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atus of Ion, Gas and Other Items of Groundwater Observation in Seismological Geochemistry
-
摘要: 地震地球化学离子、气体成分等其它观测项目是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观测项目的规模、观测数据质量和数据预报应用3方面进行分析,梳理了地球化学离子、气体成分等观测项目的背景变化规律;指出近年来观测规模急剧缩小、观测数据评价体系不完善、台网管理缺失严重等现状;并提出需清理观测项目、完善仪器更新机制、加强台网管理和建立人员培训机制等建议。Abstract: Ion, gas and other items of groundwater observation are important parts of seismic underground fluid observation network, which play the important roles in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cale, the quality of observation dat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in China. The background dynamic changes of ion, gas and other items is also analyzed. Our results show some problems in groundwater observation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insufficient projects, lack of data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and lack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network. In the future, we need to reorganize the observation items better, to improve the instrument renewal mechanism,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networks, and to set up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
Key words:
- Ion /
- Gas /
- Seismological geochemistry
-
引言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北京时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37.77°N,101.26°E)发生MS6.9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震中距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4 km,距门源县城53 km,距甘肃民乐县83 km,距海北藏族自治州政府驻地96 km,距西宁市136 km。震中5 km范围内平均海拔约3 674 m。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震感强烈,未造成人员死亡,少量人员受伤,灾区桥梁、道路、房屋等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至2022年1月13日8时0分,共记录到此次地震M3.0以上余震20次,包括2次5.0~5.9级地震、5次4.0~4.9级地震、13次3.0~3.9级地震。最大余震为2022年1月12日18时20分发生的5.2级地震(37.69°N,101.49°E)。本次地震处于青藏高原北缘板块祁连山麓内部,其附近断层纵横发育,主要有民乐-永昌断裂、皇城-双塔断裂、肃南-祁连断裂、托来山断裂、冷龙岭断裂、日月山断裂等。历史记载及仪器记录,震中周边200 km范围内近5年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18次。
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工作,分析认为此次地震为高原的高地形与印度及欧亚板块之间的斜切运动,发震断层为冷龙岭断裂西段(长约17 km)与托来山断裂东段(长约5 km),表现为强烈的左旋走滑性质,造成长约22 km地表破裂带。
