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Urban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A Case Study of the Central City of Tianjin
-
摘要: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增强现代化城市防震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应急避难服务功能,提高避难成功率,减轻灾害损失。本文利用熵值权重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以构建的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基础,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给出了各避难场所适宜等级,检验了场所的避难服务功能,为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合理性提出建议,对增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合理性及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Abstract: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modern citi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ities.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emergency shelter is conducive to better play the emergency shelter service functio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asylum and reduce disaster losses. In this paper, the evaluation model combining entropy weight with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of the emergency shelter in the central city of Tianjinbased on the constructed index system for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emergency shelter. The evaluation results provide the suitability level of each shelter, test the shelter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emergency shelter,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pace distribution of the shelter, and have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emergency shelter and emergency handling capacity.
-
引言
跨断层形变测量是通过观测布设在断层两侧控制点的相对关系,以监测断层(上、下盘)的相对运动。由于控制点布设的位置,跨断层测量能更容易、更直接地观测到断层的相对运动情况。很多学者对跨断层测量进行了研究。张超(1981)将断层上、下盘作为刚性块体,从几何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利用基线观测数据、水准观测数据得到断层三维运动情况。薄万举等(1998)在此基础上,对八宝山断裂带上的跨断层场地数据进行了处理,对该地区的断层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一定区域内跨断层测量对异常形变监测和震情预测研究有重要意义。张兴飞(1992)针对跨断层形变测量的特点,构建了基于混合回归理论的动态数据处理模型,该模型对地震前兆有较好的反映。焦青等(1998)利用华北和南北地震带跨断层流动水准和定点水准观测资料,研究了断层垂直位移速率异常的空间分布以及震源区的逼近情况,发现通过研究断层垂直位移速率预测地震是一种可行方法。张希等(2013)将自适应控制理论引入断层流动形变分析中,通过构建慢时变前兆系统结构,对5个典型场地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异常识别、异常分类的判定较原始曲线更为直观,与以往的形变指标相比也有所改进。张晶等(2011)从断层受力运动方向入手,对断层在一定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进行了不同的组合,形成断层活动协调比理论,分析了断层活动性质和应变积累状态,对地震中长期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基于跨断层测量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通过计算断层的三维运动情况,然后对其运动规律进行发掘,发现异常,这些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寻找或确定某条断层或某个场地附近断层的运动变化机理,进而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本文在该领域专家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垂直形变趋势累计率(陈兵等,2000),对其反映的物理机制以及区域应变场在中强震发生前后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
