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673-5722
  • CN 11-5429/P

天全-荥经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貌证据

曾洵 陈桂华 黄雄南 李康

陆吉赟, 梁师俊, 余刚群. 基于GIS平台的地震小区划成果数字化系统设计与实现[J]. 震灾防御技术, 2020, 15(1): 156-164. doi: 10.11899/zzfy20200115
引用本文: 曾洵, 陈桂华, 黄雄南, 李康. 天全-荥经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貌证据[J]. 震灾防御技术, 2019, 14(3): 652-661. doi: 10.11899/zzfy20190317
Lu Jiyun, Liang Shijun, Yu Gangqu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System of Seismic Microzoning Results Based on GIS Platform[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 15(1): 156-164. doi: 10.11899/zzfy20200115
Citation: Zeng Xun, Chen Guihua, Huang Xiongnan, Li Kang. Activity of the Tianquan-Yingjing Fault in Late Quaternary-evidence from Geomorpgology[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9, 14(3): 652-661. doi: 10.11899/zzfy20190317

天全-荥经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貌证据

doi: 10.11899/zzfy20190317
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局四川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科学考察项目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曾洵, 男, 生于1994年。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活动构造。E-mail:18811151909@163.com

    通讯作者:

    陈桂华, 男, 生于1977年。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活动构造等研究。E-mail:guihuachen@ies.ac.cn

Activity of the Tianquan-Yingjing Fault in Late Quaternary-evidence from Geomorpgology

  • 摘要: 天全-荥经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的1条晚第四纪且活动资料较少的断裂,在2008年汶川M 8.0地震之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受到关注。对天全-荥经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的获取有助于理解该区地震危险性的评价。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结合野外调查和断错地貌测量,分析了天全-荥经断裂在荥经下坝村至桂花村切过荥经河河谷晚第四纪地貌区的活动证据。断裂沿线形成冲积扇断错、阶地坎断错和断坎等地貌,并沿断裂发育滑坡。晚第四纪以来断裂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其中T2/T2'阶地坎被左旋断错22—24m。利用荥经河阶地与青衣江河流阶地对比,认为该断裂20—40ka以来左旋走滑速率为0.6—1.1mm/a。仍需要从古地震等方面开展工作,来进一步确定天全-荥经断裂的地震危险性。
  • 地震小区划是对特定区域范围内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影响进行划分,包括设计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和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相比地震区划,地震小区划工作更重视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更为详细地考虑周围的地震地质环境,其成果可为抗震设计、土地利用规划、震害防御等提供更精确的资料(胡聿贤,1999)。

    地震小区划工作内容涉及地震活动性评价、地震构造评价、场地地震动分析等,工作量大,获取的数据也很丰富。传统地震小区划成果通常以文字报告、专题图件的形式提交,类型较单一,展示度较差,难以满足目前公共服务的需要。管理现有数据并充分利用数据推出更多服务型产品是目前包括地震小区划工作在内的地震工作信息化和现代化迫切需要。

    随着GIS技术的发展,国内很多研究者逐步将GIS技术引入地震小区划研究工作中(张苏平等,2003王庆满等,2011李程程等,2014),建立有关数据库和数据管理系统(田勤虎等,2011龚磊等,2015)。但已建系统多以数据查询、展示为主,缺少分析功能和实际产出服务。本文以嘉兴科技城地震小区划工作为基础,将基础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形成集查询、分析于一体的地震小区划成果数字化系统,可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数据服务。

    研究区位于嘉兴科技城,行政区划属于嘉兴市南湖区,面积约30km2,是浙江省四大科技平台之一。现聚集了包括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在内的一批高端院所,还建有多个国际技术合作平台、工程中心和产学研基地,是嘉兴市乃至浙江省重要的创业创新平台。

