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ined Risk Assessment of Earthquake Disaster in Zhangjiakou Area
-
摘要:
本文从地震灾害、建筑物、人口、经济、抗震救灾等多方面出发,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进行有效结合,对地震危险性、建筑物抗震性能等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构建城镇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张家口地区16个县区为例,采用专家-层次分析法,建立精细化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建筑物抗震性能普遍较差,怀来县地震灾害风险最大,桥东区、蔚县、涿鹿县、桥西区次之,沽源县、康保县地震灾害风险最小,并对各县区地震灾害风险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发现地震风险指数与地形结构、建筑物抗震性能具有相关性,评估结果可为城镇制定防震减灾规划提供依据。
Abstract:In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buildings, population, economy, earthquake relief and other aspects, the natural attributes and social attributes are effectively combined. From the aspects of seismic risk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eismic risk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the urban seismic disaster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 For example, the expert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is used to establish a refined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general deviation i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urban buildings. Huailai County has the largest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 Qiaodong District, Yuxian County, Zhuolu county and Qiaoxi District take the second place, Guyuan County and Kangbao County have the lowest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isk of each county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ismic risk index has correlation with the results of terrain structure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which reflect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from the side, which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making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planning in cities and towns.
-
Key words:
-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 /
- Index system /
- Seismic risk /
- Seismic performance
-
引言
南迦巴瓦构造结位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前沿部位,其地下结构复杂,地震多发,是探索地震活动与断裂运动关系的理想场所。1950年8月15日,在其东侧发生察隅MS 8.6地震,震源机制解表明发震断裂为右旋走滑,与喜马拉雅碰撞带以逆冲为主的发震构造存在差异。察隅地震发生前,1950年2月23日,在南迦巴瓦构造结顶端发生M 6.0地震;2017年11月18日,在南迦巴瓦构造结顶端又发生M 6.9地震,两者相距仅28km左右,震源机制解表明2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均为北西向断裂。自察隅发生MS 8.6地震以来,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没有再发生7级以上地震,未来该地区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为了研究米林地震发生后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的地震趋势,首先需要研究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的现今运动特征,建立该地区的发震构造模型,探讨地震活动与断裂的关系。
目前对国内外断裂运动特征的研究,主要采用传统地质学、大地测量、地球物理探测以及地震学方法,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断裂可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如对于断裂出露地表、地表过程较慢的西北地区可采用传统地质学方法,对于华北第四系覆盖区的断裂则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等。由于南迦巴瓦构造结地区地理条件极其恶劣,且降雨量大、植被茂密,不利于开展地质地貌调查工作,同时该地区地震活动强烈,故适合用地震学方法研究其断裂的运动特征。
1. 地质构造背景
南迦巴瓦构造结位于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而形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上,强烈的碰撞和挤压导致南部的印度大陆推挤楔入北部的欧亚大陆,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该区发生强烈错位和急剧转折,从而形成了拇指状构造结(张明华,2007)。随着印度板块持续挤入和实皆断裂活动,阿萨姆构造结逐渐形成,欧亚大陆内部的构造应力场也随之发生改变,并形成新的断裂。在南迦巴瓦构造北东侧,由于印支地块的挤出,形成了一系列北西向走滑断裂(丁林等,2013)。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在新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南迦巴瓦构造结东侧的墨脱断裂带已由早期的右旋走滑转变为晚第四纪以来的左旋走滑;而构造结西侧的米林断裂已由早期的左旋走滑、正断转变为晚第四纪以来的逆冲兼左旋走滑,地震震源机制解表明阿萨母盆地现今仍处于挤压状态。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的主要断裂带有东、西边界的墨脱断裂带和米林断裂带,东北侧的嘉黎断裂带,东南侧的阿帕龙断裂带以及东侧的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图 1)。