1. 基本原理
垂直形变趋势累计率是通过垂直形变时变曲线建立的一种可较明确地量化趋势变化的判定方法。此方法以断层总体速率变化绝对量为基础,再根据断层总的垂直活动量判断断层运动趋势,而且具有表征孕震应力场时空动态演化的物理意义。
首先通过公式(1)获得断层的相对运动速率(上盘相对下盘,上升为正):
$${v_i} = \frac{{{y_{i + 1}} - {y_i}}}{{{t_{i + 1}} - {t_i}}}$$ (1) i表示观测值序列号,ti为观测序列所对应的时间,yi表示ti时刻上盘相对下盘观测的高差值,vi表示ti时刻相邻2期断层的相对垂直形变速率。
为了排除干扰因素,更真实地计算断层上、下盘的相对运动速度,本文在计算断层相对运动速率时,首先将不同年份(序号为j)相同月份(序号为k)的速率值vj, k取平均得到vk,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用每一年每一期的速率值(vj, k)减去每一期对应的平均值vk获取vj, k',称之为总体性去周期,其中j为年。具体见式(2)、(3):
$${\bar v_k} = \frac{1}{m}\sum\limits_{j = 1}^m {{v_{j,k}}} $$ (2) 其中m为参与计算测线的总观测年数。
$${v'_{j,k}} = {v_{j,k}} - {\bar v_k}$$ (3) 该想法启发于大地水准面的确定。与相邻年同期观测数据做差或较短观测期间不同时间段(年)中相同期(年中月)取平均值获取相对运动速率的传统方法相比,这样做能够更好地消除因环境等因素引起的长短周期影响。
总体去周期后,那么以起算时刻(序号为s,场地起始观测年份 < 起算年份 < 最后观测年份)至计算时刻(序号为m、k0所对应年份和相应的月份)这一时间段断层总体垂直速率变化量va, k0如下:
$${v_{{\rm{a}},{k_0}}} = \sum\limits_{j = s}^{m - 1} {\sum\limits_{k = 1}^{12} {{{v'}_{j,k}} + \sum\limits_{k = 1}^{{k_0}} {{{v'}_{m,k}}} } } $$ (4) 其中,一般情况下s=m-10。
将每期垂直形变速率取绝对值求和,得到(5)式,vd, k0为此时间段垂直形变变化幅度。
$${v_{{\rm{d}},{k_0}}} = \sum\limits_{j = s}^{m - 1} {\sum\limits_{k = 1}^{12} {\left| {{{v'}_{j,k}}} \right|} } + \sum\limits_{k = 1}^{{k_0}} {\left| {{{v'}_{m,k}}} \right|} $$ (5) 依据(4)、(5)式,计算垂直形变趋势性的量化标准,即(6)式,垂直形变趋势累计率。
$${D_{\rm{c}}} = \frac{{{v_{{\rm{a}},{k_0}}}}}{{{v_{{\rm{d}},{k_0}}}}} = \frac{{\sum\limits_{j = s}^{m - 1} {\sum\limits_{k = 1}^{12} {{{v'}_{j,k}} + \sum\limits_{k = 1}^{{k_0}} {{{v'}_{m,k}}} } } }}{{\sum\limits_{j = s}^{m - 1} {\sum\limits_{k = 1}^{12} {\left| {{{v'}_{j,k}}} \right|} } + \sum\limits_{k = 1}^{{k_0}} {\left| {{{v'}_{m,k}}} \right|} }}$$ (6) 如果断层运动速率vi为恒值,那么va, k0 = vd, k0 =0,,即Dc为0/0型。为使Dc与实际物理情况相符,此情况下规定Dc=1。
由(6)式可以发现Dc∈[-1, 1],那么确定垂直形变趋势起算时间后,如果Dc > 0,则断层运动趋势与起算时刻的运动趋势一致,且断层活动性为压性;如果Dc < 0,则断层运动趋势与起算时刻的运动趋势相反,且断层活动性为张性;如果Dc=0,说明断层恢复到起算时的状态,即垂直形变无变化。|Dc|越接近1,则可以认为断层形变异常强度越高;如果|Dc|越接近0则反之。在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获取的Dc值是基于一定的起止时间段的,因此其仅反映此时间段内断层的活动性,而且可能会与一些块体总体(长趋势)活动性不尽相同。
另外,速率绝对幅度的大小及积累时间的长短与相应的地震强度和复发周期有关。强震孕育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闭锁、微破裂、预滑移等现象,必然对断层形变的大小和方向产生影响,从而反映到Dc值的异常变化。
2. 跨断层观测场地情况
基于以上原理,本文以川滇地区为实验区,利用布设在重要断裂带上的跨断层场地的水准观测数据开展实验,并进行了分析。
以下为川滇地区跨断层流动场地水准资料观测情况。各个场地、各条测线的观测情况如表 1,川滇地区跨断层流动观测场地分布情况如图 1。