1. 震区概况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处于青海省东北部,其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相邻。该地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海拔高度为2 388~5 254 m,年平均气温0.8 ℃。区域内地形复杂,主要类型为山地和河湖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地构造单元属祁连山褶皱系的次级构造单元——北祁连山构造带中段。区域内构造线以NW、NNW向为主。门源县土地面积约6 400 km2,全县13 830人,人口密度为203 人/10 km2。根据中国地震局发布的青海门源MS6.9地震烈度图(图1),极震区(地震烈度Ⅸ度区)面积约157 km2,自西向东包括大西沟、道沟、硫磺沟区域,距门源县政府所在地约53 km。
受此次地震影响,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祁连县、刚察县震感明显,共1 662户5 831人受灾,9人受伤(均为避险不当所致),无人员死亡;共4 052间房屋破坏,217间房屋严重破坏,3 835间房屋一般破坏;151座畜棚破坏,其中倒塌6座,一般破坏145座;15 km长供排水管网破坏,3.96 km长供热管网破坏,3.3 km长省道破坏,8 km长乡村道路破坏,3座桥梁破坏,17处涵洞破坏;地质灾害隐患点成灾1处,祁连山国家公园管护站均不同程度受损。
2. 极震区震害调查
基于震源参数(表1)、强震动仪器观测结果(表2)及InSAR反演结果(李振洪等,2022),开展震前、震后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解译、极震区野外踏勘和无人机拍摄测量,在门源县大西沟、道沟、硫磺沟附近发现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1座破坏桥梁(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和6个破坏房屋调查点(图2)。
表 1 2022年门源MS6.9地震震源参数Table 1. Source parameters for the 2022 Menyuan MS6.9 earthquakes来源 纬度 经度 震级/MS 走向/° 倾角/° 滑动角/° 深度/km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37.770°N 101.260°E 6.9 — — — 10.0 USGS 37.815°N 101.278°E 6.6 104 88 15 11.5 GCMT 37.800°N 101.310°E 6.7 104 82 1 14.8 GFZ 37.810°N 101.340°E 6.6 285 82 16 15.0 表 2 2022年门源MS6.9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strong vibration records for the 2022 Menyuan MS 6.9 earthquakes台站
名称台站经度 台站纬度 震中距/km 震中
方位角/°PGA/cm·s−2 PGV/cm·s−1 仪器
烈度/°EW NS UD EW NS UD C0028 37.7°N 101.3°E 7.8 324.6 −456.9 445.0 355.3 27.6 23.4 12.0 8.2 C0029 37.6°N 101.2°E 13.7 4.4 210.8 −144.1 132.7 −32.6 16.6 7.6 8.3 C0036 37.8°N 101.1°E 15.1 120.0 −136.0 −134.6 −122.4 −18.7 −30.4 18.7 8.2 C0027 37.6°N 101.4°E 18.0 332.4 −242.6 198.7 −114.3 16.1 9.6 −7.6 7.6 2.1 地表破裂带
极震区内破裂带总长约22 km,总体走向近EW向,呈南北分叉状,该地表破裂带主要由一系列的张剪裂缝、张裂缝和斜列的挤压鼓包、地震陷坑、砂土液化等多种构造标志组成(图3)。其中,张裂缝、剪裂缝整体走向为190°~220°,部分为325°~350°,表现为雁列式、共轭式或不规则式排列,最大宽度>1.5 m,最大深度>3 m,最大左旋位错>1.5 m。挤压鼓包整体走向为180°~225°,最大高度达1.6 m,左旋位错>1 m。喷砂冒水最大直径>2 m,主要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为扇形,主要包括孤立的喷砂冒水孔、串珠状喷砂冒水孔、层叠喷砂冒水孔等形式。
2.2 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
硫磺沟大桥位于门源县祁连山系冷龙岭山脉南侧硫磺沟沟内(37.791°N,101.308°E),大桥全长272.77 m,为8跨32 m双线简支梁桥,桥面宽约12.6 m,桥墩结构采用单柱式,与桥台间采用高阻尼橡胶支座,过渡墩和桥台处采用四氟乙烯滑板支座。大桥南侧与大梁隧道相接,北侧与祁连山隧道相接。