    查询《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2015)可知,嘉兴市大部分地区由原来的Ⅵ度设防提升为Ⅶ度设防,设防水准的提高将对区内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国土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嘉兴科技城现处于Ⅶ度设防区内,加之人才产业聚集、产值高,地震灾害风险大。在该区进行地震小区划工作,可为该区提供更精确的抗震设防和土地规划资料,有效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地震小区划工作内容包括地震地质及地震活动性资料的收集、场地钻探、场地土层反应分析等,涉及地质、地震、地球物理、工程勘察等多方面的数据,根据系统建设的需要归纳如下:

    (1) 地震地质及地震活动性数据

    研究区内地震地质及地震活动性专题图包括区域地震分布图、场地地震分布图、历史地震等震线分布图、区域构造图、区域断层分布图、近场构造图等,均为Mapinfo格式的矢量文件。

    (2)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察数据

    区划范围内布设60个钻孔,其中标准钻孔1个(孔深232.8m),地震钻孔29个(深度不小于105m),勘察孔30个(深度小于30m),钻探总进尺4204m,浅层人工地震探测测线共21534m。系统建设收集的数据包括60幅钻孔柱状图、18条工程地质剖面、5幅浅层人工地震探测解译图,其中钻孔资料均以柱状图的形式提供,格式为AUTO CAD矢量文件,钻孔的其他信息以Excel表格的形式提供;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地震探测测线数据为PDF文档和栅格图片;勘察报告以PDF文档的形式提供。

    场地内60个钻孔均进行了波速测试,钻孔代表性土层动三轴土样80件,收集的波速数据和动三轴数据以Excel表格的形式提供。

    (3) 地震动分析与参数区划数据

    根据土层地震动分析的需要,建立29个场地钻孔模型,数据格式为TXT文本。收集全球范围内天然地震记录1692条,人工合成地震波522条(每个钻孔3个超越概率各6条),以TXT文本的形式提供。

    地震小区划成果图件主要为地震动参数区化图,以Mapinfo矢量文件的形式提供。另外,还包括小区划报告的文本,以PDF文档的形式提供。

    地震小区划涉及钻孔、场地、强震记录、地震灾害等概念,其对象层次清晰,易于以面向对象的方式实现,形成地震小区划数字化系统。根据需求分析,首先将地震小区划数字化涉及的问题抽象成类,并建立类之间的消息机制及类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地震小区划数字化概念设计。

    根据概念模型抽象出类,相应的类关系如图 1所示,地震小区划数字化主要类有CSolid(工程地质三维实体类)、CDrillHoles(钻孔集合类)、CSoilLayers(土层集合类)、CGroundMotion(强震动观测记录类)、CEarthQuake(场地地震动类)等。CDrillHoles类由CDrillHole类组合形成,并通过CreateTIN方法实现CTins类,由CTins类实现CSolid类,利用CGroundMotion类中SelectEarthQuake方法筛选出符合地质条件的历史强震记录,导入CSolid类,进行地震动分析,计算场地地震动参数峰值加速度、特征周期,并绘制峰值加速度等值线图和特征周期等值线图,由此生成场地地震小区划成果。

    图 1  类关系图
    Figure 1.  Class diagram

    系统采用Access小型数据库实现场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地震动数据、地震震陷数据、地震液化数据等的建库,结合GIS技术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整合、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整合、信息数据与分析数据的整合。数据库共包含9张数据表,分类如表 1所示。

    表 1  数据库汇总
    Table 1.  Database summary
    序号 表名 功能说明
    1 ZkInfo 钻孔基本信息
    2 ZkLayer 钻孔土层信息
    3 StLayer 标准层序土层信息
    4 ZkLique 钻孔砂土液化信息
    5 ZkClay 钻孔软土震陷信息
    6 ZkWave 钻孔土层剪切波速信息
    7 ZkBG 钻孔土层标贯信息
    8 ZkMx 钻孔动力分析模型信息
    9 ZkSeis 钻孔动参数区划信息表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数据库逻辑设计如图 2所示。