米林断裂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西边界,分布在米林、鲁朗、通麦沿线,南止于里龙断裂带,北受嘉黎断裂限制,总体为北东走向,倾向南东,全长155km。该断裂带是一条切割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新生走滑构造带,由多条次级断层斜列组成,部分段落沿袭了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发展,地质资料显示该断裂最新运动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左旋走滑(Li等,2018),GPS资料显示该断裂为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唐方头等,2010)。
墨脱断裂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边界,大致沿达木至都登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展布,北部止于波密一带,向南西延伸,与阿波尔山断裂斜接或重接,全长180km。该断裂带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总体呈北东走向,倾向南东。地质资料表明其最新运动为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不同段表现出逆断或正断的倾滑分量(谢超等,2016),GPS资料显示该断裂为左旋走滑兼逆冲运动。
嘉黎断裂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北侧,通麦以西沿易贡藏布河谷展布,走向为北西西,地质资料表明该断裂最新运动为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任金卫等,2000;沈军,2001;宋键等,2013),GPS资料显示该断裂为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唐方头等,2010)。通麦以南分成2支,北支主要沿帕隆藏布西南侧展布,经然乌湖南侧并穿过古玉乡一直往东南延伸,地质资料表明其最新运动为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沈军,2001),GPS资料显示该断裂为左旋走滑兼拉张运动;南支断裂在过通麦后继续向东南方向延伸,经过嘎隆拉后沿贡日嘎布曲展布,由多条断裂组成,地质资料表明该断裂最新运动以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GPS资料显示断裂为右走滑兼逆冲运动1。
1 唐方头,2017.青藏高原右旋剪切带南部边界的厘定.国家自然基金(41274101)结题报告。
阿帕龙断裂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南、阿萨姆构造结顶端,东南始于察隅瓦弄南,经帕龙,向北西延伸,止于墨脱断裂带,全长240km左右,总体的走向呈北西西,地质资料表明该断裂最新运动为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等,1988),GPS资料显示该断裂为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Devachandra等,2014)。
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斜穿研究区中部,总体走向为北西向,倾向南西,地表由多条规模较小的断层组成。地质资料表明该断裂最新运动为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GPS资料显示断裂为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1。
2. 主要断裂带运动特征
2.1 地震数据处理及目录编制
地震目录是进行区域地震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资料,编目的完整性以及震源参数的精确性将直接影响后续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科学性(谭毅培等,2014)。强震发生后或震群活动时,震中附近或局部小区域在短时间内通常发生大量地震,不同的地震事件波形相互交叠,震级较小的地震震相难以识别,造成地震编目过程中有一定数量的地震被遗漏,给震后趋势判定和发震构造分析等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本文使用研究区内16个台站记录的宽频带连续地震波形数据,采用模板匹配滤波技术识别遗漏地震。选取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作为模板,滤波检测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记录的波形数据,截取匹配相关系数0.7以上的事件波形,人工筛选地震事件,再通过MSDP软件的多台定位功能对筛选出的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进而编制出研究区的地震目录。
为了更好地显示该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本文收集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2011年南迦巴瓦构造结地区的台阵观测资料,补充本文重定位的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地震事件,绘制了地震震中分布图(图 2)。由图 2可以看出,地震主要分布在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主要的断裂带附近,尤其是在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阿帕龙断裂带和墨脱断裂带附近,小震活动呈现出密集条带分布。
2.2 主要断裂带现今运动特征
地震震源机制直观反映了地震破裂的几何及运动学特征,对研究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求解地震震源机制的过程中,P波初动法是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快速简单,结果较为可靠,但要求在球面投影中存在大量离散、均匀的台站。由于南迦巴瓦构造结地区南侧为印控区,无法布设台站,因此对研究区南部地震的包围效果相对较差。相比P波初动法,CAP方法完整地利用了观测波形,对速度模型要求不高,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更高(Zhu等,1996)。相关的CAP方法反演可靠性实验表明,在地质构造较复杂的地区使用简单速度模型仍可获得不错的反演结果(郑勇等,2009;洪德全等,2013)。另外,CAP方法通过不同深度震源机制解的拟合误差,搜索最佳深度,在震源机制反演的同时可得到最佳的深度反演结果(韩立波等,2012)。因研究区构造背景复杂、速度模型具有较大的地域分布特征,本文采用CAP方法求取该区M 3.0以上地震事件的震源断层面解和震源深度。
