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673-5722
  • CN 11-5429/P

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地震活动性分析

孙丽娜 杨锐 王晓山 陈婷

王晓楠, 唐方头, 邵翠茹. 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J]. 震灾防御技术, 2018, 13(2): 267-275. doi: 10.11899/zzfy20180202
引用本文: 孙丽娜, 杨锐, 王晓山, 陈婷. 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地震活动性分析[J]. 震灾防御技术, 2020, 15(1): 143-155. doi: 10.11899/zzfy20200114
Wang Xiaonan, Tang Fangtou, Shao Cuiru. The Current Movement Characters of Main Faults Surrounding the Namcha Barwa Syntaxis[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8, 13(2): 267-275. doi: 10.11899/zzfy20180202
Citation: Sun Li'na, Yang Rui, Wang Xiaoshan, Chen Ting.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and Seismic Activity Analysis of Shanxi-Hebei-Inner Mongolia Area[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 15(1): 143-155. doi: 10.11899/zzfy20200114

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地震活动性分析

doi: 10.11899/zzfy20200114
基金项目: 

河北省地震局强震发震构造与机理研究创新团队 DZ20180319009

河北地震科技星火项目 DZ2019041902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孙丽娜, 女, 生于1982年。硕士, 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中长期预测研究。E-mail:sunlina20082008@126.com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and Seismic Activity Analysis of Shanxi-Hebei-Inner Mongolia Area

  • 摘要: 本文利用晋冀蒙交界地区1500年以来记录较完整的MS5.0及以上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和20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资料,分别进行地震灾害危险性和地震活动性分析。首先,利用ArcGIS将历史地震烈度资料数字化,没有等震线记录的地震用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烈度圈半径。将研究区划分成0.1°×0.1°的网格,将烈度资料分配到与之相交的每个网格,并用烈度-频度关系计算每个网格的烈度ab值。基于地震发生遵从泊松分布的假定,估算未来50年内晋冀蒙交界区遭受某一地震烈度的超越概率。同时,计算50年超越概率10%对应的地震烈度,计算结果表明张家口蔚县、阳原和山西广灵县周边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较高。最后,采用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计算方法,对2000年以来的现今地震活动进行定量分析,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中小地震活动圈定的危险区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评估计算的概率高值区相对应,因此,这两种方法可为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 南迦巴瓦构造结位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前沿部位,其地下结构复杂,地震多发,是探索地震活动与断裂运动关系的理想场所。1950年8月15日,在其东侧发生察隅MS 8.6地震,震源机制解表明发震断裂为右旋走滑,与喜马拉雅碰撞带以逆冲为主的发震构造存在差异。察隅地震发生前,1950年2月23日,在南迦巴瓦构造结顶端发生M 6.0地震;2017年11月18日,在南迦巴瓦构造结顶端又发生M 6.9地震,两者相距仅28km左右,震源机制解表明2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均为北西向断裂。自察隅发生MS 8.6地震以来,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没有再发生7级以上地震,未来该地区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为了研究米林地震发生后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的地震趋势,首先需要研究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的现今运动特征,建立该地区的发震构造模型,探讨地震活动与断裂的关系。

    目前对国内外断裂运动特征的研究,主要采用传统地质学、大地测量、地球物理探测以及地震学方法,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断裂可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如对于断裂出露地表、地表过程较慢的西北地区可采用传统地质学方法,对于华北第四系覆盖区的断裂则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等。由于南迦巴瓦构造结地区地理条件极其恶劣,且降雨量大、植被茂密,不利于开展地质地貌调查工作,同时该地区地震活动强烈,故适合用地震学方法研究其断裂的运动特征。

