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673-5722
  • CN 11-5429/P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

苏建锋 张庆斌

陈丽, 刘代芹, 李杰, 艾力夏提·玉山, 李桂荣, 李瑞, 丁新娟, 孙小旭. 新疆喀什及邻近区域流动地磁和流动重力联合分析研究[J]. 震灾防御技术, 2017, 12(2): 423-432. doi: 10.11899/zzfy20170220
引用本文: 苏建锋,张庆斌,2021.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震灾防御技术,16(2):414−420. doi:10.11899/zzfy20210221. doi: 10.11899/zzfy20210221
Chen Li, Liu Daiqin, Li Jie, Ailixiati·Yushan, Li Guirong, Li Rui, Ding Xinjuan, Sun Xiaoxu. Mobile Magnetic and Gravity Survey in Kashi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7, 12(2): 423-432. doi: 10.11899/zzfy20170220
Citation: Su Jianfeng, Zhang Qingbi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Urban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21, 16(2): 414-420. doi: 10.11899/zzfy20210221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doi: 10.11899/zzfy20210221
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科研三结合课题(3JH-202001107);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科技创新主任基金(FMC201600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苏建锋,男,生于1981年。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应急与减灾研究。E-mail:su_qw@163.com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Urban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A Case Study of the Central City of Tianjin

  • 摘要: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增强现代化城市防震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应急避难服务功能,提高避难成功率,减轻灾害损失。本文利用熵值权重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以构建的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基础,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给出了各避难场所适宜等级,检验了场所的避难服务功能,为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合理性提出建议,对增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合理性及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由于流动重力观测受干扰较少,资料信度较高,故往往能够反映深部物质运移与变迁的信息(地震预报推进组,2001)。而应力积累及临震应力突变则可能引起地震孕育区及附近地区地下岩石磁性的改变,导致局部地磁场出现异常变化(熊仲华等,1997李琪等,2007苏树朋等,2009)。通过对区域岩石圈磁场的监测及变化的分析,可以提取出有关的震磁前兆异常信息,尤其是岩石圈磁场的局部异常时间变化,这是地震地磁监测的重要物理基础,也是开展震磁变化前兆信息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1991徐文耀,2003许仪西等,2008杨福喜等,2010)。重力和地磁的定期重复观测可为中短期地震趋势预测提供判断依据。

    喀什及邻近区域受力形式复杂:东南面受到塔里木盆地NNW向的挤压作用;北面是由多条逆断层组成的柯坪块体,破坏性地震沿柯坪断裂频频发生;西面受到天山、西昆仑与帕米尔弧交汇区的张性拉张作用,南北两侧同时受到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挤压,是受力较强烈的地区,容易积累大地震的能量(刘代芹等, 2009, 2010)。2008年以来,喀什及邻近区域地震活动活跃,据统计5级以上的地震共发生了41次。在新疆喀什及邻近区域严峻的震情形势和地震频发的情况下,对地震前后地球物理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能有效促进对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的理解与认识,为地震前兆异常的辨别提供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2009年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每年5—7月在南北天山地区开展流动地磁矢量观测。本文使用南天山地区45个地磁测点(图 1)2014—2015年2期资料进行喀什及邻近区域相邻期岩石圈磁场变化特征分析研究。所用资料包括每个测点的地磁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以及测点的地理方位角、经度、纬度与海拔高度,然后,通过FDI这3个分量解算出水平分量H、北向分量X、东向分量Y及垂直分量Z

    图 1  南天山地区流动重力和地磁测点分布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mobile gravity and magnetic measuring points in the southern Tianshan area