为保证求解结果的可靠性,对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南迦巴瓦构造结地区16个宽频带台站的连续观测记录,采用以下原则选取事件波形:①台站的震中距小于400km、台站方位角分布均匀、三分量波形完整且信噪比高;②当震中重合时,选取震级较大的地震。
反演前,首先去除地震事件波形数据的仪器响应(戴仕贵等,2009;赵宏等,2015),将三分量旋转至r、t、z分量,初步处理了波形数据。理论波形的计算使用频率-波数法(f-k法)(Zhu等,2002),对频率和波数进行积分,采用传播矩阵计算地震的全波场位移,得到各种频率下的体波和面波波形,应用于震源参数的反演。构建格林函数库并选用全球Crust1.0分层速度结构模型,获得较为准确的理论地震图。反演中对Pnl波部分进行0.08—0.2Hz的带通滤波,面波部分进行0.06—0.15Hz的带通滤波,反演得到相关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Wei等(2012)的研究认为CAP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时,参与反演的台站数在5—10之间能得到理想的求解结果,其中矩震级误差≤0.05、震源深度误差≤1km。本文对每个地震事件均挑选信噪比较高、初动清晰、方位角分布尽量均匀的多台进行反演。图 3是CAP方法计算地震事件20161214在5km深度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全局搜索,震源深度5km附近的拟合误差最小),其中红色波形为计算出的理论波形,黑色波形为实际观测波形;波形左侧为台站名、震中距(km),波形下面的数字分别表示理论地震图相对观测地震图的移动时间及二者的相关系数(%)。
本文共反演计算了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70个M 3.0以上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为了能更好地揭示断裂的现今运动特征,本文还搜集了利用P波初动方法得到的2007年8月—2010年7月222个震源机制解1,2种方法共得到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292个震源机制解(图 4)。
1 邵翠茹,2013.南迦巴瓦构造结地震监测及深浅构造关系研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助项目结题报告。
通过震源机制解发现,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30km,节面倾角大部分在60°以上。因此,可用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其现今运动特征,用与断裂走向相同节面的错动方式代表断裂的现今运动性质。表 1总结了墨脱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的地震震源机制解与断裂的现今运动性质。
表 1 墨脱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地震震源机制解与断裂现今运动性质Table 1.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within 10 km from both sides of the Mêdog fault zone and its current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发震日期 纬度/°N 经度/°E 深度/km 震级 节面Ⅰ 节面Ⅱ 断裂现今运动性质 滑动角/° 倾角/° 走向/° 滑动角/° 倾角/° 走向/° 20160205 28.41 93.51 20 3.8 101 31 17 83 60 184 逆冲运动 20171009 28.91 94.91 32 3.7 -96 79 214 -62 13 63 正断运动 20170110 28.94 94.75 30 3.9 -32 22 111 -109 79 231 正断运动 20170110 28.94 94.73 20 3.6 -10 51 249 -141 82 345 左旋走滑 20160227 28.95 94.82 20 3.2 109 48 41 70 45 194 左旋逆冲 20160730 28.99 94.76 20 3.7 19 36 203 124 79 97 左旋走滑 20080416 29.30 95.37 8 3.0 -51 85 294 -172 39 31 右旋走滑 20080109 29.26 95.18 10 1.4 129 34 94 67 64 230 左旋逆冲 20080519 28.83 94.70 8 1.6 165 31 303 60 82 46 左旋逆冲 20081101 28.89 94.76 11 2.5 48 86 204 174 42 110 左旋逆冲 20090101 29.00 94.88 10 1.9 141 84 42 8 51 137 左旋走滑 20090119 29.26 95.27 8 2.6 159 84 116 7 66 208 左旋走滑 由表 1可以看出,墨脱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的12个地震震源机制解中,有左旋走滑4个、左旋逆冲4个、逆冲运动1个、正断运动2个、右旋走滑1个,分别占33.3%、33.3%、8.3%、16.7%和8.3%;左旋运动(包括左旋走滑、左旋逆冲和左旋正断)合计占66.7%;逆冲运动(包括左旋逆冲、右旋逆冲与逆冲运动)合计占41.6%。由此可揭示该断裂带的现今运动主要为左旋逆冲运动,与地质和GPS观测结果相同,说明墨脱断裂现今运动主要受阿萨姆构造结俯冲作用的控制。
米林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共得到地震震源机制解5个,其中左旋走滑2个、左旋正断1个、右旋逆冲1个、右旋正断1个,分别占40%、20%、20%和20%。左旋运动合计占60%,正断运动(包括左旋正断、右旋正断与正断运动)合计占40%,揭示了该断裂带现今运动以左旋正断运动为主,与地质和GPS观测结果基本相同,断裂左旋运动表明其受阿萨姆构造结俯冲作用的控制,正断运动则说明其受隆起的南迦巴瓦构造结的重力作用影响。
嘉黎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共得到地震震源机制解15个,其中右旋走滑3个、右旋逆冲4个、右旋正断2个、左旋走滑2个、左旋正断2个、左旋逆冲1个、正断运动1个,分别占20.0%、26.7%、13.3%、13.3%、13.3%、6.7%和6.7%。右旋运动合计占60.0%,左旋运动合计占33.3%,逆冲运动合计占33.3%,正断运动合计占33.3%,揭示了该断裂带现今运动以右旋逆冲为主,兼有左旋和正断运动,断裂运动形式多样,与地质和GPS观测结果相同,说明该断裂现今运动主要受阿萨姆构造俯冲作用的控制,同时断裂运动的多样性,反映了断裂多期活动导致的结构复杂多变以及构造环境的差异特征。
阿帕龙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共得到地震震源机制解15个,其中右旋逆冲7个、右旋正断3个、逆冲2个、正断1个、左旋走滑1个、左旋逆冲1个,分别占46.7%、20.0%、13.3%、6.7%、6.7%、和6.7%。右旋运动合计占66.7%,逆冲运动合计占66.7%,揭示该断裂带现今运动以右旋逆冲为主,与地质和GPS观测结果相同,说明该断裂现今运动主要受阿萨姆构造俯冲作用的控制。
