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673-5722
  • CN 11-5429/P

地震灾害对旅游业影响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孙滢悦 陈鹏

郭秋娜, 温超, 周月玲, 李姜. 2018年2月12日河北永清4.3级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J]. 震灾防御技术, 2020, 15(2): 329-338. doi: 10.11899/zzfy20200210
引用本文: 孙滢悦, 陈鹏. 地震灾害对旅游业影响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 震灾防御技术, 2020, 15(2): 402-410. doi: 10.11899/zzfy20200217
Guo Qiuna, Wen Chao, Zhou Yueling, Li Jiang. Analysis of Strong Motion Records of Hebei Yongqing MS4.3 Earthquake on February12, 2018[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 15(2): 329-338. doi: 10.11899/zzfy20200210
Citation: Sun Yingyue, Chen Peng. Study on the Impact of Earthquake Disaster on Tourism——Take Sichuan Earthquake Disaster As an Example[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 15(2): 402-410. doi: 10.11899/zzfy20200217

地震灾害对旅游业影响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doi: 10.11899/zzfy20200217
基金项目: 

吉林省社科院项目 2019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孙滢悦, 女, 生于1980年。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资源规划与灾害风险管控等方面的研究。E-mail:syy800201@126.com

Study on the Impact of Earthquake Disaster on Tourism——Take Sichuan Earthquake Disaster As an Example

  • 摘要: 为探究地震灾害对旅游业造成的影响,以四川省为研究区,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为典型案例,收集案例年地震灾害数据与旅游相关数据,选取旅游经济、游客、旅游服务、旅游交通及旅游组织为指标,利用熵组合权重法、加权综合评价法构建四川省地震灾害对旅游业影响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所受影响进行评价与区划。结果显示,地震灾害对旅游业造成的影响与地震烈度有直接关系,越靠近地震中心的区域所受影响程度越大,反之越小;旅游经济与旅游服务所受影响最大,旅游组织与游客所受影响次之,旅游交通所受影响最小。研究结果可为旅游业防灾减灾管理提供参考。
  • 据河北省地震台网测定,2018年2月12日18时31分在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39.37°N,116.67°E)发生4.3级地震,震源深度20km。此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在震中区域造成个别房屋墙皮脱落,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市震感较强,北京市、天津市普遍有感。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对永清4.3级地震强震动记录进行了远程和现场记录回收。强震动记录是地震能量在地表或建筑结构上的真实反映,是工程地震、地震学研究的基础数据资料(朱升初等,2018),本文对此次地震构造背景及强震动记录进行了分析,对永清4.3级地震烈度采用建立虚拟台站方法进行了校正,为河北地区烈度调查、地震区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永清4.3级地震区域构造主要以NE、NW向断裂为主,地震发生在廊固凹陷内(图 1),廊固凹陷是冀中坳陷北部的一个古近系湖盆,整个凹陷大体呈NE走向,南北长约90km,东西宽20—40km,面积约2600km2。该凹陷是受区域伸展并伴有走滑作用形成的典型箕状凹陷,整个凹陷表现为北断南超、西断东超的构造格局。由于受NE向断裂构造控制,表现出整体不均匀下降的箕状断陷特征。该凹陷内曾于1621年发生廊坊永清$ 5\frac{1}{2} $级地震(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5)。

    图 1  永清4.3级地震构造背景
    Figure 1.  The seismotectonic background map of the Yongqing MS4.3 earthquake
    (1)施庄断裂(2)南口山前断裂(3)南口-孙河断裂(4)小汤山-东北旺断裂(5)黄庄-高丽营断裂 (6)顺义-前门-良乡断裂(7)南苑-通县断裂(8)新夏垫断裂(9)夏垫断裂(10)大兴凸起东缘断裂 (11)蓟县山前断裂(12)宝坻断裂(13)桐柏断裂(14)河西务断裂(15)天津断裂(16)大城东断裂 (17)沧东断裂(18)海河断裂(19)牛驼镇凸起东缘断裂(20)徐水断裂(21)东垒子-涞水断裂 (22)永定河断裂(23)徐水南断裂

    本次地震发生在廊固凹陷东侧控制断裂河西务断裂带附近,该断裂北起河西务西北,向西南经大王务,延伸至永清东码头镇,全长近50km,走向NE,倾向SE,为上陡下缓的铲形正断层,断层产状与震源机制参数基本一致(王晓山等,2018),所以永清4.3级地震发震构造可能为河西务断裂。周月玲等(2018)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结合年代样品测试,对河西务断裂活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断裂上断点埋深约150m或以浅,第四系底界面垂直断错为20—45m,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

