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public knowledge about Earthquake Sicence in Yunnan's focal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defense area
-
摘要: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地震活动频繁,是一个多震多灾的省份。当地民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程度和自救互救能力,对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云南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样本区域,对民众的地震科普知识认知情况和互联网信息智慧化推送接受程度等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评价,10个样本区域民众的地震科普知识整体认知水平不高,“优秀”等级的州市为0,“良好”等级的州市有6个,“差”的州市有4个;对互联网智慧化推送的民众接受程度存在比较明显的群体差异。Abstract: Yunnan, located on Yunnan Guizhou Plateau, experiences frequent seismic activity, so the local people's awareness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and their ability to rescue themselves and and each other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selects Yunnan monitoring and defense area as the sample area, and investigates the public's popular earthquake knowledge and their acceptance degree of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survey results, the overall knowledge level of earthquake in the ten sample areas is not high. The cities with "excellent" level are zero, six cities with "good" level, and four "poor". There are obvious group differences in the public acceptance of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
0. 引言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具有地震频度高、震级大、分布广、致灾严重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多,生存环境封闭,目前仍然有很多地区山高、坡陡、路窄,不利于震后外部救援,第一时间的救援只能依靠当地民众自行开展自救互救。民众对地震科普知识的认知直接影响着自救互救能力的形成。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智能终端的高速普及,社会公众逐渐摆脱了信息获取依靠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束缚,具备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实时获取海量信息的能力。在新媒体平台和技术的推动下,逐渐使得政府和地震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抖音短视频等移动端信息发布平台被公众认可并使用,科学、权威的信息具备了在震前和震时及时发布的条件。新时代、新技术对地震科普方式和传播手段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地震科普方式和传播手段已经到了亟待改变的转型期。
关于民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分析,国内外不少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工作。日本民众的地震科普教育属世界领先水平,国民有关地震的防范逃生知识十分完备,从幼儿园到高中,都会定期举行地震防灾演习,学生和老师养成了沉着应对,科学逃生的能力(尹娜,2018);澳大利亚DaleDominey Howes教授与DespinaMinos Minopoulos教授以希腊圣托里尼岛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当地居民对灾害风险感知存在群体类别上的差异,青年人和老年人在对灾害风险的感知上存在明显差异,民众和政府官员也存在明显差异(DaleDominey Howes,2004)。国内在地震科普认知方面也有所涉及,魏本勇,苏桂武等对北京市民众地震灾害认知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魏本勇,2013);王朋以人口流动视角对城乡家庭地震灾害认知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王朋,2017),并给出城乡不同认知能力的原因和改进措施;薛界兰基于认知与响应对宝鸡地区农村民众地震灾害脆弱性进行了研究(薛界兰,2017),张文佳对藏区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特点进行了研究(张文佳,2013),王若嘉对云南普洱地区中学生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特点进行了研究(王若嘉,2009)。
基于上述调查背景,发现以往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单个城市或就某次灾害对当地民众的个体化差异进行调查分析,着重体现的是个体差异,而非地域差异。本文以云南地区10个州市为样本区域,不仅对个体差异进行分析,也对不同州市进行地域区分,再将地震认知情况进行差异分析,更具针对性,也为今后个性化、智慧化互联网地震科普提供了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技术路线