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共得到地震震源机制解32个,其中右旋走滑6个、右旋逆冲7个、右旋正断7个、左旋走滑2个、左旋逆冲4个、左旋正断2个、正断运动1个和逆冲运动3个,分别占18.8%、21.9%、21.9%、6.3%、12.5%、6.3%、3.1%和9.4%。右旋运动合计占62.5%,逆冲运动合计占43.8%,正断运动合计31.3%,左旋运动合计25%,揭示该断裂带现今以右旋逆冲运动为主,兼有正断和左旋运动,断裂运动形式多样,与地质和GPS观测结果基本相同,该断裂现今运动主要受阿萨姆构造俯冲作用的控制。断裂运动的多样性可能是由于该断裂带为新生断裂,单条断裂的规模较小,而且该地区不同构造部位的地质体差异较大、深部结构复杂,导致中、小地震的发震构造差异较大。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的地震活动受主要断裂带控制;墨脱断裂带现今运动主要为左旋逆冲运动;米林断裂带主要为左旋正断运动;嘉黎断裂带以右旋逆冲为主,兼有左旋和正断运动;阿帕龙断裂带主要为右旋逆冲运动;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运动以右旋逆冲运动为主,兼有正断和左旋运动;各主要断裂带的现今运动特征与地质和GPS观测结果相同,表明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带的现今运动主要受阿萨姆构造结俯冲作用的控制,而南迦巴瓦构造结的影响已经很弱。
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Gupta等(2015)通过对阿萨姆构造结顶端附近GPS观测数据和地震资料分析,得出该处8级以上地震的复发间隔约为200年,认为阿帕龙断裂带缩短速度偏小,可能处于闭锁阶段,为高度强震危险区;Mukhopadhyay等(2015)利用地震监测资料对1968—2010年发生在东构造结附近的10个震群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震群的产生与右旋走滑运动有关。
GPS监测资料显示,南迦巴瓦构造结顶端附近的嘉黎断裂带和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均处于闭锁阶段(唐方头等,2010),由于新生的边坝-达木断裂带在南迦巴瓦构造结两侧运动速率均达到10mm/a,嘉黎断裂在南迦巴瓦构造结两侧的运动速率为3—5mm/a 1,应密切关注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尤其是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北段和嘉黎断裂带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
1 唐方头,2017.青藏高原右旋剪切带南部边界的厘定.国家自然基金(41274101)结题报告。
最后,对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带现今运动特征的研究,仅得出了初步的结果,今后仍需要更多的地震观测资料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导致嘉黎断裂带和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运动特征多样性的具体原因,是地质体和深部结构差异还是断裂结构差异,或其他原因等。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进一步揭示南迦巴瓦构造结地区的地震孕育环境和地球动力学背景。
-
表 1 张家口地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解释
Table 1. Interpretation of index system of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in Zhangjiakou area
指标 含义 地震强度 主要包括地震动参数和断层指标 地震频度 统计张家口地区1970年以来4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次数 爆炸、毒气放射源 主要考查各类化工厂、化肥厂和农药厂发生泄漏与爆炸的危险性 次生火灾 主要考查工业易燃物指标和重点防火区密度等因素 次生水灾 主要考查评价地区水库和河流数等因素 滑坡 主要考查穿越山谷公路里程数以及岩层坚实程度等因素 泥石流 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和降雨等因素 人口密度 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人口增长率 一年内新增人口占原有人口的比例 人口流动性 主要考查每日城镇居民通勤流动活跃度 每平方公里建筑物面积 主要考查建筑物面积占该地区实际面积比例 建筑物增长率 统计近5年建筑物年均增长率 老年人抚养比 统计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人部分占劳动年龄人数之比 少年儿童抚养比 统计少年儿童人数占劳动年龄人数之比 建筑物抗震性能情况 主要考查建筑物在面对地震灾害时的承受能力 GDP增长情况 统计近5年人均GDP增长率 失业率 统计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例 人均收入 主要反映个人防灾能力的指标 医生比例 从医疗能力方面进行考查的指标 病床数 从医疗能力方面进行考查的指标 救援力量 从该地区物资储备、救援队伍规模等方面进行衡量 避难场所 依据人均绿地面积即城镇公共绿地面积与城镇非农业人口之比进行考查 每平方公里道路面积 现有公路面积与该地区总面积之比 每平方公里河流桥梁数 现有河流桥梁数与该地区河流总面积之比 表 2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Table 2. The scale of judgment matrix and its meaning
序号 重要性等级 Cxy赋值 序号 重要性等级 Cxy赋值 1 元素x,y同等重要 1 6 元素x较元素y稍不重要 1/3 2 元素x较元素y稍重要 3 7 元素x较元素y明显不重要 1/5 3 元素x较元素y明显重要 5 8 元素x较元素y强烈不重要 1/7 4 元素x较元素y强烈重要 7 9 元素x较元素y极端不重要 1/9 5 元素x较元素y极端重要 9 表 3 城镇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Table 3. Index weight of urban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因子层 副因子层 指标层 权重 危险性(h)0.4957 直接危险性0.7656 地震强度0.8 0.3036 地震频度0.2 0.0759 次生危险性0.2344 爆炸、毒气放射源0.0636 0.0074 次生火灾0.3118 0.0366 次生水灾0.0652 0.0076 滑坡0.3434 0.0399 泥石流0.2161 0.0251 暴露性(e)0.2001 人口0.7916 人口密度0.6737 0.1067 人口增长率0.1889 0.0299 人口流动性0.1374 0.0218 建筑物0.208 每平方公里建筑物面积0.764 0.0318 建筑物增长率0.2358 0.0098 脆弱性(v)0.1245 人口0.2275 老年人抚养比0.202 0.0057 少年儿童抚养比0.797 0.0227 建筑物0.4143 建筑物抗震性能情况1 0.0516 经济情况0.3582 GDP增长情况0.766 0.0342 失业率0.234 0.0104 抗震救灾能力(c)0.1797 自救资源0.766 人均收入0.443 0.0610 医生比例0.4154 0.0572 病床数0.1403 0.0193 流通性0.234 救援力量0.4582 0.0193 避难场所0.3108 0.0131 每平方公里道路面积0.1363 0.0057 每平方公里河流桥梁数0.0948 0.0040 表 4 张家口地区地震动参数(地震强度)
