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673-5722
  • CN 11-5429/P

地震应急信息产品需求差异化分析

张原硕 曹彦波 王茜 邓树荣 杜浩国 张方浩

苏树朋, 李博, 张海洋, 王朝景, 刘德强. 晋冀蒙与京津冀地区高空间分辨率岩石圈磁场地震地质特征初步研究[J]. 震灾防御技术, 2020, 15(2): 463-471. doi: 10.11899/zzfy20200223
引用本文: 张原硕,曹彦波,王茜,邓树荣,杜浩国,张方浩,2021. 地震应急信息产品需求差异化分析—以云南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为例. 震灾防御技术,16(1):193−201. doi:10.11899/zzfy20210120. doi: 10.11899/zzfy20210120
Su Shupeng, Li Bo, Zhang Haiyang, Wang Zhaojing, Liu Deqiang.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eism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Lithospheric Magnetic Field in Jin Ji Meng and Jing Jin Ji Regions[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 15(2): 463-471. doi: 10.11899/zzfy20200223
Citation: Zhang Yuanshuo, Cao Yanbo, Wang Xi, Deng Shurong, Du Haoguo, Zhang Fanghao.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Products of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Members of the Earthquake Relief Headquarters in Yunnan[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21, 16(1): 193-201. doi: 10.11899/zzfy20210120

地震应急信息产品需求差异化分析以云南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为例

doi: 10.11899/zzfy20210120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504504);云南省地震局青年地震科学基金项目(2019ZL0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原硕,男,生于1994年。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现场应急及应急信息服务方面的研究。E-mail:1017791387@qq.com

  • 云南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云政办发〔2014〕16号).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Products of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Members of the Earthquake Relief Headquarters in Yunnan

  • 摘要: 地震应急信息是政府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云南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为主的政府部门对地震应急信息需求开展问卷调查,结合云南历史震害经验和应急救援经验,采用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方法,分析政府部门对地震应急信息产品的需求情况及差异,提出地震应急信息差异化服务建议。
    1)  云南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云政办发〔2014〕16号).
  • 岩石圈磁场是地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岩石圈居里等温面以上的岩石磁性,其变化受地质结构、构造环境、构造活动、温度与应力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诸多学者已对岩石圈磁场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对于空间尺度而言,涵盖全球范围(徐文耀,2003徐文耀等,2008)、中国大陆地区(杜劲松等,2017冯丽丽等,2015王粲等,2017Ou等,2013)、局部地区(文丽敏等,2017韶丹等,2015徐晓雅等,2017宋成科等,2017Hemant等,2009)、特定构造带(张忠龙等,2017),数据来源主要为地磁场模型、卫星磁测、航空磁测、地面矢量磁测等。

    相对于卫星及航空磁测,地面测量更接近岩石圈磁场物理源,且具备更高的测量精度。在中国地震局经费支持下,流动地磁工作团队已在“冀晋蒙”“京津冀”局部地区开展了流动地磁总强度加密监测工作,布设了规模较大的高精度、高密度测点网络。监测区地处“首都圈”地震重点监视区,地质构造复杂,历史地震多发。观测作业以地磁场总强度F为单一测量要素,其测量精度高于卫星、航空磁测,测点密度优于地面矢量磁测,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高质量数据来源。本文应用相关观测资料,计算观测区域高分辨率F要素岩石圈磁场数值模型(以ΔF表示),研究ΔF空间分布、地震地质特征,并重点针对历史地震震中在ΔF中的位置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地区震中预测工作提供新技术思路和资料依据。

    观测区内共有180个地磁总强度测点,平均点间距约28km,由“晋冀蒙”及“京津冀”2个地磁总强度加密测网合并而成,观测作业执行《流动地磁测量基本技术要求》1及其规范性附录。为合理控制测区边界处模型产出结果,笔者在测区周边选取40个流动地磁矢量测点,作为模型边界约束点,并将其中4个测点用作补充测点,令研究区最终测点总数达184个(图 1)。

