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Seismic Hazard in Earthquake-prone Areas of Liaoning Province
-
摘要: 盘锦、海城、营口地区是辽宁省内地震活动性最强、地震危险性最高的地区。该地区开展了大量重点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区域性地震区划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但尚未开展基于场地条件的区域尺度地震危险性研究。独有的沉积特点使该地区场地条件较复杂,因此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考虑场地条件是必要的。本文基于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基本原理和技术原则,结合盘锦、海城、营口地区场地条件特征,采用基于地形坡度的方法对场地条件进行分类,确定场地地震动影响系数,给出该地区基于区域场地条件的地震危险性分布,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地震风险评估和防震减灾规划提供参考。Abstract: Panjin-HaiCheng-YingKou are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H.Y. area) are the areas with the strongest seismic activity and the highest seismic hazard in Liaoning Province. A lot of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area, such as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of major projects and seismic zonation of special regions. However, a relatively accurate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based on site conditions has not been carried out on large scale. Due to its uniqu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the site condition in P.H.Y. area is complicat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site conditions in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to get a site-related ground motion distribution. In this paper, the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P.H.Y. area, consider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 of the site condition from the DEM data. 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and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
Key words:
- Site category /
- Site effect /
- Seismic hazard /
- Panjin-HaiCheng-YingKou area
-
引言
应急演练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相关单位及人员,依据有关应急预案,模拟应对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活动,对以角色扮演、实景模拟或计算机仿真模拟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响应和处置,以达到检验应急预案和协调机制、训练专业队伍、开展宣传教育等目的。
2003年应对SARS灾害以来,我国应急管理逐步向现代化发展。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8.0级地震、“12.31”上海踩踏事件、“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应对实践,推进了包括预案制定和演练等各项应急相关工作的开展,各级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都开展了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多类型应急演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检验预案、完善准备、锻炼队伍、增强意识、提升能力的作用,应急演练已成为应急准备工作的重要环节和例行工作(张媛等,2014)。
社区是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的基本单元。地震灾害应对实践表明,社区等基层组织在抢救生命、安置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综合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国务院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均要求推进基层自救互救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加强对基层民众的自救互救知识培训和科普宣传教育。社区应急演练是提升灾害应对处置能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并有效提升民众意识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很多社区都开展了针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演练,主要内容包括人员疏散、自救互救、人员安置、次生灾害处置等。