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673-5722
  • CN 11-5429/P

公民科学素质视角下的防震减灾科普研究——以日本和美国为例

陆文静 郭浩然 孙春仙 夏文君

苏建锋, 薄万举.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震灾防御技术, 2017, 12(2): 392-398. doi: 10.11899/zzfy20170216
引用本文: 陆文静, 郭浩然, 孙春仙, 夏文君. 公民科学素质视角下的防震减灾科普研究——以日本和美国为例[J]. 震灾防御技术, 2019, 14(4): 882-889. doi: 10.11899/zzfy20190419
Su Jianfeng, Bo Wanju.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Display System of Urban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7, 12(2): 392-398. doi: 10.11899/zzfy20170216
Citation: Lu Wenjing, Guo Haoran, Sun Chunxian, Xia Wenjun. The popular science research on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izen's scientific quality——Taking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examples[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9, 14(4): 882-889. doi: 10.11899/zzfy20190419

公民科学素质视角下的防震减灾科普研究——以日本和美国为例

doi: 10.11899/zzfy20190419
基金项目: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调研课题“江苏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提升研究” JSKXKT201901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陆文静, 女, 生于1987年。工程师。主要从事防震减灾科普宣教方面的研究。E-mail:2280686482@qq.com

The popular science research on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izen's scientific quality——Taking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examples

  • 摘要: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是提升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的重要途经。日本和美国是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本文通过研究日本和美国关于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建设文献资料,分类归纳日本和美国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特点及主要路径,由此对我国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建设提出思考和建议。
  • 应急避难场所是一种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后安置灾民的设施,是为城市居民躲避地震、洪水、爆炸、火灾和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杨爽等,2013熊焰等,2014)。应急避难场所主要以具有一定规模和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和露天大型停车场等场地形式在城市中存在与分布的,其安全性、可达性和有效性使其在提高大中城市综合防灾能力、有效减轻突发性重大灾害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范灵春等,2011)。我国早在21世纪初就明确要求各地尤其是省会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要把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当中。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大发展,城市人口和规模空前膨胀,应急避难场所已经成为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设施。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自然灾害频繁、损失严重的国家。近年来政府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高度重视使其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避难场所的建设规模与实用标准都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建设缓慢,避难场所信息的发布与宣传手段过于单一,普及面窄,使得绝大多数周边居民都不清楚避难场所的位置、场所的详细信息、到达场所的最近路径和场所功能等公共服务信息,这将大大降低减灾效果(董曼等,2014单宝艳等,2014)。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手段使得用户能够便捷快速地获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情况及应急避险等科普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基于Google地图API技术,结合天津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数据的后台管理、前台检索、前台数据动态展示等功能的综合展示系统。该系统为将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避险等科普信息快速、有效地传播出去,推动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建设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以天津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信息为基础数据,结合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调查资料和历史资料及现有的各种有用信息,以普通城市居民为主要用户,根据用户需要建设一个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查询到居住地周边的避难场所信息,以便在灾时做好应对措施。系统设计将坚持实用性、先进性、稳定性、可操作性和易扩展性等原则。

    数据库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中各个表的设计对该平台的研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数据库平台有Oracel、SQL Server、MySQL等,根据该系统的实际需求选用了MySQL数据库平台。该系统在逻辑上分为基础数据库和Google地图提供的地理数据库两部分。相关地理数据以Google地图为基础建立,由其提供的Maps API获取相关地理数据;系统基础数据库主要用于存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相关信息(赵国峰等,2014孙路强等,2016)。

    根据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的建设目标,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体系结构来构建系统。系统总体逻辑上分为3层架构:WEB应用服务器、属性数据库和Google地图数据库、客户端浏览器,层与层之间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有机整体。

    WEB应用服务器是整个展示系统的功能核心,实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的业务逻辑,负责连接属性数据库和地图数据库,为展示系统提供各种信息数据;属性数据库和Google地图数据库为系统提供避难场所的基础数据支持,包括避难场所的属性数据、Google地图数据、专题数据、自救互救避险科普知识数据及各种相关文档等;客户端浏览器是面向用户群提供信息服务的架构,通过用户交互向应用服务器发送请求,并解释服务器返回的数据显示给用户,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信息动态地展示给用户,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赵士达等,2014仇尚媛等,2015)。其整体框架图如图 1所示。

    图 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框架图
    Figure 1.  Framework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 display system

    系统基于Google地图API技术,采用B/S模式的软件架构,使用JSP、Java、JavaScript和JQuery等语言,后台选用MySQL数据库,实现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图化的管理及展示。用户只需要通过主流浏览器即可使用系统中的所有功能。根据系统框架图可知,用户与服务器交互的过程就是对不同数据的检索和展示的过程。通过Google Maps API获取地图图像数据并将其加载到地图的显示区域中,再通过属性数据库获取相关的标注数据后显示在地图上。