Table 4. Parameter table of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earthquake intensity) in Zhangjiakou area
编号 区/县 $ {{\rm{\alpha }}_{{\rm{maxII}}}}$ 编号 区/县 $ {{\rm{\alpha }}_{{\rm{maxII}}}}$ 1 桥东区 0.155 9 蔚县 0.156 2 桥西区 0.152 10 阳原县 0.173 3 宣化区 0.156 11 怀安县 0.155 4 下花园区 0.199 12 万全区 0.162 5 张北县 0.130 13 怀来县 0.216 6 康保县 0.072 14 涿鹿县 0.22 7 沽源县 0.053 15 赤城县 0.107 8 尚义县 0.124 16 崇礼区 0.104 表 5 张家口地区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参数表
Table 5. Table of seismic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Zhangjiakou area
序号 房屋类型 代表符号 参数 1 砖混结构 JG1 0.8 2 砖木结构 JG2 0.5 3 土木结构 JG3 0.2 4 土坯结构 JG4 0.1 表 6 张家口地区房屋场地条件性能参数表
Table 6. Table of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house site conditions in Zhangjiakou area
序号 分类 代表符号 参数 1 有利地段 Cd1 1.0 2 一般地段 Cd2 0.9 3 不利地段 Cd3 0.7 4 危险地段 Cd4 0.5 表 7 张家口地区房屋抗震措施抗震性能参数表
Table 7. Table of seismic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buildings in Zhangjiakou area
序号 分类 代表符号 参数 1 有措施 CS1 1.0 2 无措施 CS2 0.7 表 8 张家口地区房屋抗震性能指数
Table 8. Seismic performance index of buildings in Zhangjiakou area
序号 区县 P 序号 区/县 P 1 桥东区 0.500 9 蔚县 0.217 2 桥西区 0.500 10 阳原县 0.198 3 宣化区 0.354 11 怀安县 0.149 4 下花园区 0.470 12 万全区 0.303 5 张北县 0.293 13 怀来县 0.446 6 康保县 0.235 14 涿鹿县 0.305 7 沽源县 0.221 15 赤城县 0.273 8 尚义县 0.252 16 崇礼区 0.238 表 9 张家口地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指标量化值
Table 9. Normalized value of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index in Zhangjiakou area
指标 区县 桥东区 桥西区 宣化区 下花园区 张北县 康保县 沽源县 尚义县 蔚县 阳原县 怀安县 万全区 怀来县 涿鹿县 赤城县 崇礼区 地震强度 0.70 0.69 0.71 0.90 0.59 0.33 0.24 0.56 0.71 0.79 0.70 0.74 0.98 1.00 0.49 0.47 地震频度 0.00 0.00 0.12 0.03 1.00 0.00 0.00 0.06 0.06 0.03 0.03 0.06 0.12 0.03 0.03 0.00 爆炸、毒气放射源 0.45 1.00 0.52 0.25 0.09 0.09 0.10 0.09 0.20 0.24 0.17 0.34 0.31 0.17 0.05 0.15 次生火灾 0.97 0.86 0.88 1.00 0.81 0.32 0.27 0.38 0.54 0.56 0.75 0.86 0.81 0.91 0.95 0.43 次生水灾 0.71 0.89 0.76 0.53 0.95 0.32 0.84 1.00 0.86 0.63 0.75 0.81 1.03 0.21 0.53 0.37 滑坡 0.29 0.06 0.47 0.12 0.16 0.14 0.31 0.20 0.53 0.31 0.41 0.43 0.33 0.57 1.00 0.82 泥石流 0.40 0.20 0.80 0.16 0.22 0.20 0.44 0.24 0.88 0.42 0.60 0.64 0.30 0.76 1.00 0.86 人口密度 1.00 0.71 0.54 0.10 0.15 0.06 0.03 0.08 0.60 0.18 0.17 0.24 0.69 0.34 0.06 0.21 人口增长率 0.85 0.56 0.55 0.30 0.36 −0.24 0.76 0.17 1.00 0.26 0.67 0.31 0.45 −0.01 0.92 0.16 人口流动性 0.90 1.00 0.86 0.34 0.57 0.25 0.28 0.39 0.39 −0.16 0.20 0.32 0.26 0.15 0.27 0.38 每平方公里建筑物面积 0.24 0.15 0.18 0.02 0.16 0.04 0.03 0.04 1.00 0.17 0.10 0.18 0.77 0.39 0.08 0.03 建筑物增长率 0.45 1.00 0.73 0.33 0.57 0.15 0.12 0.00 0.01 0.15 0.04 0.30 0.27 0.31 0.61 0.65 老年抚养比 0.72 0.73 0.79 0.96 0.87 0.88 0.77 0.93 0.86 0.91 0.98 0.92 0.74 0.80 1.00 0.93 少年儿童