    本次地震强震动数据主要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提供,共获取3个分量自由场记录74组,常规处理后得到222条3分向加速度记录,获取记录的强震动台站均为土层台,记录台站分布如图 2所示,由图 2可知,触发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北部,南部无台站触发,这可能是因为首都圈台站较密集,而河北省境内强震动台站稀疏,或与仪器型号不同且很多台站老旧未改造有关。触发台站的震中距为29.4—185.5km,其中震中距<50km的记录有5组,震中距为50—100km的有29组,震中距为100—150km的有37组,震中距为150—200km的有3组,距震中最近的台站为长子营台(11ZZY),震中距为29.4km。虽然此次地震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较全面,但由于震级较小,未造成大的灾害损失,且震中附近台站相对稀疏,能供工程使用的强震动记录较少。

    图 2  永清4.3级地震触发台站分布图
    Figure 2.  The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trigger station of Yongqing MS4.3 earthquake

    在强震动记录使用分析前,首先对波形数据进行消除基线漂移,即原始强震动记录通过减去事前记录平均值的方法进行零线调整(吕俊强等,2015),通过分析计算得到震中距R<50km的5个台站强震动记录基本信息及相关参数,见表 1。其中距震中最近的长子营台记录到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7.9cm/s2,觅子店台记录到的东西向最大峰值加速度为36.1cm/s2、南北向最大峰值加速度为40.4cm/s2,红星中学台记录到的垂直方向最大峰值加速度为10.8cm/s2,5个台站加速度时程曲线如图 3。由表 1可知,离震中较近的长子营台(震中距29.4km)较离震中较远的觅子店台(震中距38.4km)和于家务台(震中距36.8km)各分量加速度小,影响地震动强度的因素除震中距外,还包括仪器型号、场地特征条件和地质构造、场地土层结构、覆盖层厚度、地形及断裂分布等(王海云等,2010温瑞智等,2013郭秋娜等,2018)。本文根据温瑞智等(2015)提出的适用于我国强震动台站场地划分经验曲线,采用H/V谱比法对本次地震触发台站进行分类,分类结果见图 4。由图 4可知,记录到的本次地震台站大部分为Ⅰ类场地(51.35%),其次为Ⅱ类场地(35.14%)和Ⅲ类场地(13.51%),其中,觅子店台和红星中学台为Ⅰ类场地,于家务台和张家湾中学台为Ⅱ类场地,长子营台为Ⅲ类场地。长子营台与觅子店台和于家务台记录差异较大,这可能与场地类型有关。

    表 1  强震动记录(震中距<50km)及相关参数
    Table 1.  Strong motion records(epicenter distance < 50km) and related parameters
    台站名称 台站代码 仪器型号 震中距/km PGA/cm·s-2
    EW SN UD
    觅子店 11MZD REFTEK/SLJ-100 38.4 36.1 40.4 8.5
    红星中学 11YHZ REFTEK/SLJ-100 43.4 -5.4 -4.6 10.8
    于家务 11YJW ETNA/ES-T 36.8 -21.7 -18.5 -8.1
    张家湾中学 11ZJW REFTEK/SLJ-100 47.9 -5.8 4.2 -4.4
    长子营 11ZZY REFTEK/SLJ-100 29.4 5.0 -7.9 -3.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3  典型台站加速度时程曲线
    Figure 3.  The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y curves of typical stations
    图 4  台站场地类别饼状图
    Figure 4.  The pie chart of station classification with different sites

    加速度反应谱是目前国内外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反应谱形状、幅值及卓越周期的差异体现了场地条件、震级对地面运动反应谱的影响(温瑞智等,2013徐钦等,2017)。为避免地震时建筑结构发生共振,确保结构安全,有必要对加速度反应谱成分进行分析。本文选取震中距<50km的5个典型强震动台站进行频谱分析,阻尼比取0.05,得到本次地震EW、SN、UD向加速度反应谱(图 5)。

    图 5  典型台站加速度反应谱
    Figure 5.  The typical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图 5可知,觅子店台记录到了本次地震EW向和SN向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红星中学台记录到了本次地震SN向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觅子店台与长子营台在EW和SN向差别最大,觅子店台与张家湾中学台在SN向差别最大。5个典型台站记录到的加速度反应谱高频成分丰富,谱卓越周期主要为0.1—0.3s,0.3s后迅速下降。根据现场调查,震区主要房屋类型为土木结构、木房顶砌体结构、预制板砌体结构、钢结构简易房屋4种,本次地震除少数土木结构房屋原有裂缝扩大、墙皮开裂外,其他类型房屋未发现新开裂、屋顶掉瓦、墙皮掉灰现象,中小城市主要建筑物结构自振周期为0.3—1s(王文才等,2018),因此本次地震对该震区自振周期范围内的建筑物破坏影响较小。通过对比不同震中距台站各方向反应谱特征周期发现,震中距对特征周期的影响不明显。