表 1 川滇地区在测流动跨断层场地情况表Table 1. List of the across fault monitoring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场地名称 测段 所跨断层 开始观测时间 复测周期 侏倭 AB、AC 鲜水河断裂 1980.4 6期/年 格篓坝子 AB、AC 鲜水河断裂 1974.8 6期/年 虚墟 BA、CA 鲜水河断裂 1973.2 6期/年 沟普 BA、CA 鲜水河断裂 1983.5 6期/年 龙灯坝 BA、CA、DA 鲜水河断裂 1985.5 6期/年 老乾宁 13、53、54 鲜水河断裂 1979.9 6期/年 折多塘 BE 鲜水河断裂 2013.11 6期/年 团结 12、13、43 鲜水河断裂 1986.5 6期/年 棉蟹支线 13、23、57(停)、78(停)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1990.3 6期/年 安顺场 BA、CA 鲜水河断裂 1977.8 6期/年 冕宁支线 13、23、54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1981.9 6期/年 宁南支线 54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1972.6 6期/年 汤家坪 AB、AC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1981.9 6期/年 汤家坪新 BC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2012.9 6期/年 尔乌 31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1981.9 6期/年 蒲江 BC 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 1977.7 6期/年 双河 12 龙门山断裂 1977.7 6期/年 灌县 34 龙门山断裂-灌县断裂 1978.2 6期/年 七盘沟 CA 龙门山断裂 1986.5 6期/年 荞窝 BC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2010 6期/年 西昌 BA、BC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1974.6 6期/年 宝兴 BX 盐井-五龙断裂 2008.8 6期/年 映秀 BC 龙门山断裂-映秀断裂 1985.5 6期/年 剑川 21、31 剑川断裂 1982.2 12期/年 丽江 1x-2x、43 丽江断裂 1982.2 12期/年 永胜 14、1-2x、3-2x 程海断裂 1982.2 12期/年 楚雄 1x-2、32、35 楚雄断裂 1982.2 12期/年 羊街 1x-x5 小江断裂-西支断裂 1982.2 12期/年 宜良 2x-1x、2x-3x、4-3x 小江断裂东支断裂带南羊街断裂 1997.7 12期/年 峨山 12、34 曲江断裂 1982.3 12期/年 通海 12、32、34 曲江断裂 1982.3 12期/年 建水 21、31 越屏-建水断裂 1982.3 12期/年 石屏 21、31 石屏-建水断裂 1982.3 12期/年 下关① 12、32 洱海断裂 1982.2 12期/年 ① 说明:例如下关测段12,即表示从上盘控制点1到下盘控制点2;2x-1x表示上盘2号新控制点到下盘新1号控制点,x代表新点。 上述场地中部分测线因场地环境改变或观测墩(点)遭破坏等情况而停测或更改观测路线的测段,以及未跨过断层的测段并未列出。另外由于一些新建场地的观测时间距现在较近,故这些场地的相关信息也未列出。
川滇地区跨断层观测场地多数建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分布在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以及小江断裂带等几大断裂带上,其场地分布见图 1。场地位置用五角星标注。
3. 实验分析
川滇地区的观测场地主要位于南北地震带上,而南北地震带是我国地震高发地区,拥有丰富的震例(刘辛中等,2015),因此作者选取该地区地震为样本进行分析。另外为弥补云南、四川跨断层场地观测周期不同以及因外界环境等因素造成的数据不全对计算的影响,在数据预处理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了3次样条插值处理。其中,为获取地震前后川滇地区垂直形变趋势较为真实的变化情况,尽量选择发震时间前后各个场地都有观测数据的时间作为实验时间,对受外界条件影响或在核实异常过程中认为存在质量问题的观测数据不予采用,也尽量避免因插值造成的不必要误差。
由于篇幅原因,基于第2章所列观测场地的观测资料仅对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前后Dc值变化所反映的规律分别进行讨论,其中起算时间分别选为1998、2003年。
图 2中,(a)与(d)分别为汶川地震发生前4个月、震后2个月的垂直形变趋势累计率,(b)与(c)为地震发生前2个月、震后1个月的垂直形变趋势累计率。可以看出,汶川地震发生在垂直形变趋势变化较大的区域附近,而地震前后,发震地附近的垂直形变趋势发生较大改变(矩形框示意范围),反映其附近断层垂直形变异常强度改变较大。地震发生前2个月形变趋势表现为运动平缓,即形变异常强度变小,而震后则逐渐恢复到与震前相同的情况。作者认为,这种情况说明发震地附近震前断层的“正常”运动趋势受阻,导致断层附近出现更为明显的闭锁现象,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相关文献(赵静等,2012)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进一步说明跨断层水准能够较有效地反映地震前兆。实验过程中,作者发现在汶川地震发生后2个月(图 2(d))川滇地区的垂直形变异常强度与汶川地震发震前(图 2(b))的垂直形变异常强度极为相似,而通过查询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地震目录可以发现,在汶川地震发生2个多月后,即2008年7月24日,汶川主震震中东北方约250km处的广元发生了6.0级强余震(郑勇等,2009;温瑞智等,2009)。需要说明的是,川滇地区跨断层观测数据的获取时间主要集中在每个观测月的中上旬,故图 2(d)显示的为广元地震发生前该地区的垂直形变异常强度,这从另一个方面(形变学)说明跨断层手段所反映的垂直形变异常强度具有较好的映震能力。