    南迦巴瓦构造结位于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而形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上,强烈的碰撞和挤压导致南部的印度大陆推挤楔入北部的欧亚大陆,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该区发生强烈错位和急剧转折,从而形成了拇指状构造结(张明华,2007)。随着印度板块持续挤入和实皆断裂活动,阿萨姆构造结逐渐形成,欧亚大陆内部的构造应力场也随之发生改变,并形成新的断裂。在南迦巴瓦构造北东侧,由于印支地块的挤出,形成了一系列北西向走滑断裂(丁林等,2013)。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在新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南迦巴瓦构造结东侧的墨脱断裂带已由早期的右旋走滑转变为晚第四纪以来的左旋走滑;而构造结西侧的米林断裂已由早期的左旋走滑、正断转变为晚第四纪以来的逆冲兼左旋走滑,地震震源机制解表明阿萨母盆地现今仍处于挤压状态。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的主要断裂带有东、西边界的墨脱断裂带和米林断裂带,东北侧的嘉黎断裂带,东南侧的阿帕龙断裂带以及东侧的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图 1)。

    图 1  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带分布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main fault zones surrounding the Namcha Barwa syntaxis
    F1:米林断裂带;F2:墨脱断裂带;F3:嘉黎断裂带;F4:阿帕龙断裂带;F5:边坝-达木断裂带;F6:主边界断裂;F7:边坝-洛隆断裂;①:南迦巴瓦构造结;②:阿萨姆构造结

    米林断裂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西边界,分布在米林、鲁朗、通麦沿线,南止于里龙断裂带,北受嘉黎断裂限制,总体为北东走向,倾向南东,全长155km。该断裂带是一条切割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新生走滑构造带,由多条次级断层斜列组成,部分段落沿袭了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发展,地质资料显示该断裂最新运动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左旋走滑(Li等,2018),GPS资料显示该断裂为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唐方头等,2010)。

    墨脱断裂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边界,大致沿达木至都登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展布,北部止于波密一带,向南西延伸,与阿波尔山断裂斜接或重接,全长180km。该断裂带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总体呈北东走向,倾向南东。地质资料表明其最新运动为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不同段表现出逆断或正断的倾滑分量(谢超等,2016),GPS资料显示该断裂为左旋走滑兼逆冲运动。

    嘉黎断裂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北侧,通麦以西沿易贡藏布河谷展布,走向为北西西,地质资料表明该断裂最新运动为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任金卫等,2000沈军,2001宋键等,2013),GPS资料显示该断裂为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唐方头等,2010)。通麦以南分成2支,北支主要沿帕隆藏布西南侧展布,经然乌湖南侧并穿过古玉乡一直往东南延伸,地质资料表明其最新运动为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沈军,2001),GPS资料显示该断裂为左旋走滑兼拉张运动;南支断裂在过通麦后继续向东南方向延伸,经过嘎隆拉后沿贡日嘎布曲展布,由多条断裂组成,地质资料表明该断裂最新运动以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GPS资料显示断裂为右走滑兼逆冲运动1

    1  唐方头,2017.青藏高原右旋剪切带南部边界的厘定.国家自然基金(41274101)结题报告。

    阿帕龙断裂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南、阿萨姆构造结顶端,东南始于察隅瓦弄南,经帕龙,向北西延伸,止于墨脱断裂带,全长240km左右,总体的走向呈北西西,地质资料表明该断裂最新运动为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等,1988),GPS资料显示该断裂为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Devachandra等,2014)。

    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斜穿研究区中部,总体走向为北西向,倾向南西,地表由多条规模较小的断层组成。地质资料表明该断裂最新运动为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GPS资料显示断裂为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1

    地震目录是进行区域地震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资料,编目的完整性以及震源参数的精确性将直接影响后续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科学性(谭毅培等,2014)。强震发生后或震群活动时,震中附近或局部小区域在短时间内通常发生大量地震,不同的地震事件波形相互交叠,震级较小的地震震相难以识别,造成地震编目过程中有一定数量的地震被遗漏,给震后趋势判定和发震构造分析等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本文使用研究区内16个台站记录的宽频带连续地震波形数据,采用模板匹配滤波技术识别遗漏地震。选取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作为模板,滤波检测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记录的波形数据,截取匹配相关系数0.7以上的事件波形,人工筛选地震事件,再通过MSDP软件的多台定位功能对筛选出的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进而编制出研究区的地震目录。