    由于地磁场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需要将不同时期测量的地磁数据归算到某一特定时刻,经过归算后的地磁数据才具有对比分析的价值。地磁观测数据中包含地磁内源场和外源场2部分的变化。为消除地磁观测数据中所包含的地磁场日变化等外源场成分,需要进行日变化改正;为消除地磁观测数据中所包含的地球主磁场长期变化成分,需要进行长期变化改正。本文利用喀什和且末地磁台的分钟值数据进行改正,地磁长期变化采用“1995.0—2014.5、1995.0—2015.7中国地区地磁场非线性变化模型(NOC)”(顾左文等,2009陈斌,2011陈斌等,2011倪喆,2014倪喆等,2014)进行改正,归算年代为2010.0地磁标准年代。

    为获取南天山地区的重力时空演化特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于2005年布设流动重力观测点进行每年2期的重复观测,通过多年的改造和优化,形成了由7个小环构成的重力观测网,共计170个重力观测点,测点平均距离为20—40km(图 1)。

    流动重力野外观测工作使用高精度CG5型重力仪。本次研究采用2014—2016年4期观测资料进行重力场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所有资料的观测精度均符合规范要求,即自差小于25×10-8m·s-2,互差小于30×10-8m·s-2,室内数据处理采用中国地震局攻关软件LGADJ,选取塔什库尔干、库车、乌什3个点的绝对重力值,利用经典约束平差对每期数据进行平差计算(祝意青等, 2004, 2015),再利用Kriging方法进行内插计算获得邻近2期的重力值变化数据(李辉等,2009申重阳等,2009)。

    笔者通过建立岩石圈磁场的变化模型绘制了喀什及邻近区域2013—2014年、2014—2015年水平矢量变化、垂直矢量变化和总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的等变线的空间分布图。从图 2中可以分析2013—2015年岩石圈磁场的局部变化特征。图中红色实线表示正值变化,蓝色实线表示负值变化,黑色实线为零等值线,绿色圆圈为地震。

    图 2  2013—2015喀什及邻近区域岩石圈磁场变化分布图
    Figure 2.  The lithosphere magnetic field in Kashi and its adjacent area during 2013—2015
    2.1.1   水平矢量的空间变化

    图 2(a)中显示2013—2014年水平矢量以英吉沙、且末为界,以北的区域基本为东西向分布,以南的区域以北西向分布为主,皮山至于田矢量方向由北东向转为北西向,乌什至柯坪一带、喀什至英吉沙一带、皮山至墨玉一带出现明显方向转折。图 2(b)为2014—2015年水平矢量变化分布图,水平矢量整体可分为3部分,库车至民丰以东的区域以北西向为主,以西区域至乌什、墨玉以南东向为主,乌什至墨玉以西的区域无规则分布,柯坪至巴楚一带、阿克陶至塔什库尔干一带、皮山一带出现明显方向转折,与2014年相比矢量方向转折区域向西南迁移,量级和范围有所减小。

    2.1.2   垂直矢量的空间变化

    图 2(c)中垂直矢量以库车、民丰为界,以西的区域方向整体向下,以东的区域方向整体向上,喀什至英吉沙一带出现明显方向转折。图 2(d)中显示2014—2015年垂直矢量整体向上,2015年7月3日皮山发生6.5级地震,震后与震前相比矢量方向发生改变,由向下变为向上。

    2.1.3   总磁场强度的空间变化

    图 2(e)中可以看出,负值区域被正值区域包围,喀什至英吉沙一带总强度处于正值高梯度带,皮山至墨玉一带处于负值高梯度带。从图 2(f)中可以看出,2014—2015年总强度整体呈正值变化,柯坪至巴楚一带处于零等值线附近的正值高梯度带,阿克陶至塔什库尔干一带处于零等值线附近,皮山一带与2014年相比由负值变化转为正值变化。

    2.1.4   磁偏角的空间变化

    图 2(g)中磁偏角正负值区域各占一半,负值区域被正值区域包围,喀什至英吉沙一带处于正值高梯度带,乌什至柯坪一带处于负值高梯度带,皮山至墨玉一带处于零值线附近。从图 2(g)中可以看出,2014—2015年磁偏角正负值区域各占一半,柯坪至巴楚一带、阿克陶至塔什库尔干一带处于正负值交界的零等值线附近,皮山一带由2014年的正值变为零等值线附近。