桥址区地貌单元属于硫磺沟河谷区,河谷为不规则倒梯形,河谷两侧为山前坡积扇,地形高差相对较大,高程3 563~3 595 m。北侧山前坡积扇坡角相对较缓,一般为20°~25°,边坡稳定性好;南侧坡积扇地形相对陡峭,坡角为25°~30°,边坡稳定性差,现场可见硫磺沟大桥左侧边坡滑塌现象(图4)。桥址场地地表基岩处于强风化状态,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大,松散未胶结或胶结程度差,大桥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度为250~500 m/s,场地覆盖层厚度>5 m(表3、图4),场地类别为Ⅱ类,地震动反应谱周期为0.45 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 g,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桥梁抗震措施等级为4级。
表 3 硫磺沟大桥场地等效剪切波速Table 3. Equivalent shear wave velocity of Liuhuanggou bridge site钻孔编号 等效剪切波速/m·s−1 覆盖层厚度/m LHG-3 365 24.0 LHG-7 398 18.0 本次调查显示,处于极震区东段的硫磺沟大桥破坏严重。桥上钢轨(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发生扭曲,部分折断,最大位移量约1.2 m。钢轨固定扣件(福斯罗300-1a型)弹条崩脱,螺栓部分破坏,道床板移位及错台。桥梁梁板倾斜移位,最大倾角约18°,混凝土支块挡块及护栏部分破坏,相邻梁板最大位移量约0.8 m,累计位移量1.4 m。高阻尼球形橡胶支座中夹层薄钢板及橡胶片部分破坏脱落。桥台受损,混凝土保护层严重破坏,发育多条纵、横向裂缝及细微斜裂缝,桥台多处内部钢筋出露。桥墩结构完整(王青桥等,2009),桥墩与地面接触处出现宽2~15 cm裂缝。桥下地面发育多条贯穿型裂缝,整体走向为190°~210°与310°~340°,裂缝宽度2~25 cm(图5)。
2.3 破坏房屋
极震区沿沟谷展布,山势陡峻,平均海拔3 500 m以上,附近居民生活点较少,共6个调查点,总面积约3 285 m2。1间砖混结构房屋轻微破坏,面积占比约0.6%;2间砖木结构房屋毁坏,面积占比约1.1%;2间土石结构房屋毁坏,面积占比约6.1%;60间轻钢结构房屋基本完好,面积占比约78%;12间轻钢结构房屋轻微破坏,面积占比约12%;2间轻钢结构房屋中等破坏,面积占比约2.2%(表4、图6)。
表 4 极震区不同结构类型房屋震害调查表Table 4. Investigation on earthquake disaster of building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in the extreme areas调查点 结构类型 砖混结构 轻钢结构 土石结构 砖木结构 数量/间 面积/m2 破坏情况 数量/间 面积/m2 破坏情况 数量/间 面积/m2 破坏情况 数量/间 面积/m2 破坏情况 1 1 20 轻微破坏 — — — — — — — — — 2 — — — 26 1000 16间基本完好
8间轻微破坏
2间中等破坏— — — — — — 3 — — — 46 2 000 42间基本完好
4间轻微破坏— — — — — — 4 — — — 2 30 基本完好 2 200 毁坏 — — — 5 — — — — — — — — — 1 15 毁坏 6 — — — — — — — — — 1 20 毁坏 总计 1 20 — 74 3030 — 2 200 — 2 35 — 1号调查点共调查房屋1间,为砖混结构,面积约20 m2,轻微破坏,房屋侧面出现细小裂缝,长约1.3 m。顶部及构造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主要由砖块砌筑。外部围墙严重毁坏,主要由混凝土空心砖砌筑,墙厚24 cm,长39 cm,宽24 cm,铺浆面厚约1 cm。
2号调查点共调查房屋26间,均为轻钢结构,总面积约1 000 m2。16间基本完好,面积约640 m2。8间轻微破坏,面积约288 m2,轻钢墙体发生轻微变形。2间中等破坏,面积约72 m2,轻钢墙体部分扭曲变形。
3号调查点共调查房屋46间,均为轻钢结构,总面积约2 000 m2。42间基本完好,面积约1 890 m2。4间轻微破坏,面积约110 m2,轻钢墙体发生轻微变形。
4号调查点共调查房屋2间、羊圈2间,总面积约230 m2。2间轻钢结构房屋面积约30 m2,基本完好,未发现门窗变形。2间土石结构羊圈,面积约200 m2,毁坏,围墙主要由石块及黄土堆积而成,未铺浆,外部通过铁丝固定。
5号调查点共调查房屋1间,为砖木结构,面积约15 m2,完全毁坏,房屋倒塌,未见圈梁和构造柱。顶部由简易木质结构搭建,墙体下部主要为空心砖砌筑,墙体厚24 cm,上部由红砖砌筑,未铺浆。
6号调查点共调查房屋1间,为砖木结构,面积约20 m2,毁坏,房屋顶部破损,外墙部分倾斜倒塌,墙体发育多处贯穿型裂缝,未见圈梁和构造柱。顶部由简易木质结构架预制板构成,墙体主要由红砖、空心砖砌筑,墙体厚24 cm,铺浆面厚约1 cm。
3. 震害特征分析