通过采用现场调查、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选取样本区域。问卷设计本着通过清晰的问题表述,设定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部分主观题的方式,将问题集中、分类、循序渐进排列;并在经过试用和修改,不断磨合后才全面发放调研使用。具体技术路线如图 1所示。
1.2 问卷设计
地震科普认知调查基于调查问卷设计的可靠性、目的性、逻辑性和通俗性原则,调查问卷包括3部分:第1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所在地、是否有手机等内容。这部分设计目的是研究问卷第2,3部分的受访客观题得分与主观题需求是否受个人综合素质影响,并找出关联和差异比对;第2部分为了解被调查者掌握地震科普知识的情况,共设计了7道题,均为客观单项选择题,主要是了解受访者对地震常识与地震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对现有地震科普内容和形式进行基本分析(见表 1);第3部分是主观题,主要对民众获取地震科普知识的渠道和比较感兴趣的渠道进行了解。
表 1 地震科普认知调查问卷Table 1. Questionnaire on cognition of earthquake science popularization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 个人信息 1.您的性别? 2.您的年龄? 3.您的学历? 4.您的所在地? 5.您是否有手机? 地震科普认知掌握情况 6.请问在地震过程中,哪种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7.请问在地震过程中,哪种地震波破坏程度大? 8.您是否知道地震的“震级”和地震“烈度”的区别和关联? 9.地动仪可以预报地震吗? 10您知道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的区别吗? 11.您知道地震三要素吗? 12.防震减灾法规定的有权发布地震预报的部门是? 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的调查 13.您是否亲历过地震? 14.您是否接受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15.您更倾向于通过哪些途径获得地震信息及防震避难知识? 16.如果您正在亲历地震,你最希望获得的信息主要是? 17.您如何得知周边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位置? 18.您是否能够主动接受地震信息推送或地震信息提醒短信息? 19.您最想了解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有哪些? 20.您是否愿意提供您的位置、年龄等详细信息,以便获取更加适合您的防震避难自救知识? 21.您接触到的地震科普宣传形式有哪些?您比较喜欢哪些? 22.您接触到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有哪些?最想了解的有哪些? 23.如果可以您是否愿意通过APP或者小程序提供您所在位置的灾害情况? 主观题 24.您希望从地震部门获得哪些信息或知识? 25.您对地震科普宣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各部分题目的设计目的思维图如图 2所示,分析样本受众个体差异性的原因,根据答选结果进行分类并找出关联性,评判其所接受的科普模式与内容是否有效。此评价模式也是对今后智慧化的信息网络推送民众接受的情况有所预知,为未来智慧化服务的实现提供依据。
1.3 样本选取
本次问卷调查工作覆盖了滇西北、滇东北、滇南等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10个州市,涉及保山、楚雄、大理、迪庆、红河、昆明、普洱、昭通、丽江、西双版纳,州市覆盖率达62.5%。问卷收集后,针对民众普遍模糊的概念和自救互救的关键问题又进行了相应的科普讲解和实操演练,由各单位随机抽派人员参加调查和科普讲座,问卷答写采用当场填写回收的方式。问卷一共发放420份,回收405份,回收率达96.4%,有效问卷100%。
1.4 评价方法
因为问卷的文字性并不方便最终结果的统计与查找,所以需要将文字统计结果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统一量化,从而找出规律并将统计结果进行比对。主要分为以下3个步骤。
(1)数据样本编码。将所有回收的有效问卷统一编号,把所有字母选项进行数字化处理,按问卷编码顺序录入软件、形成统一化、标准化电子数据库,例如文件第1部分的人员基本信息中,性别、年龄层次、学历、工作所在地等每个类别均用“0”,“1”,“2”等数值进行替换,工作所在地均划归到州市,给10个州市拟定编号,替代文字录入。
(2)数据分析方法。本次调查根据调查内容的不同主要采用4种分析方法,第1类是根据样本的学历、年龄、工作所在地等客观要素进行统计,利用SPSS和EXCEL对录入的数据库进行统计分类;第2类是地震知识认知情况的统计分析,对问卷中的科普知识客观单项选择题的正确性进行审阅统计出得分,根据得分情况分析出不同类别情况下样本地区民众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技能等内容的了解、掌握情况。问卷第2类题目共设计7个问题,每题有且只有1个正确答案,答对的题目计“1”分,其他选项均计“0”分,最终将得分情况进行归10处理,本文设定综合认知水平评价指标F,每份调查问卷都代表上述变量F的一个样本i,在样本i中,依据科普知识认知水平的题目j为样本i赋值,本次问卷设计的题目共有7个,假定所有题目均答对的最佳得分为10分,样本得分结果越接近10分的,表示地震科普知识的认知水平越高。评价指标F具体的表达式如下:
$$ {F_{{\rm{ij}}}} = \left[ {\left({1 + {{\rm{r}}_{{\rm{ij}}}}} \right)/\sum\nolimits_{{\rm{i = 1}}}^{\rm{m}} {\left({1 + {{\rm{r}}_{{\rm{ij}}}}} \right)} } \right] \times 10 $$ 式中:rij为个体样本得分;Fij 为个体评价归10后的最终得分