图 3中,(a)、(b)分别为该地区发震前6个月和1个月的垂直形变趋势图,(c)、(d)为震后1个月和2个月的垂直形变趋势图。从图中可以发现芦山地震的发震地同样处于垂直形变趋势变化较大(即垂直形变异常强度值变化较大,主要集中在震中东南方向,矩形框示意范围)的地区附近。川滇地区2012年9月份与2013年5月、6月的垂直形变趋势累计率几乎保持一致,而该地区2013年3月较2012年9月的垂直形变累计率发生了较大改变,即断层垂直形变异常强度值改变较大,随即2014年4月20日在该区域便发生MS 6.7芦山地震。
总的来说,垂直形变趋势累计率在以下2方面有较好的效果:① 从地震发生的位置上来看,发震地一般都处于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值改变较大的地区,地震发生前断层附近的垂直形变异常强度有突然变缓或加剧的趋势;② 从地震前后应变能变化的角度研究,地震发生前应变能大量累积,地震发生后得到释放,但还处于平衡自适应阶段,震后一段时间应变能达到平衡,使其与震前相当,较好地反映了地震孕震、发震以及震后平静期的应变能变化过程(许昭永等,2015)。
4. 讨论
通过分析川滇地区的震例,得到了几方面认识:从时间角度看,地震发生前后,川滇地区跨断层场地附近垂直形变异常强度几乎维持不变;从空间位置角度看,地震(中强震)主要发生在垂直形变异常强度较大地区或者其边缘及附近;从震级角度来看,较大震级的地震在震前的异常形变强度值变化比较小震级地震更为明显,但目前缺少更为确切的依据,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总体来说,垂直形变趋势累计率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中短期地震预测预报能够发挥不错的效果,但对于短临预报,由于数据采集频率以及跨断层场地分布情况的影响,该手段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另外,该方法需要足够的监测场地密度,否则仅从单个跨断层场地的垂直形变趋势变化速率以及趋势变化幅度分析,会因缺少断层运动的整体性判断而更加难以获得真实的空间异常变化特征,因此对地震预测预报的帮助可能较小。地震发生过程是应变能积累-释放-再积累的过程,因此在选用垂直形变趋势累计率方法时,起算时间的选择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致谢: 感谢2位审稿人对本文的悉心指导,提出的建议对本文质量提升有很大帮助。本文所使用的跨断层观测数据为一线观测人辛苦所得以及兄弟单位慷慨提供,在此一并感谢。 -
表 1 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准则层 指标层 指标解释 目标向量 有效性 出入口个数 避难场所出入口数量 正 可容纳人数 场所有效面积与人均避难最小需求面积之比 正 有效面积比 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与场所占地面积之比 正 可达性 疏散道路评分 场所周围道路等级越高,通达性越好,评分越高 正 医疗机构距离 避难场所与医疗机构最近距离 负 消防据点距离 避难场所与消防据点最近距离 负 公安机关距离 避难场所与公安机关最近距离 负 安全性 活断层距离 避难场所与海河断裂最近距离 负 周边建筑物高度 避难场所周边建筑物高度 负 重大危险源距离 避难场所与加油站最近距离 负 表 2 天津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基本信息
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table of emergency sheltersof the central city ofTianjin
名称 面积/万m² 容纳人数/万 位置 中心公园 1.6 0.3 和平区辽宁路 睦南公园 1.4 0.2 和平区睦南道 银河广场 19.9 5.0 河西区友谊路 人民公园 14.2 3.6 河西区广东路 河东公园 10.0 3.0 河东区成林道 中山门公园 2.4 0.4 河东区中山门中心西道 水上公园 164.6 20.0 南开区水上公园西路 长虹公园 32.2 10.0 南开区红旗路 北宁公园 57.0 13.0 河北区北站北侧 王串场公园 7.8 2.0 河北区王串场三号路 西沽公园 35.0 10.0 红桥区光荣道 红桥公园 4.0 1.0 红桥区纪念馆路 注:相关数据来源于《天津统计年鉴》 表 3 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数据
Table 3. The index data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central city of Tianjin
名称 有效面积比/
%可容纳人数/
万出入口个数/
个疏散道路
评分医疗
机构距离/km消防
据点距离/km公安
机关距离/km活断层
距离/km周边建筑物
高度/km重大危险源
距离/km中心公园 0.7500 0.3 4 6 0.22 1.2 0.21 2.17 0.033 0.90 睦南公园 0.6429 0.2 3 6 0.84 1.4 0.64 0.56 0.021 1.50 银河广场 0.6834 5.0 10 9 1.40 1.5 1.40 0.28 0.055 0.85 人民公园 0.7676 3.6 6 8 0.67 2.3 0.41 1.38 0.031 0.42 河东公园 0.6850 3.0 4 8 1.20 2.6 0.21 5.80 0.095 1.50 中山门公园 0.7917 0.4 2 7 1.70 3.6 0.10 4.88 0.028 0.48 水上公园 0.4769 20.0 6 10 1.80 3.2 0.60 2.68 0.105 0.66 长虹公园 0.6894 10.0 6 10 0.90 1.2 1.00 0.33 0.095 0.26 北宁公园 0.6842 13.0 4 7 0.80 1.5 1.10 6.30 0.080 0.75 王串场公园 0.7949 2.0 3 6 0.30 1.8 0.62 5.55 0.025 0.35 西沽公园 0.8086 10.0 5 8 0.90 1.6 0.70 3.94 0.035 0.08 红桥公园 0.8000 1.0 10 7 0.20 1.7 1.10 2.07 0.030 0.62 表 4 指标权重结果