    为了更好地显示该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本文收集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2011年南迦巴瓦构造结地区的台阵观测资料,补充本文重定位的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地震事件,绘制了地震震中分布图(图 2)。由图 2可以看出,地震主要分布在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主要的断裂带附近,尤其是在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阿帕龙断裂带和墨脱断裂带附近,小震活动呈现出密集条带分布。

    图 2  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地震分布(2007年8月—2011年6月,2015年10月—2016年10月)
    Figure 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surrounding the Namcha Barwa syntaxis (Aug. 2007—Jun. 2011, Oct. 2015—Oct. 2016)

    地震震源机制直观反映了地震破裂的几何及运动学特征,对研究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求解地震震源机制的过程中,P波初动法是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快速简单,结果较为可靠,但要求在球面投影中存在大量离散、均匀的台站。由于南迦巴瓦构造结地区南侧为印控区,无法布设台站,因此对研究区南部地震的包围效果相对较差。相比P波初动法,CAP方法完整地利用了观测波形,对速度模型要求不高,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更高(Zhu等,1996)。相关的CAP方法反演可靠性实验表明,在地质构造较复杂的地区使用简单速度模型仍可获得不错的反演结果(郑勇等,2009洪德全等,2013)。另外,CAP方法通过不同深度震源机制解的拟合误差,搜索最佳深度,在震源机制反演的同时可得到最佳的深度反演结果(韩立波等,2012)。因研究区构造背景复杂、速度模型具有较大的地域分布特征,本文采用CAP方法求取该区M 3.0以上地震事件的震源断层面解和震源深度。

    为保证求解结果的可靠性,对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南迦巴瓦构造结地区16个宽频带台站的连续观测记录,采用以下原则选取事件波形:①台站的震中距小于400km、台站方位角分布均匀、三分量波形完整且信噪比高;②当震中重合时,选取震级较大的地震。

    反演前,首先去除地震事件波形数据的仪器响应(戴仕贵等,2009赵宏等,2015),将三分量旋转至rtz分量,初步处理了波形数据。理论波形的计算使用频率-波数法(f-k法)(Zhu等,2002),对频率和波数进行积分,采用传播矩阵计算地震的全波场位移,得到各种频率下的体波和面波波形,应用于震源参数的反演。构建格林函数库并选用全球Crust1.0分层速度结构模型,获得较为准确的理论地震图。反演中对Pnl波部分进行0.08—0.2Hz的带通滤波,面波部分进行0.06—0.15Hz的带通滤波,反演得到相关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Wei等(2012)的研究认为CAP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时,参与反演的台站数在5—10之间能得到理想的求解结果,其中矩震级误差≤0.05、震源深度误差≤1km。本文对每个地震事件均挑选信噪比较高、初动清晰、方位角分布尽量均匀的多台进行反演。图 3是CAP方法计算地震事件20161214在5km深度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全局搜索,震源深度5km附近的拟合误差最小),其中红色波形为计算出的理论波形,黑色波形为实际观测波形;波形左侧为台站名、震中距(km),波形下面的数字分别表示理论地震图相对观测地震图的移动时间及二者的相关系数(%)。

    图 3  使用CAP方法计算得到的20161214事件的震源机制解
    Figur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for seismic event 20161214 calculated by the CAP method

    本文共反演计算了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70个M 3.0以上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为了能更好地揭示断裂的现今运动特征,本文还搜集了利用P波初动方法得到的2007年8月—2010年7月222个震源机制解1,2种方法共得到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292个震源机制解(图 4)。

    图 4  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震源机制解空间分布图
    Figure 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cal mechanisms surrounding the Namcha Barwa syntaxis

    1  邵翠茹,2013.南迦巴瓦构造结地震监测及深浅构造关系研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助项目结题报告。