3.1 桥梁、房屋、道路等破坏情况
本次发震断裂呈NWW向展布,在地表形成长约22 km的分叉状破裂带,均以左旋走滑性质为主,形成了典型的断错地貌,如河心滩、道路车辙印等被明显错断(图7),一系列张剪裂缝、挤压陡坎等(图3)。桥梁、房屋、道路均处于近断层区域,受地震动作用和场地破坏效应强烈,破坏严重。
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位于极震区东段,在大桥山前及东、西侧可观察到明显的地表破裂带,破裂带宽约150 m,长约30 m,与大桥呈50°~75°夹角展布。结合大桥整体破坏程度及两侧地表特征,初步推测断层破裂的强震动作用(Ⅸ度)超过了桥梁设定的抗震设防烈度(Ⅷ度),导致大桥整体倾斜破坏。高应力下的强震释放大量能量,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地表破裂带,对大桥地面造成了不可逆的位移及变形。此外,由于大桥横穿断层线方向(图7),地震形成的冲击波在断层与地表之间多次反射,放大了地震差动效应(罗全波等,2018;李鑫等,2021a;蒋一然等,2022),高能、短时脉冲运动周期为1~3 s,接近硫磺沟大桥自振周期,在地震动空间差动及断层效应的作用下,高阻尼球形支座及桥台连接固件严重破坏,超出理论破坏值(刘佳,2013),限位及减隔震装置部分功能丧失,导致大桥不同跨变形存在差异。此外,桥墩易沿基岩面滑动,土体位移增大了桥墩承受的附加静应力和动应力,运动使桥墩与上部梁板及连接件失去稳定性能(黄勇等,2010),进而导致桥梁梁板与断层上盘表现为一致的运动趋势,整体向东倾斜移位(图4),大桥桥墩与地面形成2~15 cm宽裂缝(图5)。
房屋、道路整体沿极震区长轴分布,约120°~140°。受断层效应作用明显,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房屋破坏程度整体较轻,多为基本完好或轻微破坏。因2016年青海门源MS6.4地震发生后,政府对海北藏族自治州房屋进行了全面加固,加固方式包括固砖补缝、钢筋围固、增加壁柱、砂浆充填等(图8),使原有房屋抗震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此外,极震区房屋多为轻钢结构,具有良好的柔性和自复性,在强烈地震动作用下,未出现较大变形。道路破坏严重,因大部分道路被断裂带直接横穿,造成道路抬升及错断,可见道路车辙印被左旋错断,位错约0.8 m。此外部分道路位于山前,因地震作用产生边坡效应,出现大量地表裂缝,其走向与堆积体滑落方向基本一致,宽2~20 cm。
3.2 人员受伤情况
地震于凌晨发生,硫磺沟大桥未有高铁通过,故无人员伤亡。震中附近山高沟深,居民点分布较少,仅有6个调查点,人口密度较低(图2),人员伤亡性小。毁坏房屋结构类型基本为砖木结构(居民点)及土石结构(牛羊圈),其设计、修建质量等均不满足要求,如未设置圈梁和构造柱,顶部由简易木质结构搭建,相邻结构无固定连接措施(罗春燕,2011),墙体主要由烧结普通砖砌筑,强度低、自重小,未铺浆,砌体整体抗剪强度低(李红,2011),在极震区范围全部毁坏。因冬季放牧期结束,无人居住,故无人员伤亡。此外,调查点轻钢结构房屋为主体,属柔性结构连接,其修建通过严格抗震设计及相关质量检验,抗震能力较强,在极震区内多表现为基本完好或轻微破坏,无人员伤亡。
4. 意见建议
基于此次地震现场实际调查工作,通过对极震区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及周边居住点进行详细调查与震害分析,提出门源地震灾后重建及震害防御建议。
(1)对于灾区房屋建筑,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调查及安全鉴定。建议轻微破坏或中等破坏的框架、砖混结构建筑在原基础进行抗震设防加固,拆除严重破坏及毁坏的砖木、土石结构建筑,严格按照国家抗震设防标准重建,建议建造轻钢结构房屋(李鑫等,2021b)。
(2)定期开展房屋建筑隐患排查及加固工作。此次门源地震房屋整体破坏程度较轻,人员伤亡较少,其主要原因是2016年门源地震发生后,政府已对县城及周边所有房屋进行了排查及加固工作,整体增强了辖区抗震设防能力。
(3)建议原地修建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大桥梁板虽发生侧倾,桥台多处内部钢筋出露,但桥墩结构完好,整体表现为轻微破坏。此外大桥所属场地附近发育多条活动性断裂(何文贵等,2000;胡朝忠等,2016),其周边区域基岩风化破坏严重,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大,松散未胶结或胶结程度差,可供选择及利用区域较少,选址难度较大,故建议原地修建。
(4)硫磺沟大桥破坏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铁震害,建议根据高烈度地区高铁桥梁特殊性,修建桥梁时加设减隔震装置、连梁及柔性限位装置,使桥梁稳固性及自复性得到提升。
致谢 感谢审稿专家对本文进行细致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感谢编辑部老师对本文进行详细整理及精心润色!