    1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中震测函[2015]39号:关于印发《流动地磁测量基本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

    图 1  研究区野外测点示意图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field survey points in the study area
    (绿色圆点为地磁总强度加密区测点,红色圆点为地磁矢量约束点,黑色虚线框内部为研究区范围)

    本文采用最新一期观测数据,通过日变通化改正、主磁场长期变改正、主磁场剥离等主要技术处理,获取研究区ΔF陈斌等,2017),过程如下:

    (1)日变通化改正

    为消除流动地磁观测数据中包含的地磁场日变化等外源场成分,依托测区邻近地磁台站连续观测分钟值数据,采用单台参照法,对野外观测数据进行日变通化处理,获取监测区日变通化改正数据集。

    (2)长期变改正

    采用1995年1月1日以来的全国地磁台网观测数据,建立中国及周边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3阶NOC非线性模型(顾左文等,2009),对日变通化改正数据集进行主磁场长期变改正,获取监测区长期变改正数据集。

    (3)主磁场剥离

    以IGRF12(2015.0年代)为研究区主磁场参考模型,并在监测区长期变改正数据结果中进行剔除,即获得各测点ΔF初始值。

    (4)低通滤波

    地面磁测结果必然包含杂乱的浅表岩层磁性影响成分(图 2)。为抑制和消除该数据成分,保证研究成果的合理性,笔者采用移动平均法对网格化后的ΔF初始值进行低通滤波处理,滤波器为5×5节点,对应的实际空间范围为0.5°×0.5°,滤波结果即为本研究最终采用的ΔF,本文研究模型描述了研究区2015.0年代ΔF空间分布形态(图 3)。本文ΔF等值线图中,红、蓝色实线分别代表正、负值区,黑色加粗实线为“0”值线,等值线间隔统一为25nT。

    图 2  低通滤波处理的残差值成分
    Figure 2.  Residual value components of low-pass filtering
    图 3  研究区2015.0年代ΔF空间分布
    Figure 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ΔF in 2015.0

    研究区ΔF呈正、负异常区零散相间的分布形态,负异常区面积略大于正异常区。ΔF空间结构复杂,局部异常特征表现强烈,强磁异常区形状多表现为条带状或团块状。研究区范围内共有184个测点,ΔF数值范围为-326.0—180.1nT,平均值为-40.0nT。其中负值测点128个,占69.6%,ΔF平均值为-83.1nT;正值测点56个,占30.4%,ΔF平均值为58.6nT。全部测点ΔF平均幅值(为表述方便,本文借用物理学名词“幅值”表示ΔF绝对值)为75.6nT,约占地磁场能量成分的0.14%(图 4)。

    图 4  研究区ΔF空间分布图
    Figure 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ΔF in study area

    根据ΔF形态特征,可在京南地区划出1条NE走向界线,将研究区分为以下2个分区(图 4):

    (1)中西部为ΔF能量集中区,其核心区由2个NE走向的高值负异常区及其间的高值正异常区组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磁异常强度总体较高,且随空间展布快速变化,磁场高梯级带广泛分布。

    (2)中东部为弱磁异常区,表现为幅值较低的背景性负异常区,在其边缘零散分布小片正磁异常区,最东端为局部强磁异常区。

    ΔF分区与地形、地层分布形态具有明显相关性,表现为三者具备相似的分区特征,且分区界线位置基本吻合:

    (1)分区界线与太行山脉东缘基本重合,其东侧为平原地区,磁异常强度总体较低;西侧为山区及高原地区,磁异常强度整体较高且形态复杂。山区强磁异常区呈条带状,走向基本与山脉吻合(图 5)。该现象的形成应与平原地区深厚冲积层对ΔF短波成分的屏蔽效应及山地浅表岩层磁性的影响直接相关。

