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寨子山地区发育的大量裂缝需要进一步开展监测治理工作。根据以上震害分析,对未来灾后重建及后续震灾防御提出参考性建议。
双级模块式加筋土挡墙动力响应数值分析
祁高, 李思汉, 蔡博渊, 蔡晓光, 黄鑫, 王磊
, doi: 10.11899/zzfy20250062
摘要:
针对地震作用下双级加筋土挡墙临界台阶宽度不明、上下阶墙高选取随意,不利于加筋土挡墙推广应用的情况,基于双级模块式加筋土挡墙的振动台试验结果,建立FLAC 3D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台阶宽度(10、20 、30、40、50、60 cm)、不同墙高比(上下阶墙体分别为3/7、4/6、1/1、6/4、7/3)下加筋土挡墙的墙面位移、加速度响应及地震土压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面板位移随台阶宽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最小值出现在台阶宽度为50 cm工况中;加速度放大系数沿墙高非线性递增,上阶挡墙在台阶宽度为40 cm和60 cm时出现加速度响应衰减;下阶墙体土压力在台阶宽度为50 cm时数值最小;上下阶挡墙墙高比为4/6时,墙面峰值位移最小;墙高比为6/4时,上阶挡墙的加速度放大系数最大,墙高比为1/1时,下阶挡墙的加速度放大系数最大;墙高比为7/3时,上阶挡墙的地震土压力值最大,墙高比为1/1时,下阶挡墙的地震土压力值最大。综合分析可知,墙高比为1/1时,临界台阶宽度在50 cm附近;当台阶宽度为20 cm时,上下阶墙体高度应有所区别,不宜均分,也不宜差距过大。研究成果可为双级加筋土挡墙工程设计中台阶宽度和上下阶墙高设置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