Table 4. Index weight value
准则层 评价指标 权重 有效性 有效面积比 0.0050 可容纳人数 0.3094 出入口个数 0.0602 可达性 疏散道路评分 0.0092 医疗机构距离 0.1000 消防据点距离 0.0398 公安机关距离 0.1069 安全性 活断层距离 0.1665 周边建筑物高度 0.0929 重大危险源距离 0.1100 表 5 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结果
Table 5.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 suita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central city of Tianjin
名称 评价结果$ {R}_{i} $ 适宜等级 中心公园 0.5025 较适宜 睦南公园 0.5081 较适宜 银河广场 0.4537 较不适宜 人民公园 0.4305 较不适宜 河东公园 0.5493 较适宜 中山门公园 0.5197 较适宜 水上公园 0.6121 适宜 长虹公园 0.4514 较不适宜 北宁公园 0.5824 适宜 王串场公园 0.5155 较适宜 西沽公园 0.4839 较不适宜 红桥公园 0.5184 较适宜 -
[1] 杜亚男, 杨文伟, 王炳亮, 2020. 银川市西夏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优化布局研究. 安全与环境工程, 27(1): 47—54.Du Y. N., Yang W. W., Wang B. L., 2020. Study on the optimal layout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 in Xixia district of Yinchuan.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7(1): 47—54. (in Chinese) [2] 郭兴利, 郭雪琦, 卓海涵, 2017. 城市地震避难所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以台中市西屯区为例.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19(4): 71—79. doi: 10.3969/j.issn.1673-8047.2017.04.010Guo X. L., Guo X. Q., Zhou H. H., 2017. Reasearch 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 of site selection of urban earthquake shelters: a case of Xitun district in Taichung City. Journal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19(4): 71—79.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673-8047.2017.04.010 [3] 姜连艳, 2019. “平灾结合”推进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策略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14(4): 838—845. doi: 10.11899/zzfy20190415Jiang L. Y., 2019. Research on promotion strategy of indoor emergency earthquake shelters based on integration for normal time and disaster time.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14(4): 838—845. (in Chinese) doi: 10.11899/zzfy20190415 [4] 刘瑞瑞, 宁普颖, 刘建利等, 2015. 从“大应急理念”来看天津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发展. 中国应急救援, (4): 40—42. [5] 宋英华, 赵相成, 吕伟等, 2019. 考虑多因素影响的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划分方法.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9(5): 138—144.Song Y. H., Zhao X. C., Lyu W., et al., 2019. Method for service scope division of emergency shelters considering multi-factors.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9(5): 138—144. (in Chinese) [6] 苏建锋, 薄万举, 2017.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震灾防御技术, 12(2): 392—398. doi: 10.11899/zzfy20170216Su J. F., Bo W. J., 2017.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display system of urban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12(2): 392—398. (in Chinese) doi: 10.11899/zzfy20170216 [7] 王女英, 修春亮, 魏冶, 2017. 