    图 5  研究区ΔF与地形图
    Figure 5.  ΔF and topographic map of the study area

    (2)以分区界线为界,东部地区以第四系地层为主,面积较大、形状规整,与ΔF弱磁异常区基本重合;西部地区地层多样、分布杂乱,均为较古老的地层,火山岩、变质岩岩体及碎屑分布较广泛,与ΔF强磁异常区对应(图 6)。该特征显示了第四系地层地表磁性与其它地层明显不同。

    图 6  研究区ΔF与地质图
    Figure 6.  ΔF and geological map of the study area

    研究区位于燕山、华北平原及鄂尔多斯3个二级地块交汇部位,地块间的结合带贯穿其间。各地块在ΔF中显示出不同的特征:华北平原地块磁异常强度较弱,其西北边界线与ΔF中NE走向高梯级带及“0”值线具有较好的吻合度,东北边界线穿过ΔF弱磁异常区;鄂尔多斯地块东北局部为强磁异常区,边界线局部与ΔF高梯级带有一定程度的对应;燕山地块南缘贯穿ΔF正、负异常相间分布区(图 7)。地块结合带部位为强磁异常区,形态复杂。

    图 7  研究区ΔF与二级地块
    Figure 7.  ΔF and secondary block in the study area

    研究区内断裂构造广泛发育,分布密集。中、西部断裂为晚更新世—全新世(距今10—12万年)以来的活动断裂,其走向以NE向为主,与该地区强磁异常条带的空间位置大体对应,走向基本一致;研究区中、东部断裂属平原区隐伏断裂,对应ΔF弱磁异常区;研究区东端局部强磁异常区与对应断裂带的走向基本一致,同为NEE向(图 8)。

    图 8  研究区ΔF与断裂构造
    Figure 8.  ΔF and fault structure in the study area

    研究区涵盖张渤地震带大部分及华北平原地震带北端,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活动区,历史上共发生Ms5.0以上地震85次,其中包括Ms6.0以上地震20次、Ms7.0以上地震4次(图 9)。为全面研究历史地震震中在ΔF中的分布规律与位置特征,笔者按震级分类,对震中位置处ΔF值、ΔF特殊位置处的震中数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 1

    图 9  研究区ΔF与历史地震震中
    Figure 9.  Study areaΔF and epicenter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表 1  研究区历史地震震中部位ΔF数值统计结果
    Table 1.  Basic statistical results of ΔF value at the epicenter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y area
    项目 震级
    5级以上 6级以上 7级以上
    地震总数/个 85 20 4
    震中位置处ΔF均值/nT -70.6 -75.6 -60.2
    震中位置处ΔF平均幅值/nT 82.9 91.0 60.2
    位于ΔF负值区的震中个数与占比/(个,%) 70,82.4% 17,85.0% 4,100.0%
    ΔF低幅值(小于平均幅值)区震中个数与占比/(个,%) 51,60.0% 11,55.0% 4,100.0%
    ΔF高幅值(大于2倍平均幅值)区震中个数与占比/(个,%) 10,11.8% 2,10.0% 0,0.0%
    ΔF“0”值线附近(两侧各15km范围内)震中个数与占比/(个,%) 50,58.8% 8,40.0% 2,50.0%
    ΔF高梯级带处震中个数与占比/(个,%) 70,82.4% 16,80.0% 3,75.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根据统计结果,对历史地震震中在ΔF中的位置特征进行以下分析:

    (1)震中位置处ΔF平均值明显低于研究区总体平均值(-40nT);

    (2)ΔF负值区内地震个数远多于正值区,且随着震级的增大,其比例增加;

    (3)低幅值区内震中个数明显多于高幅值区。ΔF超高幅值区(大于2倍平均幅值)内震中数量占比较低,且随着震级的增大,其占比进一步减小;

    (4)在ΔF“0”值线附近的狭长地带中,密集发生了大量历史地震;

    (5)绝大多数地震发生于ΔF高梯级带部位;