    2.1.5   磁倾角的空间变化

    图 2(i)中磁倾角整体以负值变化为主,喀什至英吉沙一带处于正值高梯度带,皮山至墨玉处于负值高梯度带。图 2(j)中2014—2015年磁倾角整体以正值变化为主,阿克陶至塔什库尔干一带处于正负值交界的零等值线附近,柯坪至巴楚一带处于零等值线附近的正值区域,皮山一带由2014年的负值变化转为正值变化。

    综上所述,喀什及邻近区域的地磁矢量异常特征为:2015年与2014年相比,异常区域向西南方向偏移,范围和量级有所减小,总强度、磁偏角和磁倾角由整体以负值变化为主变为整体以正值变化为主。皮山6.5级地震前垂直矢量方向向下,位于总强度和磁倾角负值区域,位于磁偏角正值区域,地震后垂直矢量方向向上,位于总强度和磁倾角正值区域,磁偏角位于零等值线附近,皮山地震的发生对皮山一带的地磁矢量分布特征影响较大。

    笔者利用南天山重力网优化改造后(2014—2016年)共4期的观测数据,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半年和一年不同尺度的重力变化图像(图 3图 4),以便提取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动态变化信息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图中红色实线表示重力变化的零值线,黑色实线表示重力变化为正值(增加),黑色虚线表示重力变化为负值(减小),浅红色为区域断层,红色圆圈为地震。

    图 3  半年尺度喀什及邻近区域重力场变化图像
    Figure 3.  The variation of gravity field in Kashi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at the half-year scale
    图 4  一年尺度喀什邻近区域重力场变化图像
    Figure 4.  The variation of gravity field in Kashi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at one year scale
    2.2.1   半年尺度重力变化图像

    图 3(a)可以看出,研究区域重力场呈现出大范围的负值区域,且变化量不大,相对较稳定,重力变化零线分布在阿合奇以西、拜城和库车附近地区,在塔什库尔干和乌恰地区也出现了小范围的重力场零线,在重力场变化的零线附近于2015年1月10日发生了阿图什MS 5.1级地震。

    从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的重力场变化图(图 3(b))中可以看出,除了在塔里木盆地中部和阿图什地区出现负值以外,其它地区均呈现正值变化,表明该区域地壳物质不断运移而集中,能量处于积累阶段。重力变化零线分布在阿克苏、乌什、阿合奇一带,喀什、麦盖提、皮山一带,塔什库尔干地区也出现零线分布。其中,在皮山地区的零线两侧分别有正负梯度带出现,2015年7月3日皮山MS 6.5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零线附近的正值高梯度带上。

    通过2015年8月的观测资料获取的重力变化图像(图 3(c))可以看出,虽然2015年7月3日在皮山发生了6.5级地震,但重力场并未出现较大范围的反向调整,重力场变化继承上半年的变化趋势,并且大部分地区重力场有持续增强的趋势,重力变化零线也随之向南移动,沿着阿合奇、乌什和阿克苏地区重力场形成了封闭区域,而帕米尔地区的重力变化零线向西移动,沿着喀什以南、布伦口、塔什库尔干分布。由于物质运移、集中,致使塔里木盆地物质密度不断增加,从而也就表明该地区重力场变化为正值,但变化量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在乌恰附近出现重力场高值集中区,变化值达到80×10-8m·s-2

    2016年4月获得的最新观测资料显示(图 3(d)),半年尺度重力场变化主要以正值变化为主,南天山西段、塔里木盆地以及西南天山与西昆仑交汇地区均出现重力场正值变化,塔里木盆地南缘及西昆仑其它地区出现重力场负值变化。南疆地区重力场以巴楚和乌恰为中心向南北逐步减弱,最后沿着阿克苏、乌什一带,以及塔什库尔干、叶城一带分别出现2条几乎平行的零线。其中零线附近的乌什、阿合奇、乌恰、叶城、和田地区出现重力变化梯度带。虽然在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地区发生了几次7级地震,新疆境内乌恰至塔什库尔干地区的重力场异常得到一定减弱,但最新重力数据结果显示,该地区重力梯度带依然存在,最大变化量为40×10-8m·s-2左右。