演练活动通常以实战形式开展,达到了锻炼基层队伍,提升基层组织、社区公众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意识的目的(张勤等,2014)。但社区地震应急演练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发挥实效性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为:演练方案规划及设计专业程度不足,缺少地震应急领域相关专业的指导;由于涉及人员较多,组织耗时长、难度大,使开展演练的社区数量有限;主要以表演、宣讲的方式开展,针对社区应对灾害组织协调能力等的演练较少,不利于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缺乏后续总结、对比、评价等环节,降低了演练实效性;由于社区组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所处环境的具体性和特殊性,社区应急演练缺乏实战性检验等。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传统应急桌面演练及实战演练优势,提出基于在线平台的互联网+社区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新模式,并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州)开展了试点实践,在提升演练专业性、扩大演练社会参与度、提升社区应对地震灾害的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该模式已成功应用于青海省、江苏省、广州市、徐州市及海西州等20多个省市地区。
1. 互联网+社区地震应急桌面演练平台
互联网+社区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模式可实现多地同步联动演练,组织更省时省力,方案设计更灵活多样,由于具有一定的竞技性质,较传统桌面演练更贴近实战,同时该模式可进行全过程记录、评估,大大增强了演练实效性。应急桌面演练平台是在线云平台(图 1),可为应急桌面演练提供零部署、即开即用的实时应急演练服务。该平台基于先进的云服务理念,提供SaaS模式应急演练软件服务,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和灵活性,支持计算机、Pad、手机等多终端应用,并可离线扩展,实现互联网+演练模式。该平台支持包括桌面演练、功能演练、综合演练在内的各种类型演练策划、设计、实施和评估,提供丰富的情景资源库、专业的演练脚本设计工具、全方位的推演过程控制、综合的演练评估工具和评估报告、三维可视化的互动体验,使演练组织者、参与者、观摩人员、评估专家等的深度参与成为可能,有助于提升演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演练活动目标(仝鹏,2014)。
2. 海西州演练设计与实施
2018年5月15日至16日,海西州及其下辖市县73个社区管理人员、志愿者队伍负责人及社区民警等180余人采用互联网+社区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模式,同步开展不同地域桌面演练活动。演练分为4个时段,连续进行4场。由于演练具有分布式开展、可自行组织参加的便利,海西州各市、县(行委)参演组可根据各自时间安排参加演练。
本次演练定位为使社区相关管理人员进一步熟悉地震应急预案,掌握地震应急工作流程,加强突发事件应变处置及协调指挥能力,增强各种信息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从而使地震等突发事件发生后,社区居民在管理人员的带领和引导下有序开展相关处置工作,有效应对灾害事件。桌面演练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演练方案制定、脚本编写、媒体信息制作、参演人员分组、培训等,具体流程如图 2所示。
2.1 演练方案编制
2.1.1 设计演练场景
演练场景设计是对假想事件按其发生过程进行的叙述性说明,即针对假想事件发展过程,设计出一系列突发和次生、衍生事件,让参演人员在演练过程中身临其境,对情景事件变化做出真实的应急反应。
本次演练对象主要为社区管理层及志愿者队伍负责人,为加强对地震灾害的体验和了解,场景设计采用了具有一定破坏性及人员伤亡的灾害背景。设定地震震级为6.5级,震源深度为10km,海西州普遍震感强烈,临近震中区域的城乡结合部发生少量建筑物或构件破坏,并出现人员伤亡情况。部分市政道路、线塔、管道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局部区域出现供电、供水、供气中断及通信不畅的现象,震中区域附近的化工厂存在危险品泄漏风险。同时,此次地震还会引发大量社会舆论,备受关注,社会稳定面临严峻考验。
2.1.2 演练脚本编写
根据预设地震灾害背景,对地震发生后社区可能出现的真实情况进行设定,包括社区建(构)筑物破坏、通信不畅、物资短缺、人员恐慌、交通堵塞、毒气泄漏、人员伤亡、救援物资及装备短缺等,同时匹配相应的视频、图片、画外音等媒体资源辅助演练(李亦纲等,2007)。
演练脚本主要包括演练信息注入对象、演练事件类别、信息注入时间、事件信息来源及标题、事件信息发生地点、事件信息描述及预期应对方式,具体脚本格式如图 3所示。
脚本信息包含的“预期应对方式”是演练方案制定单位以演练脚本为依据,同时结合灾害处置案例及实际工作制定的用于参考的应对答案,“预期应对方式”并不是标准答案,仅供演练后期评估参考使用。
2.2 组织演练培训
培训是桌面演练必不可少的环节,除需对桌面演练整体日程及程序进行介绍外,还需对桌面演练进行详细说明,包括桌面演练的目的意义、演练形式及演练操作系统等,同时需对演练系统进行操作练习,并详细介绍演练所用设施设备用途及使用方法,使所有参演人员提前融入演练场景,正式演练开始后可快速进入角色,全情投入到演练中,令演练效果达到最佳。另外,在培训过程中还需重点强调演练纪律及注意事项,确保演练顺利进行。具体培训内容如图 4所示。