    通过震源机制解发现,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30km,节面倾角大部分在60°以上。因此,可用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其现今运动特征,用与断裂走向相同节面的错动方式代表断裂的现今运动性质。表 1总结了墨脱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的地震震源机制解与断裂的现今运动性质。

    表 1  墨脱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地震震源机制解与断裂现今运动性质
    Table 1.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within 10 km from both sides of the Mêdog fault zone and its current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发震日期 纬度/°N 经度/°E 深度/km 震级 节面Ⅰ 节面Ⅱ 断裂现今运动性质
    滑动角/° 倾角/° 走向/° 滑动角/° 倾角/° 走向/°
    20160205 28.41 93.51 20 3.8 101 31 17 83 60 184 逆冲运动
    20171009 28.91 94.91 32 3.7 -96 79 214 -62 13 63 正断运动
    20170110 28.94 94.75 30 3.9 -32 22 111 -109 79 231 正断运动
    20170110 28.94 94.73 20 3.6 -10 51 249 -141 82 345 左旋走滑
    20160227 28.95 94.82 20 3.2 109 48 41 70 45 194 左旋逆冲
    20160730 28.99 94.76 20 3.7 19 36 203 124 79 97 左旋走滑
    20080416 29.30 95.37 8 3.0 -51 85 294 -172 39 31 右旋走滑
    20080109 29.26 95.18 10 1.4 129 34 94 67 64 230 左旋逆冲
    20080519 28.83 94.70 8 1.6 165 31 303 60 82 46 左旋逆冲
    20081101 28.89 94.76 11 2.5 48 86 204 174 42 110 左旋逆冲
    20090101 29.00 94.88 10 1.9 141 84 42 8 51 137 左旋走滑
    20090119 29.26 95.27 8 2.6 159 84 116 7 66 208 左旋走滑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1可以看出,墨脱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的12个地震震源机制解中,有左旋走滑4个、左旋逆冲4个、逆冲运动1个、正断运动2个、右旋走滑1个,分别占33.3%、33.3%、8.3%、16.7%和8.3%;左旋运动(包括左旋走滑、左旋逆冲和左旋正断)合计占66.7%;逆冲运动(包括左旋逆冲、右旋逆冲与逆冲运动)合计占41.6%。由此可揭示该断裂带的现今运动主要为左旋逆冲运动,与地质和GPS观测结果相同,说明墨脱断裂现今运动主要受阿萨姆构造结俯冲作用的控制。

    米林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共得到地震震源机制解5个,其中左旋走滑2个、左旋正断1个、右旋逆冲1个、右旋正断1个,分别占40%、20%、20%和20%。左旋运动合计占60%,正断运动(包括左旋正断、右旋正断与正断运动)合计占40%,揭示了该断裂带现今运动以左旋正断运动为主,与地质和GPS观测结果基本相同,断裂左旋运动表明其受阿萨姆构造结俯冲作用的控制,正断运动则说明其受隆起的南迦巴瓦构造结的重力作用影响。

    嘉黎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共得到地震震源机制解15个,其中右旋走滑3个、右旋逆冲4个、右旋正断2个、左旋走滑2个、左旋正断2个、左旋逆冲1个、正断运动1个,分别占20.0%、26.7%、13.3%、13.3%、13.3%、6.7%和6.7%。右旋运动合计占60.0%,左旋运动合计占33.3%,逆冲运动合计占33.3%,正断运动合计占33.3%,揭示了该断裂带现今运动以右旋逆冲为主,兼有左旋和正断运动,断裂运动形式多样,与地质和GPS观测结果相同,说明该断裂现今运动主要受阿萨姆构造俯冲作用的控制,同时断裂运动的多样性,反映了断裂多期活动导致的结构复杂多变以及构造环境的差异特征。

    阿帕龙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共得到地震震源机制解15个,其中右旋逆冲7个、右旋正断3个、逆冲2个、正断1个、左旋走滑1个、左旋逆冲1个,分别占46.7%、20.0%、13.3%、6.7%、6.7%、和6.7%。右旋运动合计占66.7%,逆冲运动合计占66.7%,揭示该断裂带现今运动以右旋逆冲为主,与地质和GPS观测结果相同,说明该断裂现今运动主要受阿萨姆构造俯冲作用的控制。