沈阳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识别、空间格局与服务功能. 地域研究与开发, 36(5): 75—79, 86. doi: 10.3969/j.issn.1003-2363.2017.05.014Wang N. Y., Xiu C. L., Wei Y., 2017. Identification, spatial pattern and service func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Shenyang city.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6(5): 75—79, 86.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3-2363.2017.05.014 [8] 魏本勇, 谭庆全, 李晓丽, 2019. 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与服务效能评估. 地震研究, 42(2): 295—303. doi: 10.3969/j.issn.1000-0666.2019.02.019Wei B. Y., Tan Q. Q., Li X. L., 2019. Assessment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ervice efficiency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Beijing.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42(2): 295—303.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0-0666.2019.02.019 [9] 熊焰, 梁芳, 乔永军等, 2014.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9(4): 921—931. doi: 10.11899/zzfy20140421Xiong Y., Liang F., Qiao Y. J., et al., 2014. Mitigation capabilities evaluation system of Beijing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9(4): 921—931. (in Chinese) doi: 10.11899/zzfy20140421 [10] 杨爽, 张楠, 赵士达等, 2013. 天津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试点建设. 防灾减灾学报, 29(4): 79—82. doi: 10.3969/j.issn.1674-8565.2013.04.018Yang S., Zhang N., Zhao S. D., et al., 2013.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 pilot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29(4): 79—82.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674-8565.2013.04.018 [11] 叶明武, 王军, 刘耀龙等, 2008. 基于GIS的上海中心城区公园避难可达性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4(2): 96—98, 103.Ye M. W., Wang J., Liu Y. L., et al., 2008. Study on refuge accessibility of park in inner-city of Shanghai based on GIS technique.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4(2): 96—98, 103. (in Chinese) [12] 张佳瑜, 白林波, 杨文伟, 2019. 基于GIS的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模型构建——以银川市育林巷社区为例. 地震工程学报, 41(6): 1650—165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9.06.1650Zhang J. Y., Bai L. B., Yang W. W., 2019. Construction of an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 allocation model for a community based on GIS: a case study of the Yulin lane community in Yinchuan city.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 41(6): 1650—1658.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9.06.1650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8. GB 21734—2008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8. GB 21734—2008 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Site and its faciliti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in Chinese) [14] 周玉科, 刘建文, 梁娟珠, 2018. 