第3类是有关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的调查,该类题目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2种类型;第4类是综合统计分析,在对样本情况整体认知水平初步评估后,根据样本的个体特征进行分类,得出不同类别民众间的地震科普知识认知水平差异。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问卷调查基本统计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汇总情况分析可以看出(见表 2),参与问卷调查的性别比例,总体来讲男性较高,占到55%,女性则占到45%;就年龄段来看,26~35,36~45岁被调查者最多,分别占到24%和26.2%;从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看,学历主要集中在大专或本科,占到总人数的49.9%。
表 2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pondents性别 年龄 受教育程度 工作所在地(地市一级) 构成 比例/% 构成 比例/% 构成 比例/% 构成 比例/% 男 55 19~25 12.8 小学 3.7 保山市 11.8 女 45 26~35 24 初中 29 楚雄市 9.8 — — 36~45 26.2 高中\中专 15 大理市 9.8 — — 46~55 18 本科\大专 49.9 迪庆市 9.8 — — 56~60 19 研究生及以上 2.4 红河州 9.8 — — — — — — 昆明市 9.8 — — — — — — 普洱市 9.8 — — — — — — 昭通市 9.8 — — — — — — 丽江市 9.8 — — — — — — 西双版纳 9.8 2.2 云南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科普知识认知分析
2.2.1 地震科普认知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就地震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和破坏程度而言,认为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的有213人,占比52.6%;认为在地震过程中横波破坏程度比纵波破坏程度大的有205人,占比50.8%;认为纵波传播速度快同时又认为横波破坏程度大的仅有154人,占比38.02%(见图 3),接近三分之二的民众不能清晰了解横波与纵波,这部分人中还存在不知道地震发生时横波与纵波是同时存在的情况。
在地震的“震级”与“烈度”、“预警”与“预报”这两组定义区别上,能区分“震级”与“烈度”的有214人,占比52.82%;能区分“预警”与“预报”的有276人,占比68.1%;能完全区别两组定义的有171人,占42.3%(见图 4),从整体情况来看民众对“预警”与“预报”的了解要好于“震级”与“烈度”。
关于“预警”这个词汇,从2017年起,出现在媒体的频率开始增加,自2017年1月1日起,云南省人民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云南省地震预警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而后关于“预警”的科普知识开始出现在各类媒介中,逐步被人熟知,所以民众对于“预警” “预报”两个概念的掌握要相对好些,不过仍然有部分民众认为发布地震“预警”就是发布地震“预报”。
2.2.2 地震科普认知宣传内容需求情况
关于地震发生时最想获得的信息支持多项选择题中,对该去哪里避难的信息需求占比24.1%,该如何自救占比71.35%,该如何离开震区占11.85%,了解地震三要素等信息占48%(见图 5)。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接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最多的为地震灾害相关知识与自救互救知识,而民众最希望了解到的内容则为应急避难技能与自救互救知识。
2.2.3 地震科普认知宣传形式需求情况
目前地震科普宣传还未做到经常化、社会化、服务化,往往是在地震后或者“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集中开展科普知识宣传,这样容易给民众带来恐慌感,误以为随后还会有大的地震。关于科普宣传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民众接触比较普遍的科普宣传形式是:地震科普宣传册占比56.54%,地震科普类书籍占比61.73%,电视地震科普类节目占比84.44%。最受民众喜爱的科普宣传形式是地震科普(游戏)APP\小程序占比86.4%,地震科普馆占比77.78%,然而却有97.53%和84.98%民众表示从未接触过此类APP/小程序和从未去过地震科普馆(见图 6)。
2.2.4 民众对互联网智慧型推送自定义的主观意愿
在利用互联网推送自定义地震科普知识方面(见表 3),41.56%的民众倾向于使用地震信息APP;89.50%的民众可以接受信息推送;84.48%的民众愿意提供个人详细信息,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地震科普信息;在地震发生后有90.60%的民众愿意提供所在区域的灾害情况。
表 3 智慧型推送自定义的主观意愿Table 3. Intelligent push custom subjective will调查内容 选项类别 人员占比/% 您更倾向通过哪些途径获得地震信息及防震避难知识 地震信息APP 41.56 微信公众号 27.92 微博 5.41 网站 25.10 您是否能够主动接受地震信息推送或者地震提醒信息 能 89.50 不能 10.50 您是否愿意提供您的位置、年龄等详细信息以便获取更加适合您的防震避难自救知识 能 84.48 不能 15.52 如果可以您是否愿意通过APP或者小程序提供你所在地震区域的灾害情况 愿意 90.60 不愿意 9.40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调查者都希望掌握地震科普知识,希望从地震部门获得自救互救常识的占比为41.56%,应急避难场所逃生路线占比为89.50%,选择地震预报信息的则有84.48%,地震预警信息的占比46.77%(见表 4)。
表 4 信息获取意愿情况Table 4.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ntention调查内容 选项类别 人员占比/% 希望从地震局获得哪些信息和知识 自救互救常识 41.56 应急避难场所逃生路线 89.50 地震预报 84.48 地震预警信息 46.77 2.3 云南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民众地震科普知识认知总体评价