    从2014—2016年半年尺度重力变化图像中可以看出,乌恰、塔什库尔干一直处于重力变化零线附近,且乌恰在2015年4月—8月、2015年8月—2016年4月的半年尺度图像中均出现重力高梯度带,其出现的重力异常可能与2015年10月26日阿富汗兴都库什(36.5°N,70.8°E)MS 7.8和2015年12月7日塔吉克斯坦(38.2°N,72.9°E)发生的MS 7.4地震有关,2次地震都发生在帕米尔俯冲带上,其中阿富汗兴都库什MS 7.8地震距重力异常区约400km,塔吉克斯坦MS 7.4地震距塔什库尔干和乌恰之间出现的重力异常区约170km。

    2.2.2   一年尺度重力变化图像

    通过一年尺度(2013年8月—2014年8月)的重力场变化图显示(图 4(a)),重力场分布格局较清晰,南天山地区重力场处于不断减小的变化过程,即重力场为负值区域,根据重力场变化机理,表明了南天山地区受到了青藏高原、西昆仑构造应力的推挤,山体正处于不断隆升的过程。而且,在阿合奇以西地区重力变化呈现出小范围的闭合零线区域。无论是在半年还是一年为尺度的重力变化图像中都可以看出,在西昆仑与南天山西段交汇处重力场变化出现高梯度带,且在和田和库车附近呈现出重力变化零线区域,2015年1—7月在该区域重力变化的零线附近曾发生了2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即2015年1月10月阿图什MS 5.0级和2015年7月3日皮山MS 6.5级地震。

    从一年尺度(2014年8月—2015年8月)的重力变化图(图 4(b))可以看出,该时间段内的重力变化与2013年8月—2014年8月相比,重力场出现了大面积的调整过程,且重力变化的零线基本上沿着南天山、昆仑山山体和塔里木盆地边缘分布,从而表明该地区重力变化的机理与构造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在泽普和皮山地区零线变化呈现出异常的“突出”态势,这可能与皮山MS 6.5级地震的孕育有关。乌恰地区伴随着小范围的零线闭合区域,且处于高值梯度带,变化量到达50×10-8m·s-2。塔什库尔干附近区域重力场也出现了重力变化负值集中区域,而且重力演化过程基本与半年尺度的图 3(b)(c)一致,另在在南天山西段重力场变化出现了一个小范围的四象限分布。

    通过一年尺度(2014年4月—2015年4月)的重力变化图(图 4(c))可以看出,重力场呈现大范围的负值区域,即重力场处于不断减小的变化过程,仅巴楚和塔什库尔干附近的重力变化为正值。零线沿着塔什库尔干、布伦口、喀什形成半闭合区域,塔里木盆地出现大范围的零线闭合区域,其中,巴楚周围出现正值高梯度带,并且伴随有重力变化零线环出现,阿克苏与拜城的中间区域也形成小范围的零线闭合区域。另外,塔什库尔干附近重力场也出现了重力变化正值集中区域。

    从2015年4月—2016年4月一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图 4(d))中可以看出,该时间段内的重力变化与2015年4月—2014年4月相比,重力场出现了大面积的调整过程,除了和田和塔什库尔干地区出现重力负值变化以外,其他区域均为重力正值变化。塔里木盆地重力场正值变化是该地区地壳形变的背景趋势,因其受到帕米尔高原的俯冲作用,同时在北边遇到南天山地区的阻挡,一直处于下沉趋势,其密度也随之不断增加,从而出现重力场正值变化。从量级来讲,巴楚、乌恰地区出现的重力场变化已达到50—80×10-8m·s-2