    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分为前台展示端和后台管理端两部分,主要功能设计如图 2所示。

    图 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功能架构图
    Figure 2.  Framework of functions in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 display system
    1.3.1   前台展示端

    根据系统建设的目标和用户需求,系统前台展示端功能可描述如下:

    地图操作:指地图浏览、地图量测和360度全景展示等操作,主要实现包括放大、缩小、漫游、量测两地距离、实地地图和卫星地图及全景地图的不同视角自由切换等基本功能。

    信息查询:实现地图查询的基本功能,支持空间数据与其属性信息的相互查询,支持查询专项信息,如应急避难场所、避难场所就近的医院、商店、政府部门等信息。

    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展示:包括应急避难场所展示、避难场所最优路线和应急避险常识展示操作,主要实现应急避难场所分布的详细信息,包括名称、地址、场所面积、可容纳人数、场所简介等信息的展示功能;能够通过后台计算提供给用户所在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分布情况和用户以不同的交通方式(驾车或步行)到达指定避难场所的最优路线;提供各种灾害来临时人们应该注意和自救互救的科普常识、避难场所的使用及政府部门应急救援电话等信息。

    评价与反馈:用户可对该展示系统和展示内容进行评价与建议的操作功能。系统平台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这些意见与建议优化系统和更改展示内容,使系统平台和用户之间能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效果。

    1.3.2   后台管理端

    后台管理端主要是对前台相关数据的集中管理,具体实现了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属性数据、前台避险常识和评价与反馈的维护和管理。

    本系统部署环境为Windows Server 10,数据库为MySQL,应用服务器为Tomcat 8.0。本章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平台的重点,主要介绍了Google Maps、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地图化动态显示两部分的实现内容,包括了界面、部分代码功能的实现等。

    (1)嵌入Google Maps API

    要使用Google Maps API,就必须到该API的主页申请一个相应的KEY,其URL地址为https://developers.google.com/maps/documentation/javascript/?hl=zh-cn。单击“获取密钥”进入申请页面,在页面中引入Google Map服务。在使用Google Map服务之前,需要在该页面中引入相应的脚本,在页面中插入,如下所示代码:

    <scriptsrc="http://maps.googleapis.com/maps/api/js?key=YOUR_API_KEY&&sensor=true"></script>

    <script src="http://ajax.googleapis.com/ajax/libs/jquery/1.10.2/jquery.js"></script>

    将Google生成的API KEY放置于KEY参数中,sensor参数用于指明是否使用传感器确定用户的位置。

    (2)页面中加入Google Maps

    在本系统中需要创建一个Map属性对象来定义地图的属性,其代码如下:

    mapOptions:{

                                zoom:15,

                                center:

        new google.maps.LatLng(39.08432957039356, 117.2075420048825),

                                styles:_avocadoStyle      

                  },

    Center用于设置地图的中心点,所以创建一个LatLng对象,将位置的经、纬度坐标传递给此对象,本系统将地图的中心设置为天津。

    在系统页面中使用参数(mapProp)在<div>元素(id为googleMap)创建一个新的地图,地图将以<div>元素中设置的大小来显示地图。具体代码如下:

    <div id="googleMap"style="width:500px; height:380px;"></div >

    var map=new google.maps.Map(document.getElementById("googleMap"), mapProp);

    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应急避难场所图标来打开该应急避难场所的详细信息窗口,该窗口包括应急避难场所的名称、地址、类型、面积、可容纳人数等相关信息,以便用户快速地了解每个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情况,主要代码如下:

    this.showMsg=function (title, msg, callback) { 

                         buildMsg(title, msg, false/*doConfirm*/, "", callback);  

                  } 

    function getPlaceHtml(details) { 

           var html= 

                 "useage:&nbsp;&nbsp;"+details. useage+"<br/><br/>"+

                 "Location:&nbsp;&nbsp;"+details.lat+"/"+details.lng+"<br/><br/>"+

                 "Name:&nbsp;&nbsp;"+details.name+"<br/><br/>"+

                 "Address:&nbsp;&nbsp;"+details.street+ 

                 "<br/><br/>" +

                 "capacities:&nbsp;&nbsp"+details.capacities+"<br/><br/>"+

    "area:&nbsp;&nbsp"+details.area+"<br/><br/>" 

           return html;

    onSelect: function(m, details) {

                         var msg=getPlaceHtml(details);  

                         m.showMsg("地震应急场所详细信息", msg)

                         return true;

                  },

    图 3为用户登录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的首页,在该界面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就可以看到天津市地区所有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点的分布图及其详细信息。

    图 3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图
    Figure 3.  Exhibition map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