海西州社区地震应急桌面演练由于参演地区较分散,参演人员较多,参演时间不同,无法开展集中式培训,因此采用分散培训的方式。首先,制定桌面演练详细流程图及参演说明,下发至所有参演单位及相关人员,各单位分别开展演练前培训工作,所有技术支持由海西州地震局负责;桌面演练正式开始后,后参演的单位可在演练系统开放时进行操作练习;最后,对于个别有培训需求的参演单位通过在线方式由海西州地震局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2.3 具体演练流程
桌面演练地点确定并布置完成后,即可按照演练场次安排陆续开展演练。正式演练开始前需先进行身份注册,注册内容包括参演者所在区域、社区名称、社区任职或主要工作及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具体演练流程如图 5所示。桌面演练正式开始后,演练系统会定时自动推出事件信息,每条信息推出后所有参演者进行充分讨论,讨论过程中须考虑社区实际情况及参演者自身工作职责。每条事件信息涉及某方面的灾害类型,处置过程中除能了解该灾害类型对社区的影响程度外,还可发现本社区存在的不足及薄弱环节,在制定灾害事件响应措施的同时也可对本社区各项工作方案的制定进行完善。部分参演组由多个社区组成,因此可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借鉴。
桌面演练结束后,可在最后环节提交本次演练参与感受及意见、建议,演练评估报告以邮件的方式发给各参演组,作为各社区后续评估总结资料,并永久保留。
3. 演练评估与数据分析
桌面演练数据可在演练全部结束后导出。海西州社区地震应急桌面演练共导出社区地震应急桌面演练应对及评估记录有效数据21套,数据内容主要包括演练场次、时间、演练分组、标题、演练事件内容及应对措施等。数据导出后,针对数据开展分析评估,结合本次演练整体情况完成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主要包括本次演练背景、开展情况及评估意见,另附评估记录表,评估记录表(部分)格式如表 1所示。
表 1 海西州社区地震应急桌面演练评估记录(部分)Table 1. Evaluation list of the tabletop exercise in haixi prefecture (Partial)序号 事件标题 事件内容 应对措施 评估结果 1 地震发生 地震发生 及时联系受困人员,进行评估,并上报请求支援,同时进行自救 合格 2 地震造成破坏 某年某月某日,某市发生强烈地震,某社区震感强烈,居民纷纷离开居民楼避震,在社区广场、公园等处聚集,有居民报告人员避震过程中被砸伤。社区部分居民楼等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建筑物构件、震碎的玻璃掉落,并发生砸坏车辆、砸伤人员的现象。地震发生在夏天,天气炎热 组织自救互救,保持正常秩序,了解伤亡情况,第一时间上报 优秀 3 楼梯间门扇卡死 有居民报告某栋楼楼梯间门框变形,门扇卡死无法打开,居民无法从楼梯间撤离,亟需帮助 对情况进行评估,同时上报进行救援,了解情况先组织自救 优秀 4 社区居民恐慌 在社区避难场所聚集的居民数量逐渐增加,由于天气炎热,部分老人、孩子出现身体不适,民众情绪出现波动,现场秩序面临失控 及时疏导,做好心理安慰,及时供给饮用水 优秀 本次桌面演练共21个参演组,事件信息应对数量共272条,其中应对优秀200条,占总量的74%,应对合格50条,占总量的18%,无效应对22条,占总量的8%,各组应对情况如图 6所示。
分析表明,此次海西州社区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所有参演社区完成了全部演练事件信息的应对任务,处置措施总体情况较好,体现出一定的地震灾害应对能力,但演练过程中也暴露了参演单位及参演者存在的不足,具体问题和改进建议如下:
(1)注意角色定位,社区发挥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应及时沟通上级和外部支援,专业问题寻求专业支持;
(2)进一步熟悉社区志愿者队伍及相关应急装备情况,未建立队伍的应及早建立,以便自救互救;
(3)明确社区是否制定针对地震灾害的应急预案或相关方案,未制定的尽快制定,并通过开展演练进行检验;
(4)进一步了解社区周边支持保障情况,如物资、视频、队伍支持等;
(5)注意震后社区次生灾害隐患的监控及排查等相关工作;
(6)提高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利用挂图等工具向居民普及地震现象、地震灾害、应急避险等知识;
(7)预期应对方式仅作为参考,具体处置措施应视社区实际情况而定。
最终的评估报告包括桌面演练背景、演练现场总体情况、演练总体评价、参演组评估统计表及演练应对与评估记录表。评估报告除包括专业分析评价外,还包括桌面演练原始数据及参演人员应对答案,该报告不仅可作为演练总结评估的依据,还可作为参演单位进行反馈对比的材料。根据评估报告,参演单位可对演练期间未能充分讨论或存有疑义的事件信息重新进行深入讨论,也可根据事件信息应对情况对本单位现有应急预案、工作流程等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还可与其他社区进行横向对比,取长补短(郑通彦等,2014)。
4. 结论
通过开展海西州社区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活动,参演人员一致认为互联网+社区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模式形式新颖、流程清晰、情景设置针对性强、内容贴近实际,不仅充分体现了各市、县(行委)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防震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更达到了锻炼队伍、检验预案、提升能力的目的,同时展示了社区工作人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对保障海西州公共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功能不断完善,而社区的作用及需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为了能更好地应对类似地震的突发事件,加强应急管理意识、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已成为所有社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基于互联网的地震应急桌面演练也将成为提高社区地震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环节,并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提升。