    (6)强磁异常区内,地震震中表现出的位置特征明显区别于弱磁异常区。前者以ΔF负值区、“0”值线、高梯级带为主;后者主要表现为ΔF负值区、低幅值区。相对而言,前者的震中位置特殊性显著程度远大于后者。

    通过本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研究区ΔF空间结构复杂,局部异常特征表现强烈。总体具有分区特征,且与地形、地层的关系密切。

    (2)磁场高梯级带走向与断裂构造体系总体一致;各二级地块ΔF特征明显不同,地块边界线局部与ΔF高梯级带吻合;地块间结合带部位为强磁异常区,形态复杂。

    (3)5级以上历史地震与ΔF负值区、低幅值区、“0”值线、高梯级带等特殊位置关系密切。强磁异常区内的震中位置统计规律性明显强于弱磁异常区。该特征可为本地区未来震中位置预测工作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计算研究区岩石圈磁场数值模型时,应用了较大规模的高精度、高密度地面磁测资料,因此模型计算与研究结论具备更好的数据基础。进而对该模型进行了较细致的量化研究,并从“为地震预测服务”角度出发,分层次、多角度对历史地震在ΔF中的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地面磁测结果中包含地表浅层岩层磁性影响成分,并对ΔF初始值进行低通滤波处理。为抑制和消除其影响,相关学者在进行类似研究工作时,也应采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其进行剔除处理,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合理性。

    受研究区域范围及笔者研究水平的限制,研究结论可能具有一定片面性,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

  • 图  1  研究技术路线

    Figure  1.  Research method and technical route

    图  2  震后不同工作任务下显著差异的应急信息产品需求比例

    Figure  2.  Demand proportion of emergency information product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tasks after the earthquake

    表  1  调查问卷

    Table  1.   Contents of the questionnaire

    调查项目调查内容选项
    基本信息 1.您的年龄? A.18~30岁;B.31~40岁;C.41~50岁;D.51~60岁;E.60岁以上
    2.您所在的单位?
    3.您所在单位在发生多大地震时启动应急响应? A.4.0级以上;B.5.0级以上;C.6.0级以上;D.不清楚
    4.您所在单位在震后应急处置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A.信息收集报送;B.综合协调;C.人员搜救;D.医疗救治与防疫;E.受灾群众安置;F.交通保障;G.通讯保障;H.电力保障;I.基础设施恢复;J.灾害排查与监测;K.社会动员;L.治安维护;M.新闻宣传;N.涉外事务;O.直接经济损失评估;P.检查督察
    震前应急
    信息需求
    5.对于区域地震背景信息,您希望地震部门提供哪些? A.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B.活动构造分布图;C.地震动参数图;
    D.烈度区划图;E.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分布图;F.地震带分布;
    G.其他__
    6.对于历史地震处置经验信息,您希望地震部门提供哪些? A.历史地震应急处置案例;B.历史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报告;C.其他__
    7.对于区域地震灾害预评估信息,您希望地震部门提供哪些? A.地震人员死亡风险评估图;B.地震房屋破坏风险评估图;C.地震经济损失风险评估图;D.年度地震危险区地震灾害预评估报告;
    E.其他__
    8.对于应急预案信息,您希望地震部门提供哪些? A.地震应急联络信息;B.地震应急预案;C.其他__
    震后应急
    信息需求
    9.对于震情信息,您希望地震部门提供哪些? A.地震三要素;B.地震震中分布;C.震中距;D.地震预警信息;E.强震记录信息;F.余震序列;G.地震成因;H.地震趋势研判意见;I.其他__
    10.对于震区背景信息,您希望地震部门提供哪些? A.震区构造背景信息;B.震区历史地震灾害背景信息;C.其他__
    11.对于震区实时动态信息,您希望地震部门提供哪些? A.地震部门应急处置情况;B.地震烈度调查实况;C.其他__
    12.对于建议参考信息,您希望地震部门提供哪些? A.快速评估信息;B.应急处置对策建议;C.地震有感范围图;D.震区航拍区域建议;E.地震烈度图;F.地震舆情监控报告及地震谣言处置对策;G.其他__
    13. 您在震后0~2 h、2~6 h、6~24 h、24~72 h的哪些时段,
    对震后动态更新信息有需求?
    A.余震序列;B.地震部门应急处置情况;C.地震趋势研判意见;
    D.地震烈度调查实况;E.地震舆情监控报告及地震谣言处置对策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地震应急信息需求程度划分标准