基于改进灰色关联的福州市避难所适宜性综合评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34(6): 63—70. doi: 10.3969/j.issn.1672-0504.2018.06.010Zhou Y. K., Liu J. W., Liang J. Z., 2018. Comprehensiv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emergency shelters based on improved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method in Fuzhou.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34(6): 63—70.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672-0504.2018.06.010 期刊类型引用(17)
1. 邱迎晨,叶如海. 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平急转换的适宜程度研究——以南京市建邺区南苑街道为例. 绿色科技. 2025(01): 195-200 . 百度学术
2. 李娜,吴怀石. 考虑洪涝灾害风险的小样本应急避难所选址模型.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25(03): 1090-1101 . 百度学术
3. 李晓萍,陆佳鋆,胡青蜜. 城市避难场所防震减灾韧性评价体系研究——以上海市区为例. 地震工程学报. 2024(01): 214-223 . 百度学术
4. 张小莹,江惠华,吕伟,李承旭,马剑. 基于GIS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区划——以成都市主城区为例.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4(02): 153-160 . 百度学术
5. 马运佳,曲晨希,杜贤豪,杨雨蒙,刘宝印. 基于GIS的灾害避难所适宜性评价及选址优化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 自然灾害学报. 2024(04): 106-117 . 百度学术
6. 尤笛,王世新,王福涛,闫珺,王振庆,刘文亮,朱金峰,王丽涛,侯艳芳. 基于AHP-EWM多目标决策模型的北京应急避难场所承载力评价. 遥感学报. 2024(09): 2276-2292 . 百度学术
7. 徐涛松,汪涛颖,顾康康. 多尺度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合理性研究——以合肥市区为例.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5): 532-540 . 百度学术
8. 侯汉平,耿劭卿. 基于混合决策的城市固定避难所选址优化.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23(03): 682-693 . 百度学术
9. 刘晓然,张略淼,甄纪亮,曾德民,刘朝峰. 考虑人员疏散无序性的片区固定避难空间仿真及优化.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23(05): 1709-1716 . 百度学术
10. 王喆,吕锋,邵鸿远,方丹辉,陶梦琪. 基于置信规则的村镇应急避难场所暴雨灾害链风险诊断.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3(04): 168-175 . 百度学术
11. 李文倩,孙婧芸,周到洋. 考虑城市公园特征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安全评价研究. 华南地震. 2023(02): 104-114 . 百度学术
12. 邓树荣,周建荣,肖鑫,施建明,陆亚波,王林岚,罗嘉铮. 基于联通图和线性规划的震后灾民转移安置模型研究. 地震研究. 2023(03): 385-393 . 百度学术
13. 李海凌,周极人,刘克剑,张怀.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基于知识图谱的视角.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06): 83-92 . 百度学术
14. 陈明洁,吕飞.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苏州古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优化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 2022(04): 1-8+15 . 百度学术
15. 李文倩,周到洋,郑媛媛. 基于Dijkstra算法的地震灾害应急避难路径分析. 地震研究. 2022(04): 653-661 . 百度学术
16. 惠杨,张文静,戴盈磊,李莹,刘琳婷. 鞍山岫岩县3.2级地震应急处置和思考. 防灾减灾学报. 2022(04): 70-74 . 百度学术
17. 李文静,翟国方,陈伟,刘瑀. 基于避难弱者需求视角的县域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以长宁“6·17”地震灾后调研为例. 震灾防御技术. 2022(04): 764-774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