    从2013—2016年一年尺度重力变化图像中看出,2014年以来乌恰一直处于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巴楚也位于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并伴有零线。受皮山6.5级地震的影响,皮山-和田区域的重力场变化位于零线区域,最新一期的结果显示重力变化零线近乎水平,虽然在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地区发生了几次7级地震,新疆境内乌恰至塔什库尔干地区的重力场异常依然存在。

    本文应用喀什及邻近区域2014—2015年45个地磁测点观测数据,分析相邻两期岩石圈磁场的动态变化特征,利用2014—2016年170个重力测点观测数据,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动态变化信息,结果表明:

    (1)2015年喀什及邻近区域的地磁矢量异常区域与2014年相比向西南方向偏移,范围和量级有所减小,总强度、磁偏角和磁倾角由整体以负值变化为主变为整体以正值变化为主。

    (2)皮山6.5级地震的发生对皮山一带的地磁矢量分布特征影响较大,地震前垂直矢量方向向下,位于总强度和磁倾角负值区域、位于磁偏角正值区域,地震后垂直矢量方向向上,总强度和磁倾角变为正值,位于磁偏角零等值线附近。

    (3)从半年尺度重力变化图像中可以看出,乌恰、塔什库尔干一直处于重力变化零线附近,且乌恰在2015年4月—8月、2015年8月—2016年4月半年尺度图像中均出现重力高梯度带,从一年尺度重力变化图像中看出,2014年以来乌恰一直处于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巴楚也位于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并伴有零线。

    (4)结合震例分析可知,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地震位于流动地磁的异常区域内,利用流动地磁的异常区进行发震地点的判定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重力零线附近于2014年7月9日发生了麦盖提MS5.1级地震,2015年1月10日在重力场变化的高梯度和零线附近发生了阿图什MS 5.1级地震,2015年7月3日皮山MS 6.5级地震发生在重力高梯度带和零线附近,2015年12月7日吉尔吉斯斯坦MS 5.2级地震发生在重力高梯度带。

    一般来说,局部磁异常场是极其稳定的,它产生的根源是地壳内磁性岩石的不均匀分布。但一些构造运动可以引起磁异常场的变化(徐文耀,2003)。2015年与2014年相比,总强度、磁偏角和磁倾角由整体以负值变化为主变为整体以正值变化为主,说明喀什及邻近区域存在某种构造运动,这些运动造成区域应力场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地壳中岩石磁性发生改变,导致磁异常场的变化。重力场变化包含了大量的构造活动信息,既有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深大断裂活动,也有震源应力场作用下局部断裂活动的结果(祝意青等,2003)。从年尺度的重力场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重力变化以正值为主,整体具有增强的趋势,说明喀什及邻近区域的区域应力场发生改变,地壳物质因不断挤压而堆积。综合岩石圈磁场和重力场的变化可知,喀什及邻近区域的区域应力场发生了变化。

    为提高地震震情形势研判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笔者认为应综合应用多学科、多手段资料的研究结果。因此,综合流动地磁和流动重力的研究与分析结果对喀什及邻近区域异常区域的判定应更为准确。

    致谢: 感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流动地磁和流动重力野外工作人员的辛勤作业,感谢审稿专家为本文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与修改建议。
  • 图  1  天津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分布图

    Figure  1.  Suitability distribution of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 in the central city of Tianjin

    表  1  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准则层指标层指标解释目标向量
    有效性 出入口个数 避难场所出入口数量
    可容纳人数 场所有效面积与人均避难最小需求面积之比
    有效面积比 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与场所占地面积之比
    可达性 疏散道路评分 场所周围道路等级越高,通达性越好,评分越高
    医疗机构距离 避难场所与医疗机构最近距离
    消防据点距离 避难场所与消防据点最近距离
    公安机关距离 避难场所与公安机关最近距离
    安全性 活断层距离 避难场所与海河断裂最近距离
    周边建筑物高度 避难场所周边建筑物高度
    重大危险源距离 避难场所与加油站最近距离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天津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基本信息