    Table  2.   Grade of the demand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and corresponding parameter values

    需求等级划分标准
    一般$Z_{i}$≤−1
    中等−1<$Z_{i}$≤0
    0<$Z_{i}$≤1
    特高1<$Z_{i}$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不同地震应急信息的需求比例

    Table  3.   Proportions of the demand for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分类调查内容比例/%平均比例/%
    震前应急准备阶段 区域地震背景信息 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77.5 74.0
    活动构造分布图 65.0
    地震动参数图 58.6
    烈度区划图 71.5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分布图 87.6
    地震带分布 83.8
    历史地震处置经验 历史地震应急处置案例 78.1 69.5
    历史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报告 60.9
    区域地震灾害预评估信息 地震人员死亡风险评估图 69.6 70.3
    地震房屋破坏风险评估图 73.4
    地震经济损失风险评估图 63.5
    年度地震危险区地震灾害预评估报告 74.6
    预案信息 地震应急联络信息 89.0 88.9
    地震应急预案 88.9
    震后应急处置阶段 震情信息 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 95.0 79.3
    地震震中分布 83.6
    震中距 92.6
    地震预警信息 87.0
    强震记录 72.0
    余震序列 72.7
    地震成因(地震破裂过程、震源机制解) 58.4
    地震趋势研判意见 72.8
    震区背景信息 震区构造背景信息 61.9 63.1
    震区历史地震灾害背景信息 64.4
    震区实时动态 地震部门应急处置情况 83.4 78.4
    地震烈度调查实况(震害破坏照片、调查点基本信息等) 73.5
    对策建议参考信息 震区快速评估信息 87.2 78.8%
    应急处置对策建议 89.1
    地震有感范围图 84.9
    震区航拍区域建议 69.5
    地震烈度图 65.6
    地震舆情监控报告及地震谣言处置对策 76.6
    下载: 导出CSV

    表  4  震前应急准备阶段不同应急信息的需求程度

    Table  4.   Demand on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for earthquake preparedness

    地震应急信息分类需求等级
    特高中等一般
    区域地震背景信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分布图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地震带分布
    烈度区划图活动构造分布图、地震动参数图
    历史地震处置经验历史地震应急处置案例历史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报告
    区域地震灾害
    预评估信息
    地震人员死亡风险评估图、地震房屋破坏风险评估图、年度地震危险区地震灾害
    预评估报告
    地震经济损失风险评估图
    预案信息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应急联络信息
    下载: 导出CSV

    表  5  (不同行政级别)拒绝H0的地震应急信息产品

    Table  5.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levels)Products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on condition that the null hypothesis is rejected

    项目活动构造分布图地震带分布地震动参数图地震应急预案
    方法Pearson卡方Pearson卡方Pearson卡方Pearson卡方
    X24.9234.99615.13311.671
    df1112
    P0.0270.0250.000010.003
    注:X2为卡方值;df为自由度;设置显著性水平为0.05,P值小于0.05,拒绝原假设H0,认为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样本数据预测频数小于5的比例均不超过20%,结果可靠,采用Pearson卡方的P值。
    下载: 导出CSV

    表  6  (不同响应震级)拒绝H0的地震应急信息产品

    Table  6.   (Different response magnitudes)Products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on condition that the null hypothesis is rejected

    项目地震应急预案
    方法Pearson卡方
    X211.671
    df2
    P0.003
    下载: 导出CSV

    表  7  (不同行政级别)拒绝H0的地震应急信息产品需求比例

    Table  7.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levels)Proportions of the demand on the products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on condition that the null hypothesis is rejected