    傅氏谱能反映地震波在频域上的幅值特性,地震动记录中包含多种振动频率,不同地区的主要振动频率不同,结构自身具有不同频率、幅频响应,因而在不同频率振动作用下,结构振动不同。为避免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共振现象,确保结构安全,有必要对地震频率成分进行分析(冉志杰等,2012)。

    本文计算了永清4.3级地震震中距50km以内的5个典型台站强震动记录傅氏谱(图 6),由图 6可知典型台站傅氏谱谱型主要为单峰值型,强震动记录EW分量傅氏谱最大峰值为3.5—8.5Hz,SN分量傅氏谱最大峰值为2.9—6.2Hz,UD分量傅氏谱最大峰值为2.1—9.8Hz。总体来看,UD分量频率范围分布较宽,EW分量傅氏谱最大峰值大于SN分量和UD分量傅氏谱峰值。一般而言,随着震中距的增大,地震动记录长周期(低频)越显著,但本次地震5个典型台站特征不明显,可能与仪器型号及场地特征条件有关。另外,EW分量傅氏谱最大峰值随着震中距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SN分量和UD分量无该特征。

    图 6  典型台站加速度傅氏谱
    Figure 6.  The typical acceleration fourier spectra

    本文以东西向为正方向,统计峰值加速度反应谱与永清4.3级地震触发台站同震中所处方位角和震中距的关系(图 7)。由图 7可知,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在同一震中距下整体随着方位角的增大而增大,达70°左右后下降,这可能与附近河西务断裂构造走向有关;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值随着震中距的增加而减小。

    图 7  峰值加速度反应谱与震中距、方位角关系图
    Figure 7.  The relation among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and epicentral distance、azimuth angles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破坏和地震动强弱程度的重要指标。Wald等(1999)认为当烈度较小时,用峰值加速度计算烈度较合适,因为人对加速度较敏感。随着强震动观测技术的发展,由于以各观测点峰值加速度作为依据可真实反映地震发生时各点地面运动强度(田秀丰等,2013),基于地震动记录快速确定地震仪器烈度,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崔建文等,2016)。目前国内外基于强震动记录资料的地震烈度计算方法较多,不同方法利用不同的地震动参数,包括时间、频度和强度等,建立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美国ShakeMap烈度计算方法(李俊等,2010),计算永清4.3级地震事件记录台站烈度,并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进行网格化插值,绘制等值线图(图 8)。Wald等(1999)的研究认为,当烈度低于Ⅴ度时峰值加速度PGA与烈度相关性明显高于峰值速度PGV,而当烈度为Ⅴ—Ⅶ度时,PGA和PGV与烈度相关程度相当,考虑本次地震烈度较低,故采用峰值加速度计算烈度。由图 9可知,本次地震仪器烈度等震线长轴沿NW走向,且极震区位于震中东北部,而不是震中附近,但由现场宏观烈度调查(图 8)与震源机制解(王晓山等,2018)可知该地震等震线长轴沿NE向展布,这种差异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台站分布不均匀有关,震中南部无强震动记录,所以图 8中震中北部附近出现数据空白现象,不利于获取实际烈度长轴方向真实性。

    图 8  永清4.3级地震校正前仪器烈度分布图
    Figure 8.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un-corrected instrumental seismic intensity of Yongqing MS4.3 earthquake

    可靠快速生成地震烈度可为人员伤亡估计、应急救援决策和工程抢险修复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解决由于缺少地震动观测值出现空白区域现象及烈度长轴方向和实际方向不一致的问题,本文首先利用永清4.3级地震中获取的所有台站加速度峰值,按地震动峰值衰减模型(王国新,2001)确定该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然后在整个地震区内建立空间随机假设台站进行补点插值,得到新的地震烈度分布图。地震动峰值衰减模型(王国新,2001)如下:

    $$ \lg Y = {{\rm{C}}_1} + {{\rm{C}}_2}M + {{\rm{C}}_3}M\lg \left({R + {R_0}} \right) + {{\rm{C}}_4}\lg \left({R + {R_0}} \right) \pm \varepsilon $$ (1)