根据1.3中数据分析的赋分原则和问卷调查结果,民众地震灾害认知水平平均得分为F = 4.75分,得分水平偏低,超过6分的仅占11.25%,得分≤4分的则有63.11%(见表 5),本类统计说明云南地区的民众对地震科普知识认知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 5 被调查者整体得分情况Table 5. Overall scores of respondents得分F 0≤F<2 2≤F<4 4≤F<6 6≤F<8 8≤F≤10 数量/人 59 196 75 46 29 占样本的比例/% 14.59 48.52 18.54 11.25 7.1 在得分>6分的被调查者中,根据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历越高,得分>6分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越高(见表 6),说明地震科普认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
表 6 学历对科普评价得分的影响Table 6. Impact of education background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valuation score得分 6≤F<8 学历 小学 初中 高中\中专 本科\大专 研究生及以上 占该类学历样本的比例/% 29.3 29.50 40.25 41.30 75.00 在问卷“是否亲历过地震”这一题目中,亲历过地震的民众占比67.71%,未亲历过地震的民众占比32.28%,亲历过地震的民众平均得分Fq =5.03,未亲历过地震的民众Fw =3.96;自1970年以来(近50年来)问卷所调查的10个州市中发生的5.0级以上地震的次数与该地民众得分情况成正相关(见图 7),地震频次越高,民众的重视程度越高,平均得分也越高。对各州市地震科普认知情况评价,以平均分4.75与6分为评价界限,高于6分则为优秀,4.75~6分为良好,低于4.75分则为差,最终评价结果如表 7所示,认知优秀的地区没有,昆明、迪庆、红河、西双版纳为差,其余为良好(见图 8)。
表 7 认知情况等次评价Table 7. Cognition evaluation等次 优秀 良好 差 相应等次得分条件 F≥6 4.75<F≤6 F≤4.75 州市名称 — 大理市 昆明市 楚雄市 红河州 昭通市 迪庆市 保山市 西双版纳市 — 丽江市 普洱市 3. 结论
本文通过抽取405个样本对10个样本区域进行“优秀”“良好”“差” 3个等级的评价,大部分样本区域都属于“良好”级别,少部分“差”,然而没有州市达到“优秀”的标准,样本区域的整体认知水平差强人意,民众认知水平难以适应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的需要,亟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对地震科普认知提升提出以下建议。
(1)关于地震科普宣传内容:一是要更加广泛的普及地震自然科学现象及相关概念和定义,避免因为不清晰某些概念而误读行政部门发布的地震相关信息而形成地震谣传;二是如实告知现阶段地震科学研究发展现状,让民众更清晰更准确的了解地震科学研究所到达的水平层次与现状,了解我国只有省级人民政府才有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避免轻信传播地震谣言;三是普及自救互救装备知识与技能,广泛宣传应急避难场所与应急棚户区的标识与位置,进一步提高科学自救互救能力,避免盲目逃生。
(2)关于地震科普宣传形式:在几乎人手都拥有智能手机的信息时代,各类网页,类似抖音、美拍等短视频APP和微信小程序也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遣内容,地震科普宣传应当顺应发展趋势,地震科普内容应当紧跟热点,或可通过“蹭热度”提高浏览量,辐射更多民众。地震科普知识可利用APP或者小程序等以更具趣味性的形式推送给民众,根据个人的年龄、学历、喜好和社会角色等内容定制专门的科普内容进行智慧化针对性服务。在地震发生时,此类程序可发出地震预警和最近紧急避难场所路线图和灾情拍照上传等内容,既能指导民众进行应急疏散,也能为行政部门提供应急依据。
-
表 1 地震科普认知调查问卷
Table 1. Questionnaire on cognition of earthquak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 个人信息 1.您的性别? 2.您的年龄? 3.您的学历? 4.您的所在地? 5.您是否有手机? 地震科普认知掌握情况 6.请问在地震过程中,哪种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7.请问在地震过程中,哪种地震波破坏程度大? 8.您是否知道地震的“震级”和地震“烈度”的区别和关联? 9.地动仪可以预报地震吗? 10您知道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的区别吗? 11.您知道地震三要素吗? 12.防震减灾法规定的有权发布地震预报的部门是? 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的调查 13.您是否亲历过地震? 14.您是否接受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15.您更倾向于通过哪些途径获得地震信息及防震避难知识? 16.如果您正在亲历地震,你最希望获得的信息主要是? 17.您如何得知周边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位置? 18.您是否能够主动接受地震信息推送或地震信息提醒短信息? 19.您最想了解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有哪些? 20.您是否愿意提供您的位置、年龄等详细信息,以便获取更加适合您的防震避难自救知识? 21.您接触到的地震科普宣传形式有哪些?您比较喜欢哪些? 22.您接触到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有哪些?最想了解的有哪些? 23.如果可以您是否愿意通过APP或者小程序提供您所在位置的灾害情况? 主观题 24.您希望从地震部门获得哪些信息或知识? 25.您对地震科普宣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表 2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pondents
