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673-5722
  • CN 11-5429/P

全球地震灾害发展趋势综述

贾晗曦 林均岐 刘金龙

贾晗曦, 林均岐, 刘金龙. 全球地震灾害发展趋势综述[J]. 震灾防御技术, 2019, 14(4): 821-828. doi: 10.11899/zzfy20190413
引用本文: 贾晗曦, 林均岐, 刘金龙. 全球地震灾害发展趋势综述[J]. 震灾防御技术, 2019, 14(4): 821-828. doi: 10.11899/zzfy20190413
Jia Hanxi, Lin Junqi, Liu Jinlong. The Review of Serious Earthquake Across the Globe[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9, 14(4): 821-828. doi: 10.11899/zzfy20190413
Citation: Jia Hanxi, Lin Junqi, Liu Jinlong. The Review of Serious Earthquake Across the Globe[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9, 14(4): 821-828. doi: 10.11899/zzfy20190413

全球地震灾害发展趋势综述

doi: 10.11899/zzfy20190413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8YFC15044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贾晗曦, 女, 生于1995年。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命线工程抗震研究。E-mail:jiahanxi1995@163.com

The Review of Serious Earthquake Across the Globe

  • 摘要: 基于EM-DAT(OFDA/CRED)国际灾害数据库及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给出的数据,提取全球1970—2018年干旱、地震、极端温度、极端气候、洪水、滑坡、火山活动、火灾和块体运动9种自然灾害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着重分析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大。此外,2000—2017年全球重大地震尤其是9次特大地震的分析结果显示,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措施至少包括建立地震预警机制、建设韧性城乡、建立完善的风险排查机制。
  • 图  1  1970—2018年全球自然灾害发生频次

    Figure  1.  The number of global natural disasters from1970-2018

    图  2  全球自然灾害年平均死亡人数(1900—2009年为10年平均死亡人数, 2010—2015年为6年平均死亡人数)

    Figure  2.  The number of global deaths from natural disasters, per year (this is given as the annual average per decade, by decade 1990s to 2000s; and then six years from 2010-2015)

    图  3  全球自然灾害经济损失

    Figure  3.  Global damage costs from natural disasters

    图  4  中国、美国、日本及全球2000—2017年地震死亡人数对比

    Figure  4.  Comparison of earthquake death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he world from 2000-2017