    式中,Y为PGA(峰值加速度),M为震级,R为震中距,C1、C2、C3、C4为待求常数,R0为近场饱和因子,ε为统计分析误差项。采用通用全局优化法拟合得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随震级和震中距的变化规律,考虑本次地震震级较小,故选取震中距<100km的Ⅰ类场地强震动数据进行拟合,其中水平向按EW、NS向加速度峰值矢量拟合回归分析,拟合曲线如图 9,计算得到的衰减关系式为:

    $$ \lg Y = 1.6882 + 0.3926M - 0.1546M\lg \left({R + 5} \right) + 0.7000\lg \left({R + 5} \right) \pm 0.2287 $$ (2)
    图 9  永清4.3级地震现场调查烈度分布图
    Figure 9.  The distribution of site investigation intensity of Yongqing MS4.3 earthquake

    峰值加速度随震中距的变化如图 10所示,由图 10可知峰值加速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而减小。同一震中距不同台站测得的峰值加速度离散性较大。通过拟合各台站实际PGA值,与俞言祥等(2013)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可知20km范围内2条曲线吻合较好,而20km外拟合曲线呈衰减相对缓慢状态,这可能与本次地震震级较小、记录台站均为土层台、远场有一定放大作用有关(王海云,2011)。由观测值得到的预测方程虽存在一定离散性,但整体趋势与实际结果保持一致。

    图 10  峰值加速度随震中距的变化
    Figure 10.  `The change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with epicentral distance

    在震区空白区域随机产生N个空间坐标的假设台站,按式(2)计算水平峰值加速度,按美国ShakeMap烈度计算方法转换成仪器烈度,绘制增加假设台站的烈度分布图(图 11),由图 11可知,增加假设台站的仪器烈度分布图与现场烈度调查分布图极震区方向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河西务断裂为本次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解决了台站分布不均匀导致地震烈度影响场计算出现缺值现象的问题,为以后缺少台站记录震区提供准确快速制作烈度分布图的思路,为震害调查和地震应急救援提供重要依据。

    图 11  永清4.3级地震校正后烈度分布图
    Figure 11.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rrected instrumental seismic intensity of Yongqing MS4.3 earthquake

    本文介绍了河北永清4.3级地震发震构造背景,并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在本次地震中获取的加速度记录特征进行了分析,为河北省地震动特征和震害调查提供了一定参考,结论如下:

    (1) 河北永清4.3级地震在廊固凹陷东侧控制断裂河西务断裂带附近,地震烈度极震区走向与该断裂展布方向一致,结合震源机制解初步判定本次地震发震构造为河西务断裂。

    (2) 74个强震动台站获取到强震动加速度记录,震中距位于29.4—185.5km,其中觅子店台记录到的本次地震东西向最大峰值加速度为36.1cm/s2,垂直方向最大加速度为40.4cm/s2,于家务台记录到的南北向最大峰值加速度为18.5cm/s2。采用H/V谱比法对触发台站进行分类,可知Ⅰ类场地居多。

    (3) 通过对5个典型台站反应谱分析发现永清4.3级地震加速度反应谱高频成分丰富,谱卓越周期主要为0.1—0.3s。傅氏谱谱型主要为单峰值型,UD分量频率范围分布较宽,EW分量傅氏谱最大峰值大于SN分量和UD分量。

    (4) 通过分析峰值加速度反应谱与震中距、方位角的关系,发现峰值加速度反应谱整体随着方位角的增大而增大,达70°左右后下降,这可能与附近河西务断裂构造走向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值整体随着震中距的增加而减小。

    (5) 由本次地震仪器烈度分布图可知,台站分布不均匀性直接影响烈度分布的真实性,为避免此类问题,拟合出该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随机产生空间假设台站进行弥补,为以后缺少台站记录震区提供准确快速制作烈度分布图的思路,为震害调查和地震应急救援提供重要依据。由于收集到的强震动数据有限,文中仅采用本次地震获取的峰值加速度拟合当地地震动衰减关系,拟合结果可能存在误差,今后将收集更多的强震动数据进行拟合,以校正该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 图  1  汶川地震烈度及影响范围(数据源自中国地震局)

    Figure  1.  Wenchuan earthquake intensity and influence range (The figures come from th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图  2  地震灾害对旅游业影响程度区划图

    Figure  2.  Tourism industry impact assessment zonation under earthquake disaster

    图  3  地震灾害对旅游业影响评价对比

    Figure  3.  Comparison of the impact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on tourism industry

    表  1  地震灾害对旅游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Table  1.   The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the impact assessment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tourism industry