    图 4为用户登录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的最优路径查询模块,可查询用户所在区域的地震避难场所,找出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并通过后台计算给出到达该避难场所最优的路线。

    图 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路径显示图
    Figure 4.  The display map showing path to refuge location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不仅是给市民展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相关信息及应急避险科普知识的平台,还是学者研究该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是否合理的一个窗口。以天津市为例,通过对该展示平台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天津中心城区与郊区间的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具有明显的差距,中心城区避难场所分布较集中且均衡,郊区避难场所分布零散、不均衡。天津属于高密度的特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达29173人/km2,这使得避难场所覆盖密度和重叠率较高,而实际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却偏低,仅0.69m2,远低于国家最低标准1.5m2,显然不能满足大多数市民的避难需求。因此,天津市目前的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还不甚理想,亟需提高,重点是提高应急避难场所数量供给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满足城市不同发展时期人们对紧急疏散空间的迫切需求。

    本文运用JSP、数据库等技术,提出以Google Maps API为平台来构建B/S(Browser/Server)结构系统的思想,设计了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的基本框架,研发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该系统是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建设的一次全新的应用,其用户对象首次以城市居民为主,而非专业人士和政府官员,其目的是通过该系统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可视化、全方位、动态化的展示,使得普通老百姓可以方便、快捷、及时地直接获取当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及应急避险知识,这对在突发灾害时快速传播避难信息和及时有序地疏散与安置居民、减轻灾害损失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该系统建成后正逐步投入使用中,不仅实现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数据的有效管理,也实现了用户和管理员之间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的预期目标。随着智能移动平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会把该系统的一些功能移植到智能手机端,为用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 图  1  应急管理金字塔

    Figure  1.  Pyramid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表  1  自主防灾组织的组织结构及开展的减灾活动

    Table  1.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autonomous disaster prevention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activities for disaster reduction

    本部 平时活动 灾时活动
    本部 组织的统筹及涉外;各组的运营指导;
    和学区联络协议会的联络调整;召开防灾会议;
    制定防灾计划和训练计划
    和灾害救助地区本部的联络调整;各组的调整和指导
    信息组 防灾知识的普及 信息的收集和传达;通过宣传防止引起恐慌
    消防组 消防指导及灭火体制的整备等 实施初期灭火;消防宣传
    救护组 救护体制的完善 救出、救护活动
    避难诱导组 完成避难计划 实施避难诱导
    饮食供应组 完成救援物资分配计划;宣传家庭配备紧急食品 救援物资分配;饮食及饮水的供应
    下载: 导出CSV
  • 曹慧容, 张涛, 2010.美国学校的灾害教育及其特点探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5(11):137-14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lssfxyxb201011042
    陈英方, 陈长林, 崔秋文, 2006.美国自然灾害的社会学研究.防灾博览, (4):16-1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fangzbl200604008
    方磊, 杜永红, 2012.美国灾害教育述评——基于实用主义视角.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5(6):63-65.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clgdxxb-shkxb201206026
    傅世春, 2009.日本应急管理体制的特点.党政论坛, (4):58-6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zlt200904020
    顾桂兰, 2013.国外民众防灾教育多管齐下.城市与减灾.(2):17-19.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sfzjz201302006
    韩雅楠, 2012.浅析日本民族的防灾教育——以2011年日本大地震为视点.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7):106-10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lgbdsdxxb201207047
    陆继锋, 曹梦彩, 陶玟杉等, 2019.日本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的经验与启示.中国防汛抗旱, 29(5):48-53.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fxkh201905023
    李红梅, 刘宁, 2017.中美防震减灾法规体系比较与启示.国际地震动态, (9):23-2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jdzdt201709006
    林落, 2018.日本的防震科普.科学新闻, (3):70-71.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kjlt200908022
    聂荣, 2008.灾后重建切莫贪快政府修补应急体系公众做好危机准备.中国经济导报.
    沙勇忠, 刘海娟, 2010.美国减灾型社区建设及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8(3):72-79.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zdxxb-shkxb201002011
    汪宣, 2006.行之有效的日本灾害应急救援体系.中国社会报.
    王飞, 2014.美国地震科技发展的见闻与思考.城市与减灾, (3):19-21.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sfzjz201403005
    王宏伟, 2007.美国应急管理的发展与演变.国外社会科学, (2):54-6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wshkx200702009
    汪文忠, 2018.美国的灾害教育.生命与灾害, (04):22-25.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sfzjz201201011
    伍国春, 2010.日本社区防灾减灾体制与应急能力建设模式.城市与减灾, (2):16-2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sfzjz201002005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2017.防震减灾业务基础.北京:地震出版社.
  • 加载中
图(1)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7
  • HTML全文浏览量:  49
  • PDF下载量:  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5-21
  • 刊出日期:  2019-1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