    表  1  2000—2017年全球典型特大地震

    Table  1.   Typical global earthquake of 2000—2017

    日期 国家 震级 经济损失 死亡人数   特点(包括人口密集情况、震区经济状况、次生灾害、建筑物情况、民众抗灾防灾意识情况、国家应急救援能力等)
    2001年
    1月26日
    印度 Mw 7.8 约133.3亿美元 约2万人   震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仅有15万人,人口密度245人/km2,不属于人口密集地区;印度第2个经济发达地区;无次生灾害;建造质量不达标且大部分未设置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无家可归人口100万,受影响人口1698万;印度政府在应急响应方面的准备不够充分,对灾情的实时评估不准确;缺乏应急反应预案和救灾防灾体系;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应急救援队伍
    2003年12月
    26日
    伊朗 Mw 6.5 约10亿美元 约4万人   极震区为旅游城市,人口密度高;经济落后;滑塌6000多处,土体滑坡70多处;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大多无法抵御地震,地基条件差,震中巴姆城约有90%的建筑被毁;当年伊朗地震不断,人民抗震意识差,政府抗震宣传不够;政府缺乏相应的救援能力;缺乏完整的应急救援队伍和机制
    2004年12月
    26日
    印尼苏门答腊 Mw 9.0 约42亿美元(印尼) 约20万人   受灾地区人员密集,很多地区为旅游城市;地震产生近10m的海啸;受难人口近30万;受灾最严重的印度尼西亚约13万间房屋被损毁,约60万人无家可归;印度洋沿岸国家不具备海啸预警系统;涉及国家众多,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泰国等
    2005年10月8日 巴基斯坦 Mw 7.6 超过
    100亿美元
    约8万人   国家相对落后,政治因素导致应急救援水平不高;克什米尔首府接近70%的房屋倒塌,大多数建筑物无抗震措施;大量土体、边坡、山体及几万个滑坡体分散在灾区各处;从未进行防灾抗灾演习,居民缺乏危机防范意识
    2008年
    5月12日
    中国 Mw 8.0 约1200亿美元 约7万人   震中区域属于人口密集地区;震区经济状况相差较大,导致灾情不同;次生灾害特别是伴生的地质灾害严重,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13000余处,较大的堰塞湖35处;796.7万间房屋倒塌,大部分建筑物受过抗震设计;受灾人口接近5千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人口在地震发生后没有房屋可居住;地震危险性评估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
    2010年
    1月12日
    海地 Mw 7.3 数亿美元 约22万人   震中位于人口较密集的城市地区;经济落后;建筑物质量较差,以框架填充墙和未加固的砌体房屋为主,造成大量建筑物倒塌和人员伤亡;极度贫困地区人民以温饱为本,防灾意识薄弱;政府没有相应的应急救援体系
    2011年
    3月11日
    日本 Mw 9.0 约3000亿美元 约1万人   经济发达;次生灾害包括海啸、滑坡和核电站泄漏等;震后3分钟启动海啸预警;长期对民众进行深刻、持久的防灾教育,民众防灾意识强;拥有较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
    2015年
    4月25日
    尼泊尔 Mw 8.1 约70亿美元 约0.8万人   灾区人口密度较稀疏;经济落后;次生灾害包括滑坡和崩塌等;约50万间房屋毁坏,建筑施工质量差,几乎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地震造成800万人受灾;民众应急意识薄弱;专业救援人员和物资缺乏,首都机场的停机位不足10个,严重延缓国际救援的速度
    下载: 导出CSV
  • Fu B. H., Ninomiya Y., Lei X. L., et al., 2012.用ASTER三维影像观测引发2003年6.6级伊朗巴姆地震的活动断裂.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28(2):1-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GD201202002.htm
    曹继平, 2014.全球巨灾趋势及其对世界保险业的影响.成都: 西南民族大学.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56-1014069804.htm
    陈学忠, 许建东, 2004.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地震.国际地震动态, (2):21-23.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xdz200402014
    冯蔚, 李卫平, 赵荣国, 2012.2011年全球地震活动性和地震灾害概要.国际地震动态, (8):9-1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jdzdt201208003
    冯蔚, 朱林, 侯建盛等, 2016.2014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震灾防御技术, 11(2):420-426. http://zzfy.eq-j.cn/zzfyj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160226&journal_id=zzfyjs
    龚道溢, 王绍武, 1999.近百年ENSO对全球陆地及中国降水的影响.科学通报, 44(3):315-32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kxtb199903020
    高孟潭, 周本刚, 潘华, 2008."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特点及其防灾启示.震灾防御技术, 3(3):209-215. http://zzfy.eq-j.cn/zzfyj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080302&journal_id=zzfyjs
    韩雅楠, 2012.浅析日本民族的防灾教育——以2011年日本大地震为视点.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27(7):106-10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lgbdsdxxb201207047
    贾晗曦, 林均岐, 刘金龙, 2019.建筑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综述.震灾防御技术, 14(1):42-51. http://zzfy.eq-j.cn/zzfyj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190105&journal_id=zzfyjs
    蒋卫国, 李京, 王琳, 2006.全球1950-2004年重大洪水灾害综合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5):530-533.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bjsfdxxb200605023
    柯长青, 2006.印度洋地震海啸(2004-12-26)及其对中国的警示.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7(4):91-9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dzzhyfzxb200604020
    李小军, 于爱勤, 甘朋霞等, 2008.汶川8.0级地震北川县城区灾害调查与分析.震灾防御技术, 3(4):352-362. http://zzfy.eq-j.cn/zzfyj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080404&journal_id=zzfyjs
    李亦纲, 2010.海地地震国际救援.国际地震动态, (11):27-30, 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jzt201011005.htm
    梁凯利, 2005.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综述.国际地震动态, (1):1-5.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jdzdt200501001
    林均岐, 2005.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灾害考察.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5(2):30-33.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zgcygczd200502005
    陆新征, 曾翔, 许镇等, 2017.建设地震韧性城市所面临的挑战.城市与减灾, 115(4):29-3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sfzjz201704007
    马宝民, 2009.分析汶川"5·12"震害探求房屋"大震不倒"途径.震灾防御技术, 4(1):1-11. http://zzfy.eq-j.cn/zzfyj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090101&journal_id=zzfyjs
    曲国胜, 黄建发, 李小军等, 2008.南亚(巴基斯坦)地震灾害分布及成因分析.震灾防御技术, 3(1):85-94. http://zzfy.eq-j.cn/zzfyj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080111&journal_id=zzfyjs
    邵志刚, 王芃, 李海艳, 2016.2011年日本MW9.0地震相关研究综述.地震, 36(4):1-21.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iz201604001
    孙振凯, 张洪由, 梁凯利, 2001.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7.8级地震综述.国际地震动态, (3):18-2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jdzdt200103004
    谢礼立, 2009.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教训.中国工程科学, 11(6):28-35, 8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gckx200906004
    张霞, 2015.全球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规律及对中国的启示.太原: 太原科技大学.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09-1015628313.htm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 2015.2006~201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汇编.北京: 地震出版社.
    周洪建, 2017.当前全球减轻灾害风险平台的前沿话题与展望——基于2017年全球减灾平台大会的综述与思考.地球科学进展, 32(7):688-69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qkxjz201707002
    Col J. M., 2007. Managing disasters: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7(S1):114-12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OAPaper/oai_doaj-articles_d56ea00d54457c4b491d3a289fdf5f14
    Cuaresma J. C., Hlouskova J., Obersteiner M., 2008. Natural disasters as creative destruction?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Economic Inquiry, 46(2):214-226.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d3deaa5058c5816fae6bc927716875f9&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Hayes G. P., 2011. Rapid sourc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2011 Mw 9.0 off the Pacific coast of Tohoku Earthquake. Earth Planets & Space, 63(7):529-534.
    Ilan N., Rio Y., 2018. Economic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to natural hazards:A survey of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s. Sustainability, 10(8):2850.
    COHA官方网址, 2015.Nepal earthquake. (2015-05-15). http://www.unocha.org/Nepal.
    Schiermeier Q., 2005. Tsunamis:A long-term threat. Nature, 433(7021):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wl200512002
  • 加载中
图(4)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64
  • HTML全文浏览量:  118
  • PDF下载量:  5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4-04
  • 刊出日期:  2019-1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