    行政级别活动构造分布图
    占比/%
    地震带分布
    占比/%
    地震动参数图
    占比/%
    地方政府部门66.2084.7060.70
    省级政府部门54.1075.3038.80
    下载: 导出CSV

    表  8  (不同响应震级)拒绝H0的地震应急信息产品需求比例

    Table  8.   (Different response magnitudes)Proportions of the demand on the products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on condition that the null hypothesis is rejected

    震级地震应急预案占比/%
    4.0级以上 80.42
    5.0级以上 84.84
    6.0级以上 88.41
    下载: 导出CSV

    表  9  震后应急处置阶段不同应急信息的需求程度

    Table  9.   Degree of the demand on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in the stage of post-earthquake response

    地震应急信息分类需求等级
    特高中等一般
    震情信息地震三要素、震中距、
    地震预警信息
    地震震中分布强震记录、余震序列、
    地震趋势研判意见
    地震成因
    震区背景信息震区构造背景信息、震区
    历史地震灾害背景信息
    震区实时动态地震部门应急处置情况、
    地震烈度调查实况
    对策建议参考信息震区快速评估信息、
    应急处置对策建议
    地震有感范围图、地震舆情
    监控报告及地震谣言处置
    对策
    震区航拍区域建议地震烈度图
    下载: 导出CSV

    表  10  (不同行政级别)拒绝H0的地震应急信息产品

    Table  10.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levels)Products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on condition that the null hypothesis is rejected

    应急信息
    产品
    地震
    成因
    地震趋势
    研判意见
    方法Pearson卡方Pearson卡方
    X25.2584.332
    自由度11
    P0.0220.037
    下载: 导出CSV

    表  11  (不同响应震级)拒绝H0的地震应急信息产品

    Table  11.   (Different response magnitudes)Products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on condition that the null hypothesis is rejected

    应急信息
    产品
    地震震中
    分布
    地震部门应急
    处置情况
    震区航拍
    区域建议
    方法Pearson卡方Pearson卡方Pearson卡方
    X26.5006.2946.716
    自由度222
    P值0.0390.0430.035
    下载: 导出CSV

    表  12  (震后不同工作任务)拒绝H0的地震应急信息产品

    Table  12.   (Different tasks after the earthquake)Products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on condition that the null hypothesis is rejected

    应急信息产品地震部门应急处置情况余震序列地震成因
    方法Pearson卡方Pearson卡方Pearson卡方
    X227.76934.26129.459
    自由度151515
    P0.0230.0030.014
    下载: 导出CSV

    表  13  (不同行政级别)拒绝H0的地震应急信息产品需求比例

    Table  13.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levels)Proportions of the demand for products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on condition that the null hypothesis is rejected

    行政级别地震成因占比/%地震趋势判断意见占比/%
    地方政府部门47.1070.50
    省级政府部门59.9081.20
    下载: 导出CSV

    表  14  (不同响应震级)拒绝H0的地震应急信息产品需求比例

    Table  14.   (Different response magnitudes)Proportions of the demand for products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on condition that the null hypothesis is rejected

    震级地震震中分布
    占比/%
    地震部门应急处置情况
    占比/%
    震区航拍区域建议
    占比/%
    4.0级以上80.4285.658.59
    5.0级以上84.8479.868.24
    6.0级以上88.4175.874.08
    下载: 导出CSV

    表  15  震后动态更新应急信息的需求比例

    Table  15.   Proportions of the demand for the dynamically updated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after the earthquake

    震后时间 需求比例
    余震序列
    占比/%
    地震部门应急情况
    占比/%
    地震趋势研判意见
    占比/%
    地震烈度调查实况
    占比/%
    地震舆情监控报告及谣言处置对策
    占比/%
    0~2 h82.8883.36
    2~6 h80.8685.5876.4483.8979.80
    6~24 h79.5586.4281.3383.2681.30
    24~72 h77.4888.4078.8879.1384.07
    下载: 导出CSV
  • [1] 白仙富, 李永强, 陈建华等, 2010. 地震应急现场信息分类初步研究. 地震研究, 33(1): 111—118. doi: 10.3969/j.issn.1000-0666.2010.01.019