性别 年龄 受教育程度 工作所在地(地市一级) 构成 比例/% 构成 比例/% 构成 比例/% 构成 比例/% 男 55 19~25 12.8 小学 3.7 保山市 11.8 女 45 26~35 24 初中 29 楚雄市 9.8 — — 36~45 26.2 高中\中专 15 大理市 9.8 — — 46~55 18 本科\大专 49.9 迪庆市 9.8 — — 56~60 19 研究生及以上 2.4 红河州 9.8 — — — — — — 昆明市 9.8 — — — — — — 普洱市 9.8 — — — — — — 昭通市 9.8 — — — — — — 丽江市 9.8 — — — — — — 西双版纳 9.8 表 3 智慧型推送自定义的主观意愿
Table 3. Intelligent push custom subjective will
调查内容 选项类别 人员占比/% 您更倾向通过哪些途径获得地震信息及防震避难知识 地震信息APP 41.56 微信公众号 27.92 微博 5.41 网站 25.10 您是否能够主动接受地震信息推送或者地震提醒信息 能 89.50 不能 10.50 您是否愿意提供您的位置、年龄等详细信息以便获取更加适合您的防震避难自救知识 能 84.48 不能 15.52 如果可以您是否愿意通过APP或者小程序提供你所在地震区域的灾害情况 愿意 90.60 不愿意 9.40 表 4 信息获取意愿情况
Table 4.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ntention
调查内容 选项类别 人员占比/% 希望从地震局获得哪些信息和知识 自救互救常识 41.56 应急避难场所逃生路线 89.50 地震预报 84.48 地震预警信息 46.77 表 5 被调查者整体得分情况
Table 5. Overall scores of respondents
得分F 0≤F<2 2≤F<4 4≤F<6 6≤F<8 8≤F≤10 数量/人 59 196 75 46 29 占样本的比例/% 14.59 48.52 18.54 11.25 7.1 表 6 学历对科普评价得分的影响
Table 6. Impact of education background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valuation score
得分 6≤F<8 学历 小学 初中 高中\中专 本科\大专 研究生及以上 占该类学历样本的比例/% 29.3 29.50 40.25 41.30 75.00 表 7 认知情况等次评价
Table 7. Cognition evaluation
等次 优秀 良好 差 相应等次得分条件 F≥6 4.75<F≤6 F≤4.75 州市名称 — 大理市 昆明市 楚雄市 红河州 昭通市 迪庆市 保山市 西双版纳市 — 丽江市 普洱市 -
尹娜, 夏小珍, 2018.日本地震应对机制的考察与借鉴.安徽文学(下半月), (12):269-27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ahwx201812109 魏本勇, 苏桂武, 陈彪等, 2013.北京市民众地震灾害认知特点的初步分析.地震地质, 35(1):165-1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1.014 朱宝霞, 申文庄, 马明, 2014.公众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认知与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关系.中国地震, 30(3):373-381. doi: 10.3969/j.issn.1001-4683.2014.03.010 王朋, 文彦君, 薛界兰, 2017.基于人口流动视角的城乡家庭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能力比较分析——以陕西陇县为例.甘肃科学学报, 29(2):58-6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skxxb201702013 洪银屏, 荆燕, 2013.新时期公众对地震谣言的认知状况分析.灾害学, 28(3):170-175, 209. doi: 10.3969/j.issn.1000-811X.2013.03.032 薛界兰, 文彦君, 李彪等, 2017.基于认知与响应的宝鸡地区农村民众地震灾害脆弱性研究.江西农业学报, 29(3):130-13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xnyxb201703027 张文佳, 2013.藏区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特点[D].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王若嘉, 苏桂武, 张书维等, 2009.云南普洱地区中学生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特点的初步研究——以2007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为例.灾害学, 24(1):133-138.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hx200901027 苏筠, 伍国凤, 朱莉等, 2007.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灾害学, 22(3):100-10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hx200703023 苏桂武, 马宗晋, 王若嘉等, 2008.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减灾宣教意义——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地震地质, 30(4):877-89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8.04.005 申源, 陈维锋, 郭红梅等, 2017.城镇地震防灾与应急处置一体化综合查询系统研究.