抚养比0.49 0.53 0.66 0.52 0.74 0.69 0.68 0.74 1.00 0.92 0.77 0.81 0.70 0.71 0.84 0.69 建筑物抗震性能情况 1.00 0.90 0.56 0.60 0.35 0.30 0.32 0.34 0.27 0.26 0.27 0.38 0.56 0.41 0.24 0.31 GDP增长情况 0.22 0.68 −0.22 0.17 0.83 0.64 1.00 0.62 −0.01 −0.12 0.45 0.82 0.49 0.72 0.62 0.24 失业率 0.91 0.96 0.68 0.73 0.89 0.91 0.56 0.80 0.62 0.73 0.84 0.93 1.00 0.68 0.89 0.70 人均收入 1.00 0.92 0.73 0.73 0.50 0.44 0.45 0.40 0.50 0.41 0.48 0.55 0.67 0.58 0.50 0.53 医生比例 0.40 1.00 0.35 0.28 0.18 0.18 0.16 0.20 0.19 0.23 0.22 0.24 0.20 0.22 0.18 0.27 病床数 0.55 1.00 0.48 0.09 0.43 0.17 0.16 0.18 0.33 0.19 0.18 0.26 0.36 0.32 0.23 0.10 救援力量 1.00 1.00 0.60 0.60 0.16 0.16 0.16 0.20 0.20 0.16 0.16 0.16 0.80 0.20 0.40 0.24 避难场所 1.00 0.18 0.05 0.00 0.10 0.03 0.03 0.00 0.62 0.10 0.04 0.00 0.17 0.10 0.01 0.05 每平方公里道路面积 0.57 0.30 0.24 0.04 0.40 0.06 0.05 0.07 1.00 0.17 0.13 0.35 0.65 0.24 0.07 0.04 每平方公里河流桥梁数 0.45 0.79 0.95 0.82 0.15 0.03 0.06 0.13 0.29 0.76 0.66 1.00 0.84 0.42 0.24 0.40 表 10 张家口地区城镇地震灾害风险指数
Table 10. Urban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 index in Zhangjiakou
序号 区/县 IEDRI 序号 区/县 IEDRI 1 桥东区 0.029 9 蔚县 0.027 2 桥西区 0.02 10 阳原县 0.008 3 宣化区 0.016 11 怀安县 0.015 4 下花园区 0.008 12 万全区 0.019 5 张北县 0.011 13 怀来县 0.038 6 康保县 0.002 14 涿鹿县 0.024 7 沽源县 0.007 15 赤城县 0.015 8 尚义县 0.008 16 崇礼区 0.008 表 11 张家口地区16个区县影响因素量化值
Table 11. Quantitative value of influencing factors in 16 counties of Zhangjiakou
序号 区/县 Dh De Dv Dc IEDRI 序号 区/县 Dh De Dv Dc IEDRI 1 桥东区 0.74 1.00 0.87 0.83 0.76 9 蔚县 0.74 0.82 0.50 0.42 0.71 2 桥西区 0.69 0.79 1.00 1.00 0.53 10 阳原县 0.75 0.19 0.45 0.32 0.20 3 宣化区 0.76 0.65 0.50 0.57 0.42 11 怀安县 0.73 0.28 0.64 0.33 0.39 4 下花园区 0.85 0.19 0.65 0.49 0.21 12 万全区 0.77 0.31 0.85 0.39 0.51 5 张北县 0.40 0.31 0.81 0.35 0.28 13 怀来县 0.92 0.73 0.80 0.53 1.00 6 康保县 0.33 0.05 0.71 0.28 0.04 14 涿鹿县 1.00 0.33 0.77 0.39 0.64 7 沽源县 0.30 0.21 0.79 0.27 0.18 15 赤城县 0.66 0.29 0.70 0.34 0.39 8 尚义县 0.53 0.15 0.72 0.28 0.20 16 崇礼区 0.57 0.26 0.55 0.36 0.22 -
丁香, 王晓青, 王龙等, 2011. 地震巨灾风险评估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震灾防御技术, 6(4): 454—460.Ding X., Wang X. Q., Wang L., et al., 2011.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atastrophe earthquake risk estimation system.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6(4): 454—460. (in Chinese) 杜栋, 庞庆华, 吴彦, 2008.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 2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Du D., Pang Q. H., Wu Y., 2008. Moder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case selection. 2nd e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in Chinese) 侯林锋, 李大卫, 周新民, 2019. 基于指标体系的浙江省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华北地震科学, 37(4): 23—28.Hou L. F., Li D. W., Zhou X. M., 2019. Earthquake risk assess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index system.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37(4): 23—28. (in Chinese) 李昌珑, 李宗超, 吕红山等, 2019. 基于三维图像模式识别的西藏东南部地震灾害损失风险评估. 地球物理学报, 62(1): 393—410.Li C. L., Li Z. C., Lv H. S., et al., 2019. Seismic disaster loss risk assessment for southeastern Tibet based on 3D image pattern recognition.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62(1): 393—410. (in Chinese) 李皓, 刘金龙, 江小林等, 2018.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灾害特点浅析. 震灾防御技术, 13(3): 679—688.Li H., Liu J. L., Jiang X. L., et al., 2018. Characteristic hazard analysis of the Jiuzhaigou MS 7.0 earthquake in 2017.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13(3): 679—688. (in Chinese) 李津津, 张合, 温超, 2017. 河北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变化.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8(3): 185—190.Li J. J., Zhang H., Wen C., 2017. Partial changes of the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zoning map of China in Hebei province.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38(3): 185—190. (in Chinese) 刘龙, 刘志辉, 刘晓丹等, 2019. 张北地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分析. 华北地震科学, 37(2): 82—88.Liu L., Liu Z. H., Liu X. D., et al., 2019.