    Bai X. F., Li Y. Q., Chen J. H., et al., 2010. Research on earthquake spot emergency response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33(1): 111—118.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0-0666.2010.01.019
    [2] 董曼, 杨天青, 2014. 地震应急灾情信息分类探讨. 震灾防御技术, 9(4): 937—943. doi: 10.11899/zzfy20140423

    Dong M., Yang T. Q., 2014. Discussion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disaster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9(4): 937—943. (in Chinese) doi: 10.11899/zzfy20140423
    [3] 高建国, 2004. 地震应急期的分期. 灾害学, 19(1): 11—15. doi: 10.3969/j.issn.1000-811X.2004.01.003

    Gao J. G., 2004. Discussion on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term.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19(1): 11—15. doi: 10.3969/j.issn.1000-811X.2004.01.003
    [4] 宫玥, 申文庄, 2018. 震后地震部门应急信息产出概况与分析. 中国应急救援, (4): 33—37. doi: 10.3969/j.issn.1673-5579.2018.04.009
    [5] 胡代平, 雷爱中, 王琪等, 2007. 政府危机管理的信息需求及获取. 科学技术与工程, 7(9): 2177—2181, 2186. doi: 10.3969/j.issn.1671-1815.2007.09.089

    Hu D. P., Lei A. Z., Wang Q., et al., 2007. Requirement and acquirement of information for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7(9): 2177—2181, 2186.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671-1815.2007.09.089
    [6] 雷志梅, 王延章, 裘江南等, 2014. 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的多维度需求分析. 情报科学, 32(12): 133—137.

    Lei Z. M., Wang Y. Z., Qiu J. N., et al., 2014.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emergency information needs. Information Science, 32(12): 133—137. (in Chinese)
    [7] 聂高众, 安基文, 邓砚, 2012. 地震应急灾情服务进展. 地震地质, 34(4): 782—7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20

    Nie G. Z., An J. W., Deng Y., 2012. Advances in earthquake emergency disaster service. Seismology and Geology, 34(4): 782—791.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20
    [8] 苏桂武, 聂高众, 高建国, 2003. 地震应急信息的特征、分类与作用. 地震, 23(3)27—35. doi: 10.3969/j.issn.1000-3274.2003.03.004

    Su G. W., Nie G. Z., Gao J. G., 2003. The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s 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for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Earthquake, 23(3): 27—35.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0-3274.2003.03.004
    [9] 王海鹰, 李志雄, 张涛, 等, 2016. 地震应急救援信息需求及获取建议. 灾害学, 31(4): 176-180. doi: 10.3969/j.issn.1000-811X.2016.04.031

    Wang H. Y., Li Z. X., Zhang T., et al., 2016. Information requirement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nd suggestions.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31(4): 176-180.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0-811X.2016.04.031
    [10] 张方浩, 李永强, 余庆坤等, 2015. 省级地震应急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设计探讨. 震灾防御技术, 10(3): 657—663. doi: 10.11899/zzfy20150320

    Zhang F. H., Li Y. Q., Yu Q. K., et al., 2015. Design of the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for earthquake-emergency information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10(3): 657—663. (in Chinese) doi: 10.11899/zzfy20150320
    [11] 张翼, 唐姝娅, 王悦等, 2016. 地震应急信息产品分类编码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11(1): 132—143. doi: 10.11899/zzfy20160115

    Zhang Y., Tang S. Y., Wang Y., et al., 2016. 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products.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11(1): 132—143. (in Chinese) doi: 10.11899/zzfy20160115
  • 加载中
图(2) / 表(1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8
  • HTML全文浏览量:  50
  • PDF下载量:  1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5-2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7-12
  • 刊出日期:  2021-03-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