震灾防御技术, 12(4):914-922. http://zzfy.eq-j.cn/zzfyj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70419&flag=1 岳丽霞, 欧国强, 张秋英, 2006.山地灾害社会心理调查分析.水土保持通报, 26(2):57-59, 64 doi: 10.3969/j.issn.1000-288X.2006.02.013 张兰生, 方修琦.任国玉, 2000.全球变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旗, 郁耀闯, 2008.山区乡村居民的自然灾害感知研究:以陕西省太白县咀头镇上白云村为例.山地学报, 26(5):571-576. doi: 10.3969/j.issn.1008-2786.2008.05.010 严圣禾.日本防震救灾体制面面观[N].光明日报, 2008-05-22(12). 王章豹, 岳静, 2009.加强地震科普工作, 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来自汶川大地震和日本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 (8):100-104. doi: 10.3969/j.issn.1002-6711.2009.08.022 陈玉桃, 2018.地震科普讲座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科协论坛, (8):31-3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XLU201808013.htm 丁晓光, 2018.地震预报科普的内容及形式设计方法[J].国际地震动态, (8):185-186. doi: 10.3969/j.issn.0253-4975.2018.08.160 潘怀文, 2018.新时代面向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地震科普工作思考[J].中国应急救援, (5):4-6. doi: 10.3969/j.issn.1673-5579.2018.05.002 魏本勇, 苏桂武, 吴琼等, 2012.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家庭际差异——以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灾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 21(4):116-12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8546924 王若嘉, 苏桂武, 张书维等.2009.云南普洱地区中学生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特点的初步研究:以2007年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为例[J].灾害学, 24(1):133-13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hx200901027 苏筠, 尹衍雨, 高立龙等.2009.影响公众震灾风险认知的因素分析:以新疆喀什、乌鲁木齐地区为例[J].西北地震学报, 31(1):51-5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bdzxb200901010 徐昕, 孔德育, 邓月飞, 2018.基于2018年云南通海5.0级地震的历史震区网络舆情应对初步分析[J].高原地震, 30(3):48-51. doi: 10.3969/j.issn.1005-586X.2018.03.010 孙有为, 门妮, 蔡晓光等, 2018.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现状概述与标准化建设建议[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63-70. doi: 10.3969/j.issn.1673-8047.2018.02.011 仵焕杰, 苏桂武, 魏本勇等, 2012.青海玉树地区小学生认知地震灾害现状的描述统计特点[J].地震地质, 34(4):835-84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25 高伟, 程家莹, 何宏林等, 2018.社区级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分布的时空差异性评价——以北京丰台区长辛店地区为例[J].震灾防御技术, 13(2):447-459. http://zzfy.eq-j.cn/zzfyj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80219&flag=1 Ominey howesd, Minos Minopoulosd, 2004.Perception hazardous and risk on Santos.Journal of Volcano 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 137(4):285-310. doi: 10.1016/j.jvolgeores.2004.06.002 Riadjk, Norrisfh, Ruback RB, 1999.Predicting evacuation in two major disaster:risk perception, social influence, and access to resource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9(5):918-934. doi: 10.1111/j.1559-1816.1999.tb00132.x 期刊类型引用(3)
1. 郑建锋,肖萍,张玉慧,陶思炜,段苹丽,王锦涛,李治云,任浩. STEAM教育视角下中小学地震科普路径思考. 地震科学进展. 2024(04): 278-285 . 百度学术
2. 袁庆禄,王淑娟. 地震多发区居民风险感知对巨灾保险需求影响研究. 中国地震. 2024(02): 304-312 . 百度学术
3. 罗凯. 做好基层地震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工作的思考——以云南省华宁县为例. 中国应急救援. 2024(05): 75-7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