    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共得到地震震源机制解32个,其中右旋走滑6个、右旋逆冲7个、右旋正断7个、左旋走滑2个、左旋逆冲4个、左旋正断2个、正断运动1个和逆冲运动3个,分别占18.8%、21.9%、21.9%、6.3%、12.5%、6.3%、3.1%和9.4%。右旋运动合计占62.5%,逆冲运动合计占43.8%,正断运动合计31.3%,左旋运动合计25%,揭示该断裂带现今以右旋逆冲运动为主,兼有正断和左旋运动,断裂运动形式多样,与地质和GPS观测结果基本相同,该断裂现今运动主要受阿萨姆构造俯冲作用的控制。断裂运动的多样性可能是由于该断裂带为新生断裂,单条断裂的规模较小,而且该地区不同构造部位的地质体差异较大、深部结构复杂,导致中、小地震的发震构造差异较大。

    综上所述,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的地震活动受主要断裂带控制;墨脱断裂带现今运动主要为左旋逆冲运动;米林断裂带主要为左旋正断运动;嘉黎断裂带以右旋逆冲为主,兼有左旋和正断运动;阿帕龙断裂带主要为右旋逆冲运动;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运动以右旋逆冲运动为主,兼有正断和左旋运动;各主要断裂带的现今运动特征与地质和GPS观测结果相同,表明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带的现今运动主要受阿萨姆构造结俯冲作用的控制,而南迦巴瓦构造结的影响已经很弱。

    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Gupta等(2015)通过对阿萨姆构造结顶端附近GPS观测数据和地震资料分析,得出该处8级以上地震的复发间隔约为200年,认为阿帕龙断裂带缩短速度偏小,可能处于闭锁阶段,为高度强震危险区;Mukhopadhyay等(2015)利用地震监测资料对1968—2010年发生在东构造结附近的10个震群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震群的产生与右旋走滑运动有关。

    GPS监测资料显示,南迦巴瓦构造结顶端附近的嘉黎断裂带和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均处于闭锁阶段(唐方头等,2010),由于新生的边坝-达木断裂带在南迦巴瓦构造结两侧运动速率均达到10mm/a,嘉黎断裂在南迦巴瓦构造结两侧的运动速率为3—5mm/a 1,应密切关注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尤其是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北段和嘉黎断裂带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

    1 唐方头,2017.青藏高原右旋剪切带南部边界的厘定.国家自然基金(41274101)结题报告。

    最后,对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带现今运动特征的研究,仅得出了初步的结果,今后仍需要更多的地震观测资料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导致嘉黎断裂带和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运动特征多样性的具体原因,是地质体和深部结构差异还是断裂结构差异,或其他原因等。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进一步揭示南迦巴瓦构造结地区的地震孕育环境和地球动力学背景。

  • 图  1  震级-频次关系曲线

    注:图中“□”为累积的震级-频次分布;“▲”为非累积的震级-频次分布

    Figure  1.  Curves of magnitude and frequency

    图  2  研究区范围网格单元内烈度资料个数

    Figure  2.  The number of intensity data in grid cells in the research area

    图  3  研究区内平均100年重复周期的烈度分布图

    Figure  3.  Intensity distribution for return period of 100 years in research area

    图  4  研究区未来50年遭受地震烈度达Ⅴ、Ⅵ、Ⅶ、Ⅷ的超越概率

    Figure  4.  The exceeding probability of earthquake intensity to Ⅴ, Ⅵ, Ⅶ, Ⅷ in the next 50 years in the research area

    图  5  研究区50年超越概率10%对应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Figure  5.  The PGA corresponding to the probability of exceeding 10% in 50 years

    图  6  研究区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Figure  6.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zonation map in the research area

    图  7  研究区中小地震应变能密度值图像

    Figure  7.  Image of strain energy density values of moderate and small earthquakes in the research area