-
表 1 盘海营地区中国场地分类、VS30和DEM地形坡度之间的关系
Tabl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te classification in P.H.Y. area, VS30 and DEM terrain slope
项目 场地类别 Ⅰ Ⅱ Ⅲ Ⅳ VS20范围/m·s-1 > 500 250—500 150—250 < 150 VS30范围/m·s-1 > 536 275—536 171—275 < 171 坡度范围/m·m-1 > 3.866 0.420—3.866 0.016—0.420 < 0.016 表 2 盘海营地区基于基岩场地的修正场地影响系数
Table 2. Modified site influence coefficient based on bedrock site in P.H.Y. area
场地类别 基岩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 ≤0.040 0.082 0.125 0.170 0.285 ≥0.400 Ⅰ0 0.90 0.90 0.90 0.90 0.90 0.90 Ⅱ 1.35 1.22 1.20 1.18 1.15 1.00 Ⅲ 1.63 1.53 1.38 1.25 1.18 1.00 Ⅳ 1.56 1.46 1.33 1.18 1.00 0.90 表 3 盘海营地区不同场地类别修正特征周期(单位:s)
Table 3. Modified characteristic period for different site categories in P.H.Y. area(unit: s)
地震作用级别 场地类别 Ⅰ0 Ⅰ1 Ⅱ Ⅲ Ⅳ 多遇(年超越概率0.0197) 0.25 0.30 0.40 0.55 0.75 基本(年超越概率0.0021) 0.30 0.35 0.45 0.60 0.80 罕遇(年超越概率0.0004) 0.35 0.40 0.55 0.70 0.90 -
陈鲲, 俞言祥, 高孟潭, 2010.考虑场地效应的ShakeMap系统研究.中国地震, 26(1):92-10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dz201001009 高孟潭, 2015.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北京: 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国家地震局, 1996.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概论.北京:地震出版社. 黄雅虹, 吕悦军, 兰景岩等, 2010.工程场地分类中等效剪切波速计算深度问题的讨论.地震地质, 32(2):312-31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zdz201002014 吕红山, 赵凤新, 2007.适用于中国场地分类的地震动反应谱放大系数.地震学报, 29(1):67-76, 11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izhen200701008 潘华, 高孟潭, 谢富仁, 2013.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与参数确定.震灾防御技术, 8(1):11-23. http://zzfy.eq-j.cn/zzfyj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130102&journal_id=zzfyjs 齐鑫, 肖遥, 2012.下辽河地区典型土层地震反应时域和频域方法对比.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32(1):23-2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zgcygczd201201004 俞言祥, 李山有, 肖亮, 2013.为新区划图编制所建立的地震动衰减关系.震灾防御技术, 8(1):24-33. http://zzfy.eq-j.cn/zzfyj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130103&journal_id=zzfyj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6.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0.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 Allen T. I., Wald D. J., 2009. On the use of high-resolution topographic data as a proxy for seismic site conditions (VS30).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99(2A): 935-94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dced44e19d426a0e361f6ddb99c8d6b Cornell C. A., 1968. Engineering seismic risk analysis.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58: 1583-1606. Wills C. J., Clahan K. B., 2006. Developing a map of geologically defined site-condition categories for California.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96(4A): 1483-150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1e94267a1c64eccad248ccc38953ee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