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ural houses in the areas of Zhangbei.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37(2): 82—88. (in Chinese) 刘晓丹, 刘志辉, 刘龙等, 2019. 张家口地区农村房屋建筑特征和抗震能力评价. 地震研究, 42(2): 158—165.Liu X. D., Liu Z. H., Liu L., et al., 2019. Features and seismic capacity evaluation of rural houses in Zhangjiakou Area.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42(2): 158—165. (in Chinese) 吕大刚, 于晓辉, 2013. 基于地震易损性解析函数的概率地震风险理论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34(10): 41—48.Lv D. G., Yu X. H., 2013. Theoretical study of probabilistic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based on analytical functions of seismic fragility.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34(10): 41—48. (in Chinese) 吕国军, 张合, 孙丽娜, 2016. 张家口地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调查分析研究. 地震工程学报, 38(S2): 302—307.Lv G. J., Zhang H., Sun L. N., 2016.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arthquake resistance capability of rural houses in the Zhangjiakou Area.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 38(S2): 302—307. (in Chinese) 茅远哲, 曹筠, 高晨等, 2019. 京西北地区地应变观测与小震震源机制解一致性研究. 中国地震, 35(4): 709-717.Mao Y. Z., Cao J., Gao C., et al., 2019. Consistency of ground strain observation and source mechanism solution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northwest Beij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35(4): 709—717. (in Chinese) 明小娜, 陈勤, 周洋等, 2018. 云南地方政府地震应急准备能力评价指标与计算. 地震研究, 41(1): 132—138.Ming X. N., Chen Q., Zhou Y., et al., 2018. Evaluation index for earthquake preparedness capability of Yunnan local government and its calculation method.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41(1): 132—138. (in Chinese) 聂高众, 高建国, 马宗晋等, 2002. 中国未来10~15年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 自然灾害学报, 11(1): 68—73. doi: 10.3969/j.issn.1004-4574.2002.01.011Nie G. Z., Gao J. G., Ma Z. J., et al., 2002. On the risk of earthquake disaster in China in the coming 10~15 years.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11(1): 68—73.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4-4574.2002.01.011 唐丽华, 李山有, 宋立军, 2016.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对比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地震工程学报, 38(5): 838—845.Tang L. H., Li S. Y., Song L. J., 2016.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arthquake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a case study on Urumqi City.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 38(5): 838—845. (in Chinese) 肖凯灵, 2011. 城市地震灾害风险的损失评价研究. 西安: 西安石油大学.Xiao K. L., 2011. Study of loss assessment of urban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 Xi’an: Xi’an Shiyou University. (in Chinese) 张春山, 张业成, 张立海, 2004.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力学学报, 10(1): 27—32.Zhang C. S., Zhang Y. C., Zhang L. H., 2004. Danger assessment of collapses,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China.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10(1): 27—32. (in Chinese) 张家口市人民政府, 2019. 张家口年鉴. 北京: 九州出版社.Zhangjiakou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2019. Zhangjiakou Yearbook. Beijing: Jiuzhou publishing house.(in Chinese) 赵思健, 2012.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时空尺度初探. 灾害学, 27(2): 1—6, 18.Zhao S. J., 2012.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of natural disaster risk analysis.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27(2): 1—6, 18. (in Chinese) 赵真, 郭红梅, 张莹, 2020. 