    图 2  数据库逻辑关系图
    Figure 2.  Database logic diagram

    系统采用MapX作为GIS开发组件,数据库采用Access,在VB环境下完成开发,可运行于多个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

    系统功能分为资料查询、成果应用、专题研究三大模块,其中专题研究整合了资料查询、成果应用模块的所有功能,详细的功能设计如图 3所示,系统主界面(专题研究模块)如图 4所示,主要对资料查询、成果应用模块进行介绍。

    图 3  系统功能设计
    Figure 3.  System function design
    图 4  系统主界面(专题研究模块)
    Figure 4.  System main interface (thematic research module)

    该模块主要对地震小区划工作的基础资料及成果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内容包括地震活动性、地震构造、场地勘察、地震区划等。由于部分功能展示的形式类似,对其中的部分功能进行介绍。

    (1) 地震活动性查询:可查询区域地震、场地地震、历史地震影响烈度及场地地震综合评价。按地震震级自动统计地震活动性情况,通过地点地图及数据表的方式查询当前地震发生日期、经度、纬度、震级、震源深度等相关信息,成果展示如图 5所示。

    图 5  地震活动性查询(场地地震)
    Figure 5.  Seismic activity query (site earthquakes)

    (2) 地震区划:对区内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情况及地震小区划成果进行查询,成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包括区划的范围、相关的地震动参数及标定的反应谱,成果展示如图 6所示。

    图 6  地震小区划查询
    Figure 6.  Seismic microzoning query

    (3) 钻孔快捷查询:可对区内所有勘察钻孔进行集中展示,包括钻孔柱状图、钻孔土层剪切波速、抗震类别判定、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情况判断等所有信息,成果展示如图 7所示。

    图 7  钻孔信息快捷查询
    Figure 7.  Quick query of borehole information

    该模块基于现有基础资料,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数字化分析,生成相应的成果数据。该模块主要包括虚拟勘察、场地分析及国土规划3个子模块,其中虚拟勘察模块包括虚拟钻孔、工程地质剖面、地层等值线等,场地分析模块包括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分析及场地抗震类别判定,国土规划模块包括断层分布及地震小区划。

    (1) 虚拟钻孔:采用delaunay三角网上的线性内插算法,根据坐标输入或地图点选获得示范区内任意位置钻孔(虚拟)的相关资料,包括钻孔柱状图、场地抗震类别判定、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分析、历史地震、地震动参数等。虚拟钻孔的柱状图以栅格图片或CAD矢量文件的形式导出,所有虚拟钻孔信息还可以Word文档的形式导出,内容包括场地土层信息、场地地震动参数、场地类别等,涵盖了地震工程大部分基础资料,可供相关单位参考使用,如图 8所示。

    图 8  虚拟钻孔分析
    Figure 8.  Analysis of virtual borehole

    (2) 工程地质剖面:根据连续的坐标输入或在底图上绘制剖面线生成研究区内相应的工程地质剖面图(见图 9),可将剖面图以栅格图片或CAD矢量文件的形式导出。

    图 9  任意位置的工程地质剖面图
    Figure 9.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ection at any position

    (3) 地震地质灾害:包括场地内的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根据部分钻孔试验参数,采用建规中的判别方法对场地内钻孔进行判定,给出其液化程度和震陷情况。

    (4) 地震动分析:根据点选的坐标位置,选择距离最近的地震钻孔数据,输入筛选要素,从天然地震时程库中选取符合要求的天然地震时程;根据人工合成的基岩地震动计算得到各超越概率下的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成果展示如图 10所示。

    图 10  场地钻孔地震动分析
    Figure 10.  Ground motion analysis of site borehole

    通过对地震小区划数据的整理,基于GIS软件开发地震小区划成果数字化系统。在实现项目成果数据查询与可视化展示的同时,还可导出数字化分析成果。相比传统的地震小区划工作,该系统的成果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为地震工作服务能力的提升进行了尝试。同时,需指出的是,此次建立的系统仅为单机版,与实现公共服务仍存在一定差距,后续还需进行更多的研究,补充和完善相关功能,以期建立高效便捷的在线服务系统。

  • 图  1  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周边发震构造和块体相互作用1

    Figure  1.  Active blocks and seismotectonic backround around the Daliangshan Sub-block.