    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table of emergency sheltersof the central city ofTianjin

    名称面积/万m²容纳人数/万位置
    中心公园1.60.3和平区辽宁路
    睦南公园1.40.2和平区睦南道
    银河广场19.95.0河西区友谊路
    人民公园14.23.6河西区广东路
    河东公园10.03.0河东区成林道
    中山门公园2.40.4河东区中山门中心西道
    水上公园164.620.0南开区水上公园西路
    长虹公园32.210.0南开区红旗路
    北宁公园57.013.0河北区北站北侧
    王串场公园7.82.0河北区王串场三号路
    西沽公园35.010.0红桥区光荣道
    红桥公园4.01.0红桥区纪念馆路
    :相关数据来源于《天津统计年鉴》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数据

    Table  3.   The index data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central city of Tianjin

    名称有效面积比/
    %
    可容纳人数/
    出入口个数/
    疏散道路
    评分
    医疗
    机构距离/km
    消防
    据点距离/km
    公安
    机关距离/km
    活断层
    距离/km
    周边建筑物
    高度/km
    重大危险源
    距离/km
    中心公园0.75000.3460.221.20.212.170.0330.90
    睦南公园0.64290.2360.841.40.640.560.0211.50
    银河广场0.68345.01091.401.51.400.280.0550.85
    人民公园0.76763.6680.672.30.411.380.0310.42
    河东公园0.68503.0481.202.60.215.800.0951.50
    中山门公园0.79170.4271.703.60.104.880.0280.48
    水上公园0.476920.06101.803.20.602.680.1050.66
    长虹公园0.689410.06100.901.21.000.330.0950.26
    北宁公园0.684213.0470.801.51.106.300.0800.75
    王串场公园0.79492.0360.301.80.625.550.0250.35
    西沽公园0.808610.0580.901.60.703.940.0350.08
    红桥公园0.80001.01070.201.71.102.070.0300.62
    下载: 导出CSV

    表  4  指标权重结果

    Table  4.   Index weight value

    准则层评价指标权重
    有效性 有效面积比 0.0050
    可容纳人数 0.3094
    出入口个数 0.0602
    可达性 疏散道路评分 0.0092
    医疗机构距离 0.1000
    消防据点距离 0.0398
    公安机关距离 0.1069
    安全性 活断层距离 0.1665
    周边建筑物高度 0.0929
    重大危险源距离 0.1100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结果

    Table  5.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 suita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central city of Tianjin

    名称评价结果$ {R}_{i} $适宜等级
    中心公园 0.5025 较适宜
    睦南公园 0.5081 较适宜
    银河广场 0.4537 较不适宜
    人民公园 0.4305 较不适宜
    河东公园 0.5493 较适宜
    中山门公园 0.5197 较适宜
    水上公园 0.6121 适宜
    长虹公园 0.4514 较不适宜
    北宁公园 0.5824 适宜
    王串场公园 0.5155 较适宜
    西沽公园 0.4839 较不适宜
    红桥公园 0.5184 较适宜
    下载: 导出CSV
  • [1] 杜亚男, 杨文伟, 王炳亮, 2020. 银川市西夏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优化布局研究. 安全与环境工程, 27(1): 47—54.

    Du Y. N., Yang W. W., Wang B. L., 2020. Study on the optimal layout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 in Xixia district of Yinchuan.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7(1): 47—54. (in Chinese)
    [2] 郭兴利, 郭雪琦, 卓海涵, 2017. 城市地震避难所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以台中市西屯区为例.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19(4): 71—79. doi: 10.3969/j.issn.1673-8047.2017.04.010

    Guo X. L., Guo X. Q., Zhou H. H., 2017. Reasearch 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 of site selection of urban earthquake shelters: a case of Xitun district in Taichung City. Journal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19(4): 71—79.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673-8047.2017.04.010
    [3] 姜连艳, 2019. “平灾结合”推进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策略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14(4): 838—845. doi: 10.11899/zzfy20190415

    Jiang L. Y., 2019. Research on promotion strategy of indoor emergency earthquake shelters based on integration for normal time and disaster time.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14(4): 838—845. (in Chinese) doi: 10.11899/zzfy20190415
    [4] 刘瑞瑞, 宁普颖, 刘建利等, 2015. 从“大应急理念”来看天津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发展. 中国应急救援, (4): 40—42.
    [5] 宋英华, 赵相成, 吕伟等, 2019. 考虑多因素影响的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划分方法.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9(5): 138—144.