面向市县层级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 震灾防御技术, 15(2): 419—430.Zhao Z., Guo H. M., Zhang Y., 2020.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system for county.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15(2): 419—430. (in Chines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6. GB/T 18306—2015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2016. GB/T 18306—2015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zonation map of China.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in Chinese)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0. GB/T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0. GB/T 50011—2010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in Chinese) 周寅康, 1995.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初步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4(1): 6—11.Zhou Y. K., 1995. Study on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4(1): 6—11. (in Chinese) Schneider P. J., Schauer B. A., 2006. HAZUS-its development and its future. Natural Hazards Review, 7(2): 40—44. Silva V., Crowley H., Pagani M., et al., 2014. Development of the OpenQuake engine, the Global Earthquake Model’s open-source software for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Natural Hazards, 72(3): 1409—1427. 期刊类型引用(18)
1. 田旭文,王彦兵,朱姝,姚鑫,李显鑫. 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区域地质环境与主要地质安全问题. 地质力学学报. 2025(01): 91-108 . 百度学术
2. 范鹏啸,于常青,王瑞雪,曾祥芝,李卫强,张玥,雷晨露. 西藏波密地区深部密度结构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地质学报. 2024(10): 3047-3061 . 百度学术
3. Ning Zhong,Xian-bing Zhang,Chang-bao Guo,Zhen Yang,Hao Yu,Rui-an Wu,Yang Wang,Hai-bing Li. Ge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traff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mong 7.0-8.5 magnitude earthquake areas: Practice from the Sichuan-Tibet transport corridor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Geology. 2024(04): 605-629 . 必应学术
4. 刘莎,杨建思,郑钰. 南迦巴瓦地区近震剪切波分裂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23(09): 3692-3703 . 百度学术
5. 张家森,许模,张强,漆继红,王杨双,夏强. 基于遥感技术估算藏东南山区地下水径流模数方法. 地球科学. 2022(02): 642-651 . 百度学术
6. 苗晓岐. 某高原铁路鲁朗隧道地应力特征及其工程影响研究. 铁道标准设计. 2022(06): 78-83 . 百度学术
7. 陈兴强. 断层破碎带对川藏交通廊道通麦隧道初始地应力场影响. 地球科学. 2022(06): 2120-2129 . 百度学术
8. 花茜,裴顺平,郭震,蔡福龙,丁林,薛晓添,李磊,李佳蔚,刘翰林,刘巍. 川藏铁路通麦-鲁朗段浅层结构背景噪声成像. 地球科学. 2022(09): 3447-3462 . 百度学术
9. 丰成君,李滨,李惠,周铭辉,张鹏,朱思雨,任雅哲,戚帮申,王苗苗,谭成轩,陈群策. 南迦巴瓦地区地应力场估算与构造稳定性探讨. 地质力学学报. 2022(06): 919-937 . 百度学术
10. 李鸿儒,白玲,詹慧丽. 嘉黎断裂带活动性研究进展.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1(02): 182-193 . 百度学术
11. 黄勇,孟祥连,胡卸文,张利国,王哲威,杜世回,张文忠,陈兴强,罗锋. 雅安至林芝交通廊道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与对策研究. 工程地质学报. 2021(02): 307-325 . 百度学术
12. 常帅鹏. 川藏铁路通麦至鲁朗段选线工程地质研究.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1(06): 988-995 . 百度学术
13. 王凯悦,常利军,丁志峰.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 地震学报. 2021(02): 168-179+135 . 百度学术
14. 陈敬军,李国良,陈绍华,许宇,朵生君. 川藏铁路易贡特长隧道设计方案研究. 铁道标准设计. 2021(10): 140-148 . 百度学术
15. 钟宁,郭长宝,黄小龙,吴瑞安,丁莹莹,张献兵,李海兵. 嘉黎-察隅断裂带中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其古地震记录. 地质学报. 2021(12): 3642-3659 . 百度学术
16. 李艳永,王成虎,乌尼尔. 2018年9月4日伽师5.5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处应力场特征. 震灾防御技术. 2020(01): 132-142 . 本站查看
17. 李艳永,王范霞,乌尼尔,唐明帅. 西昆仑东段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特征. 震灾防御技术. 2020(04): 802-810 . 本站查看
18. 李艳永,唐明帅,乌尼尔. 新疆北天山中东段呼图壁地区震源深度的重新测定. 震灾防御技术. 2019(02): 352-362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