    图  2  天全-荥经断裂展布(a)及荥经一带断裂与地貌分布(b)(A为冲洪积扇,T为阶地,E为滑坡体)2

    Figure  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ianquan – Yingjing fault (a) and geomorphology along the fault near Yingjing county (b)

    图  3  桂花村附近地貌图

    Figure  3.  Fault-related geomorphology around Guihua village

    图  4  黄花村附近断层剖面照片及其素描图

    Figure  4.  Photograph and sketch of the profile in a riverbank at Huanghua village

    图  5  庙岗村断裂地貌

    Figure  5.  The topographic features of Tianquan-yingjing fault at Miaogang village.

    图  6  下坝村断裂与地貌

    Figure  6.  Fault location and geomorphology around Xiaba village.

    图  7  下坝村T2阶地剖面照片

    Figure  7.  Profile of T2 at Xiaba village.

  • 曹忠权, 汪一鹏, 殷秀华等. 1993.马边地震带发震构造背景的初步研究.中国地震, 9(4):373-38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1993-ZGZD199304010.htm
    陈长云, 何宏林. 2008.大凉山地区新生代地壳缩短及其构造意义.地震地质, 30(2):443-45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8.02.009
    陈桂华, 徐锡伟, 闻学泽等. 2008.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运动学转换与变形分解作用.地震地质, 30(1):58-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8.01.005
    陈桂华, 徐锡伟, 袁仁茂等. 2010.川滇块体东北缘晚第四纪区域气候-地貌分析及其构造地貌年代学意义.第四纪研究, 30(4):837-854. doi: 10.3969/j.issn.1001-7410.2010.04.18
    陈运泰, 杨智娴, 张勇等. 2013.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3(6):1064-107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kx201304011
    程佳, 徐锡伟, 甘卫军等. 2012.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所反映的块体特征及其动力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55(4):1198-1212. doi: 10.6038/j.issn.0001-5733.2012.04.016
    崔效锋, 谢富仁, 张红艳. 2006.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动力学意义.地震学报, 28(5):451-461. doi: 10.3321/j.issn:0253-3782.2006.05.001
    韩竹军, 何玉林, 安艳芬等. 2009.新生地震构造带——马边地震构造带最新构造变形样式的初步研究.地质学报, 83(2):218-22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XE200902008.htm
    何宏林, 池田安隆. 2007.安宁河断裂带晚第四纪运动特征及模式的讨论.地震学报, 29(5):537-548. doi: 10.3321/j.issn:0253-3782.2007.05.011
    何宏林, 池田安隆, 何玉林等. 2008.新生的大凉山断裂带——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的裁弯取直.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8(5):564-57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kx-cd200805004
    李伟, 张世民, 姜大伟等. 2017.龙门山南段晚第四纪逆冲活动的河流地貌研究.地震地质, 39(6):1213-123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09
    刘韶, 张世民, 丁锐等. 2014.青衣江中游晚第四纪河流阶地构造变形特征与芦山地震成因分析.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35-4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EIS201400004.htm
    马宗晋, 张家声, 汪一鹏. 2001.青藏高原三维变形运动随时间的变化.见: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彭云金, 吕加蓉. 2004.荥经-马边-盐津断裂带新活动特征分析.四川地震, (3):34-36. doi: 10.3969/j.issn.1001-8115.2004.03.006
    冉勇康, 陈立春, 程建武等. 2008.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晚第四纪地表变形与强震破裂行为.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8(5):543-55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kx-cd200805002
    申旭辉, 陈正位, 许任德等. 2000.凉山活动构造带晚新生代变形特征与位移规模.地震地质, 22(3):232-23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0.03.004
    宋方敏, 李如成, 徐锡伟. 2002.四川大凉山断裂带古地震研究初步结果.地震地质, 24(1):27-3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2.01.003
    唐荣昌, 韩渭宾. 1993.四川活动断裂与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 138-150.
    唐熊, 陶晓风. 2009.雅安地区青衣江流域第四纪阶地特征分析.沉积学报, 27(1):137-14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jxb200901018
    闻学泽. 1990.鲜水河断裂带未来三十年内地震复发的条件概率.中国地震, 6(4):8-1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ZD199004001.htm