    表  1  晋冀蒙研究区内1500年以来MS≥5.0历史地震目录

    Table  1.   Historical earthquake catalogue with MS≥5.0 in Shanxi-Hebei-Inner Mongolia area since 1500

    编号 发震时间/ (年-月-日) 震中位置 精度 震中烈度 震源深度 震级 震中参考位置 等震线描述
    北纬/ (°) 东经/ (°)
    1 1502-12-04 39.0 112.6 4 5$ \frac{1}{4}$ 山西代县西南 有等震线
    2 1514-10-30 38.7 113.0 4 5$ \frac{1}{4}$ 山西代县南 有等震线
    3 1545-02 40.0 114.0 4 5$ \frac{1}{4}$ 河北阳原一带 有等震线
    4 1554-06-05 39.0 113.0 3 5 山西太原、大同间 平均有感半径约80km,太原、大同、盂县地震
    5 1580-09-15 39.5 112.3 2 5$\frac{3}{4} $ 山西平鲁 无等震线,井坪路(今平鲁)摇倒城墙
    6 1581-05-28 39.8 114.5 2 5$\frac{3}{4} $ 河北蔚县附近 有等震线
    7 1582-03 40.1 113.2 2 5 山西大同 无等震线,马邑(今朔县东北)亦震
    8 1583-05-17 39.7 114.0 3 5$ \frac{1}{2}$ 山西广灵、浑源一带 无等震线,怀仁、浑源、应县、山阴、朔县、马邑、广灵、灵丘及河北蔚县、涞源地震有感
    9 1588-07 38.4 112.8 2 5 山西忻县 无等震线,无记录
    10 1615-12 40.0 115.0 3 5 河北宣化西南 有等震线
    11 1618-11-16 39.8 114.5 2 6$ \frac{1}{2}$ 河北蔚县附近 有等震线
    12 1624-07-19 38.9 115.5 3 5$ \frac{1}{2}$ 河北保定 无等震线,保定各州县地震,新城镇也震
    13 1624年春 38.4 112.7 2 5 山西忻县 无等震线,盂县地震
    14 1626-06-28 39.4 114.2 2 7 山西灵丘 有等震线
    15 1628-10-07 40.6 114.2 2 6$ \frac{1}{2}$ 河北怀安西洋河堡 有等震线
    16 1657-10 40.2 115.0 3 5 河北宣化南 有等震线
    17 1658-02-03 39.4 115.7 2 Ⅶ—Ⅷ 6 河北涞水 无等震线,定兴、新城镇、沧州、南皮、盐山、束鹿、山东乐陵地震
    18 1664 38.7 112.7 3 5$ \frac{1}{2}$ 山西忻县、代县间 无等震线,忻县、定襄、静乐、代县、五台、繁峙、崞阳压死人
    19 1673-10-18 40.5 113.5 5 6$ \frac{1}{2}$ 山西天镇西北 有等震线
    20 1678年夏 40.7 115.3 2 5 河北宣化西北赵川 无等震线,无记录
    21 1679-09-04 39.0 116.0 5$ \frac{3}{4}$ 河北雄县一带 有等震线
    22 1683-11-22 38.7 112.7 2 7 山西原平附近 有等震线
    23 1720-07-12 40.4 115.5 2 6$ \frac{3}{4}$ 河北沙城 有等震线
    24 1724 40.5 115.3 2 5 河北怀来新保安 无等震线
    25 1765-07-04 40.1 116.0 3 5 北京昌平西南 有等震线
    26 1898-09-22 39.1 113.0 2 5$ \frac{1}{2}$ 山西代县 无等震线
    27 1911-01-25 39.8 114.5 2 5.9 河北蔚县 有等震线
    28 1923-09-14 39.4 115.8 5$ \frac{1}{2}$ 河北新城高碑店 无等震线,易县、安次有感
    29 1952-10- 8 39.0 112.7 5$ \frac{1}{2}$ 山西原平县崞阳镇东 有等震线
    30 1957-01-01 40.5 115.5 2 5 河北涿鹿附近 有等震线
    31 1967-07-28 40.55 115.55 1 10 5.4 河北怀来东北 有等震线
    32 1976-04-06 40.20 112.10 18 6.2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南 有等震线
    33 1981-08-13 40.58 113.41 1 18 5.6 内蒙古丰镇东 有等震线
    34 1989-10-19 39.92 113.91 1 13 5.9 山西大同、阳高间 有等震线
    35 1998-01-10 41.10 114.30 10 6.2 河北张北 有等震线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地震烈度与地面峰值加速度的对应关系