-
表 1 地球化学离子、气体成分等其它观测项目一览表(截至2017年底)
Table 1. List of ion, gas and other items of groundwater observation in seismological geochemistry
区域 观测数量 台站 测项 离子 气体 电导率 其它(PH、硬度) 安徽 1 7 6 1 北京 4 14 4 10 地质所 2 2 2 福建 3 4 1 3 甘肃 3 16 9 7 广东 2 12 4 6 1 1(pH) 河北 15 18 18 河南 4 18 10 6 1 1(硬度) 吉林 1 4 4 辽宁 1 9 4 5 宁夏 1 7 3 3 1 山东 5 22 8 11 2 1(硬度) 山西 1 15 5 10 陕西 2 4 4 四川 8 53 33 9 7 4(pH) 天津 9 15 8 7 新疆 16 36 9 21 4 云南 4 8 1 4 1 2(pH) 合计 82 262 103 129 21 9 表 2 地震地球化学离子、气体成分等其它测项观测仪器一览表
Table 2. Instrument of ion, gas and other items of groundwater observation in seismological geochemistry observation
观测内容 仪器名称 型号 采样率 观测方式 启用时间 离子、硬度 水质观测仪 PXJ-1C 日 人工 1980 电位滴定仪 ZD-2 日 人工 1995 离子 离子色谱仪 CIC-200 日 人工 2014 滴定管 日 人工 1980 电导率 电导率仪 CM-30/DDS-307/DDS-11A 日 人工 2008/2009/2010 pH值 酸度计 PHS-2/PHS-3C 日 人工 1990/2002 气体量、氮气浓度、甲烷浓度、氩气浓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氢气浓度、氦气浓度 气相色谱仪 SP-3400/TP-2060T/SP-2304A 日 人工 1994/1994/1981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测量管 EY-2 日 人工 1990 氢气 痕量氢在线自动分析仪 ATG-6118H 小时 数字 2014 氦气 测氦仪 WGK-1 小时 数字 1994 表 3 地球化学离子、气体成分等其它测项异常统计表(1966—2012)
Table 3. Statistical anomaly for ion, gas and other items of groundwater observation in seismological geochemistry
测项目 异常次数 气体观测 气体总量 硫化氢 二氧化碳 氢气 氮气 氩气 氧气 甲烷 3 4 15 4 2 3 2 2 离子观测 氟离子 钙离子 碳酸氢根离子 氯离子 镁离子 硫酸根离子 碳酸根离子 钾离子 37 15 16 12 11 4 2 1 其它观测 电导率 pH值 5 7 -
车时, 蒋海昆, 付虹等, 2014.中国震例(2003-2006).北京:地震出版社. 车用太, 王吉易, 李一兵等, 2004.首都圈地下流体监测与地震预测.北京:气象出版社. 杜方, 蒋海昆, 杨马陵等, 2018.中国震例(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 高文学, 蒋凤亮, 高庆华等, 2000.地球化学异常(地震预测整体观的探索).北京:地震出版社. 高小其, 迪里夏提, 许秋龙等, 2002.乌鲁木齐9、10号泉F-映震特征的研究.地震学刊, 22(1):5-11. doi: 10.3969/j.issn.1672-2132.2002.01.002 蒋海昆, 杨马陵, 付虹, 2018a.中国震例(2011-2012).北京:地震出版社. 蒋海昆, 付虹, 杨马陵, 2018b.中国震例(2007-2010).北京:地震出版社. 林国元, 朱继承, 黄其昌等, 2015. 2013年仙游MS 4.8地震福建水化学前兆异常.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6(2):64-70.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5.02.012 吕超甲, 刘雷, 周晓成等, 2017.甘肃东南地区温泉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地震, 37(1):52-6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iz201701006 宋臣田, 宋彦云, 唐久安等, 2008.地震监测仪器大全.北京:地震出版社. 张炜, 王吉易, 鄂秀满等, 1988.水文地球化学预报地震的原理与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肇诚, 罗兰格, 李海华等, 1988a.中国震例(1976-1980).北京:地震出版社. 张肇诚, 罗兰格, 李海华等, 1988b.中国震例(1966-1975).北京:地震出版社. 张肇诚, 罗兰格, 李海华等, 1990.中国震例(1981-1985).北京:地震出版社. 中国地震局, 2011. DB/T 3-2011地震测项分类与代码.北京: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2007.地震地下流体理论基础与观测技术.北京:地震出版社. 周晓成, 孙凤霞, 陈志等, 2017a.汶川8.0地震破裂带CO2、CH4、Rn和Hg脱气强度.岩石学报, 33(1):291-30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ysxb98201701023 周晓成, 石宏宇, 陈超等, 2017b.汶川MS 8.0地震破裂带土壤气中H2浓度时空变化.地球科学进展, 32(8):818—82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qkxjz201708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