    闻学泽, 杜方, 易桂喜等. 2013.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地震危险背景.地球物理学报, 56(10):3361-3372. doi: 10.6038/cjg20131012
    徐锡伟, 闻学泽, 郑荣章等. 2003.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中国科学(D辑), 33(S1):151-16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kx-cd2003z1017
    徐锡伟, 张培震, 闻学泽等. 2005.川西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构造基本特征与强震复发模型.地震地质, 27(3):446-4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5.03.010
    徐锡伟, 韩竹军, 杨晓平等. 2016.中国及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图.北京:地震出版社.
    姚琪, 宋金, 程佳等. 2017.大凉山次级块体的整体抬升和逆时针转动.地质科学, 52(2):328-34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zkx201702002
    易桂喜, 闻学泽, 张致伟等. 2010.川南马边地区强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地质, 32(2):282-29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2.011
    张家声, 李燕, 韩竹军. 2003.青藏高原向东挤出的变形响应及南北地震带构造组成.地学前缘, 10(S1):168-175.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xqy2003z1024
    张培震, 王琪, 马宗晋. 2002.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与GPS速度场.地学前缘, 9(2):442-450. doi: 10.3321/j.issn:1005-2321.2002.02.023
    张培震, 王敏, 甘卫军等. 2003a.GPS观测的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对现今大陆动力作用的制约.地学前缘, 10(S1):81-9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xqy2003z1014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等. 2003b.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中国科学(D辑), 33(S1):12-2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kx-cd2003z1002
    张世民, 聂高众, 刘旭东等. 2005.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断裂运动组合及地震分段特征.地震地质, 27(2):221-23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5.02.005
    张显林. 1991.青衣江中上游流域水文特征.四川水力发电, (1):39-4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000004520706
    周荣军, 黎小刚, 黄祖智等. 2003.四川大凉山断裂带的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地震研究, 26(2):191-196. doi: 10.3969/j.issn.1000-0666.2003.02.013
    Jiang D. W., Zhang S. M., Li W.. 2016. Research on the Quaternary fluvial geomorphological surface sequence of the foreland region in southern Longmen Shan, eastern Tibet. Geomorphology, 269:133-148. doi: 10.1016/j.geomorph.2016.06.036
    Shen Z. K., Lü J. N., Wang M., et al.. 2005. Contemporary crustal deformation around the southeast borderland of the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110(B11):B11409. doi: 10.1029-2004JB003421/
    Tapponnier P., Peltzer G., Le Dain A Y., et al.. 1982. Propagating extrusion tectonics in Asia:New insights from simple experiments with plasticine. Geology, 10(12):611-616. doi: 10.1130/0091-7613(1982)10<611:PETIAN>2.0.CO;2
    Tapponnier P., Peltzer G., Armijo R.. 1986. On the mechanics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India and Asia. In:Coward M. P., Ries A. C., eds., Collision tectonics.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19(1):113-157. doi: 10.1144/GSL.SP.1986.019.01.07
    Wang Q., Zhang P. Z., Freymueller J. T., et al.. 2001. Present-day crustal deformation in China constrain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measurements. Science, 294(5542):574-577. doi: 10.1126/science.1063647
  • 加载中
图(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3
  • HTML全文浏览量:  47
  • PDF下载量:  1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2-16
  • 刊出日期:  2019-09-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