    Song Y. H., Zhao X. C., Lyu W., et al., 2019. Method for service scope division of emergency shelters considering multi-factors.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9(5): 138—144. (in Chinese)
    [6] 苏建锋, 薄万举, 2017.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震灾防御技术, 12(2): 392—398. doi: 10.11899/zzfy20170216

    Su J. F., Bo W. J., 2017.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display system of urban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12(2): 392—398. (in Chinese) doi: 10.11899/zzfy20170216
    [7] 王女英, 修春亮, 魏冶, 2017. 沈阳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识别、空间格局与服务功能. 地域研究与开发, 36(5): 75—79, 86. doi: 10.3969/j.issn.1003-2363.2017.05.014

    Wang N. Y., Xiu C. L., Wei Y., 2017. Identification, spatial pattern and service func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Shenyang city.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6(5): 75—79, 86.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3-2363.2017.05.014
    [8] 魏本勇, 谭庆全, 李晓丽, 2019. 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与服务效能评估. 地震研究, 42(2): 295—303. doi: 10.3969/j.issn.1000-0666.2019.02.019

    Wei B. Y., Tan Q. Q., Li X. L., 2019. Assessment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ervice efficiency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Beijing.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42(2): 295—303.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0-0666.2019.02.019
    [9] 熊焰, 梁芳, 乔永军等, 2014.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9(4): 921—931. doi: 10.11899/zzfy20140421

    Xiong Y., Liang F., Qiao Y. J., et al., 2014. Mitigation capabilities evaluation system of Beijing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9(4): 921—931. (in Chinese) doi: 10.11899/zzfy20140421
    [10] 杨爽, 张楠, 赵士达等, 2013. 天津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试点建设. 防灾减灾学报, 29(4): 79—82. doi: 10.3969/j.issn.1674-8565.2013.04.018

    Yang S., Zhang N., Zhao S. D., et al., 2013.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 pilot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29(4): 79—82.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674-8565.2013.04.018
    [11] 叶明武, 王军, 刘耀龙等, 2008. 基于GIS的上海中心城区公园避难可达性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4(2): 96—98, 103.

    Ye M. W., Wang J., Liu Y. L., et al., 2008. Study on refuge accessibility of park in inner-city of Shanghai based on GIS technique.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4(2): 96—98, 103. (in Chinese)
    [12] 张佳瑜, 白林波, 杨文伟, 2019. 基于GIS的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模型构建——以银川市育林巷社区为例. 地震工程学报, 41(6): 1650—165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9.06.1650

    Zhang J. Y., Bai L. B., Yang W. W., 2019. Construction of an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 allocation model for a community based on GIS: a case study of the Yulin lane community in Yinchuan city.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 41(6): 1650—1658.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9.06.1650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8. GB 21734—2008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8. GB 21734—2008 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Site and its faciliti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in Chinese)
    [14] 周玉科, 刘建文, 梁娟珠, 2018. 基于改进灰色关联的福州市避难所适宜性综合评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34(6): 63—70. doi: 10.3969/j.issn.1672-0504.2018.06.010

    Zhou Y. K., Liu J. W., Liang J. Z., 2018. Comprehensiv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emergency shelters based on improved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method in Fuzhou.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34(6): 63—70.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672-0504.2018.06.010
  • 加载中
图(1) /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64
  • HTML全文浏览量:  100
  • PDF下载量:  4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2-31
  • 刊出日期:  2021-06-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