    目标层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综合权重
    地震灾害对旅游业影响评价 地震烈度(y1
    (权重0.218)
    x1 地震烈度(等级) 0.085
    旅游经济(y2
    (权重0.192)
    x2 灾前与灾后旅游收入比/% 0.058
    游客(y3
    (权重0.171)
    x3 灾前与灾后游客数量比/% 0.064
    x4 伤亡人数/万人 0.066
    旅游服务(y4
    (权重0.156)
    x5 餐饮业损毁率/% 0.076
    x6 酒店损毁率/% 0.067
    x7 景点损毁率/% 0.062
    x8 景区基础设施损毁率/% 0.069
    旅游组织(y5
    (权重0.142)
    x9 旅游公司损毁率/% 0.064
    x10 旅行社损毁率/% 0.088
    x11 旅游集散中心损毁率/% 0.065
    旅游交通(y6
    (权重0.121)
    x12 道路损毁长度/km 0.069
    x13 基础设施损毁率/% 0.068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地震灾害对旅游业影响评价综合指数

    Table  2.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impact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on tourism industry

    市(州)名称 影响评价值(TIA)
    达州市 0.0198
    乐山市 0.0770
    宜宾市 0.0450
    广安市 0.0595
    遂宁市 0.0598
    眉山市 0.0773
    攀枝花市 0.0223
    资阳市 0.0780
    内江市 0.0595
    自贡市 0.0406
    泸州市 0.0129
    德阳市 0.0964
    成都市 0.0786
    雅安市 0.0980
    凉山彝族自治州 0.0510
    南充市 0.0595
    巴中市 0.0235
    广元市 0.0622
    绵阳市 0.0850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0.0790
    甘孜藏族自治州 0.0650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地震灾害对旅游业影响程度区划界限阈值

    Table  3.   The threshold of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earthquake disaster on tourism industry

    影响评价值(TIA) 影响程度
    ≤0.0230 低影响
    ≤0.0450 较低影响
    ≤0.0595 中影响
    ≤0.0743 较高影响
    ≤0.0980 高影响
    下载: 导出CSV
  • 崔凤军, 2001.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董振华, 张继权, 佟志军等, 2016.锡林郭勒盟草原雪灾社会影响评价.自然灾害学报, 25(2):59-6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rzhxb201602007
    黄崇福, 2009.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自然灾害学报, 18(5):41-5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rzhxb200905007
    菊春燕, 贾永刚, 潘玉英等, 2013.基于分形理论的旅游景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青岛崂山为例.自然灾害学报, 22(6):85-9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RZH201306012.htm
    李锋, 孙根年, 2006.基于旅游本底线法(TBLM)的旅游危机事件研究--以2003年"SARS"事件为例.人文地理, (4):102-105.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rwdl200604021
    李向农, 延军平, 2014.汶川地震对区域旅游业的影响研究.资源科学, 36(8):1652-165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ykx201408013
    李旭辉, 2016.基于AHP-熵权组合赋权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评价模型及实证--以财经类高校为例.科技管理研究, 36(20):53-5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kjglyj201620011
    刘佳, 张洪香, 张俊飞等, 2017.浒苔绿潮灾害对青岛滨海旅游业影响研究.海洋湖沼通报, (3):130-13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hyhztb201703018
    邵冬梅, 苗维亚, 2006.旅游景区自然灾害防治管理的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153-15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llygdzkxxxb200602007
    王占华, 罗伟, 2007.可控制性旅游灾害的影响分析及防治策略探究.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4):14-16, 6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fzjsgdzkxxxb200704004
    谢朝武, 申世飞, 2013.旅游地环境风险对中国旅游突发事件的影响及其区域分布研究.地理科学进展, 32(3):455-46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lkxjz201303014
    许冲, 戴福初, 陈剑等, 2009.汶川MS8.0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精细解译.遥感学报, 13(4):754-76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ygxb200904016
    于志远, 2010.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30(6):114-11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tssfxyxb201006025
    袁一凡, 2008.四川汶川8.0级地震损失评估.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5):10-1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zgcygczd200805002
    张继权, 梁警丹, 周道玮, 2007a.基于GIS技术的吉林省生态灾害风险评价.应用生态学报, (8):1765-177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yystxb200708014
    张继权, 张会, 佟志军等, 2007b.中国北方草原火灾灾情评价及等级划分.草业学报, 16(6):121-12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aoyexb200706018
    赵黎明, 刘慧媛, 2010.旅游目的地系统的生态灾害风险评价.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4(10):185-19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hqzyyhj201010034
    赵豫西, 2010.汶川地震对四川旅游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科协论坛(下半月), (3):113-11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kxlt-x201003062
    Vergori A. S., 2012. Forecasting tourism demand: the role of seasonality. Tourism Economics, 18(5):915-930. doi: 10.5367/te.2012.0153
  • 加载中
图(3) /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9
  • HTML全文浏览量:  66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4-15
  • 刊出日期:  2020-06-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