    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sity and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地面峰值加速度/g <0.05 0.05 0.10 0.15 0.20 0.30 ≥0.40
    地震烈度 <Ⅵ
    下载: 导出CSV
  • 陈阜超, 陈聚忠, 郑智江, 2015.晋冀蒙地区的垂直形变特征.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35(3):453-45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kxbydz201503021
    刁守中, 蒋海昆, 季同仁, 1988.场地烈度预测及其应用.中国地震, 4(4):27-3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ZD198804003.htm
    丁宝荣, 杜轲, 孙景江等, 2018.考虑不确定性的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关系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38(2):106-11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zgcygczd201802012
    高立新, 戴勇, 2012.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分析.华北地震科学, 30(3):34-3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hbdzkx201203007
    黄玮琼, 李文香, 曹学锋, 1994.中国大陆地震资料完整性研究之一——以华北地区为例.地震学报, 16(3):273-280. http://www.cqvip.com/QK/93548X/19943/1310027.html
    贾素娟, 鄢家全, 1986.场地影响烈度的频次特征及其工程地震的意义.国际地震动态, (7):3-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1986-GJZT198607000.htm
    蒋长胜, 吴忠良, 2005.由"重复地震"给出的中国地震台网的定位精度估计.中国地震, 21(2):147-154. doi: 10.3969/j.issn.1001-4683.2005.02.002
    蒋海昆, 侯海峰, 王锜, 2000.华北地区大范围内中等地震活动平静的统计检验及其预测意义.内陆地震, 14(2):97-104. doi: 10.3969/j.issn.1001-8956.2000.02.001
    李华玥, 2017.晋冀蒙交界区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刘静伟, 王振明, 谢富仁, 2010.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和危险性评估.地球物理学报, 53(2):318-325. doi: 10.3969/j.issn.0001-5733.2010.02.009
    吕悦军, 2008.渤海海域地震区划研究.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M7专项工作组, 2012.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沈建文, 邱瑛, 张杰, 1988.场地烈度-频次关系与b值的联系及其在合肥市的应用.中国地震, 4(1):34-40.
    王健, 2001.地震活动性图象处理的网格点密集值计算方法.地震学报, 23(3):262-267. doi: 10.3321/j.issn:0253-3782.2001.03.005
    王晓青, 窦爱霞, 丁香等, 2015.地震烈度应急遥感评估研究与应用进展.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17(12):1536-154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qxxkx201512017
    谢卓娟, 吕悦军, 张力方, 2012.中小地震定量分析在地震区带划分中的应用——以龙门山地震带及邻区为例.西北地震学报, 34(3):277-28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xbdzxb201203013
    张力方, 吕悦军, 彭艳菊等, 2008.基于中小地震应变能密度的地震活动性图像分析.中国地震, 24(4):407-414. doi: 10.3969/j.issn.1001-4683.2008.04.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5.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朱红彬, 李红, 武敏捷等, 2014.晋冀蒙交界中强地震前的中等地震平静-活跃-平静演化, 29(3): 1114-1120.
    朱亮, 缪鹏, 2017.基于应变能分析南北地震带中段地震活动对华东地区的影响.华南地震, 37(2):53-5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hndz201702009
  • 加载中
图(7)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2
  • HTML全文浏览量:  46
  • PDF下载量:  1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3-21
  • 刊出日期:  2020-03-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