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673-5722
  • CN 11-5429/P

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活动性综合研究及盆地成因分析

柳煜 李明永 刘洪春 张有龙 刘小丰 王晓刚 田文通 马紫娟 刘芳晓

徐东卓, 李胜虎, 周海涛, 王阅兵, 王世进. 川滇地块南部主要断裂现今形变特征及危险性分析[J]. 震灾防御技术, 2017, 12(3): 539-546. doi: 10.11899/zzfy20170310
引用本文: 柳煜, 李明永, 刘洪春, 张有龙, 刘小丰, 王晓刚, 田文通, 马紫娟, 刘芳晓. 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活动性综合研究及盆地成因分析[J]. 震灾防御技术, 2019, 14(1): 138-151. doi: 10.11899/zzfy20190114
Xu Dongzhuo, Li Shenghu, Zhou Haitao, Wang Yuebing, Wang Shijin.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Deformation and Earthquake Risk of the Main Faults in the South of Sichuan-Yunnan Block[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7, 12(3): 539-546. doi: 10.11899/zzfy20170310
Citation: Liu Yu, Li Mingyong, Liu Hongchun, Zhang Youlong, Liu Xiaofeng, Wang Xiaogang, Tian Wentong, Ma Zijuan, Liu Fangxiao. Comprehensive Study on Activity of the Western Margin Fault and Genesis Analysis of Qinwangchuan Basin[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9, 14(1): 138-151. doi: 10.11899/zzfy20190114

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活动性综合研究及盆地成因分析

doi: 10.11899/zzfy20190114
基金项目: 

甘肃省科技计划 1606RJZA093

甘肃省地震局科技发展基金 201106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柳煜, 男, 生于1975年。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地震工程等工作。E-mail:liu_yu06@126.com

Comprehensive Study on Activity of the Western Margin Fault and Genesis Analysis of Qinwangchuan Basin

  • 摘要: 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发育于陇中盆地地震构造区内部,本文对其进行了综合研究。浅层人工地震探测表明,该断裂在最小埋深130m处有显示,联合钻探结果表明该深度处为新近纪湖相沉积地层,泥岩层顶面向盆地方向呈斜坡状,槽探未揭露出断层。综合研究表明该断裂发育在新近纪地层内部,并未上穿第四纪沉积物,属于前第四纪隐伏断层。秦王川盆地在古近纪—新近纪山间泛湖盆的基础上,由于区域构造应力不均匀挤压抬升,形成山间负向地形,成为第四纪多变环境下河流堆积的拗陷盆地。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不具有控制中强地震空间分布的作用和形成地表破裂的能力,对盆地的构造稳定性不构成影响,亦不影响兰州新区的规划发展。
  • 跨断层形变监测是一种观测物理意义明确、测量精度高、便于组织实施以及数据产品稳定可靠的地震前兆监测方法之一(薄万举等, 1994, 1998李杰等,2010张晶等,2011张希等,2014马伶俐等,2015李腊月等,2016孙启凯等,2017)。通过多期次、短距离的跨断层水准和基线测量,能够准确记录断层活动的位移量,监测活动断裂的运动特征,更好地反映断裂带及其所处区域的形变和运移特征(牛安福等,2013)。针对川滇地块的地壳形变、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开展的研究工作产出了大量成果,但是,目前关于这些问题也存在不同认识(乔学军等,2004武艳强等,2011洪敏等,2014吴中海等,2015白玉柱等,2016)。本文利用川滇地块南部附近的跨断层观测资料,对区域断裂带的现今形变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川滇地块南部的整体运动学特征,综合提取断层活动的异常信息,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川滇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南北地震带的南段,大地构造上处于扬子板块、松潘-甘孜地块、兰坪-思茅地块以及冈底斯-腾冲地块等构造单元的拼合汇聚地带,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构造运动与岩浆活动,构造属性复杂。该区域地震活动强烈而频繁,地震与构造运动之间存在复杂的因果关系,是研究地震活动与断层运动关系的热点地区(图 1)。

    图 1  研究区主要断裂带及跨断层监测场地分布图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faults and the location of cross-fault monitoring sites

    自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相互碰撞拼贴,造成地壳强烈缩短增厚,青藏高原得以快速隆升(Tapponnier等,2001许志琴等,2011)。伴随着两大板块的俯冲拼合,高原也发生着同构造挤压伸展,物质和能量向北西、北东、东、南东等多个方向转移释放。这种持续的俯冲碰撞使得两大板块拼合区域的喜马拉雅造山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及高原内部地块与周缘区域构造活动强烈,并形成一系列大断裂带,如北西走向的鲜水河断裂、红河断裂及近南北走向的小江断裂、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等。很多学者对此区域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Wang等,1998Burchfiel等,2003陈长云等,2016)。其中,处于川滇地块南部的活动断裂,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川滇地块南部断裂所在的云南地区的跨断层监测场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观测,至今30余年,主要为流动观测场地,共有11处,分别是楚雄、峨山、建水、剑川、丽江、石屏、通海、下关、永胜、宜良和羊街,主要分布于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剑川断裂、洱海断裂、通海-峨山断裂、建水-石屏断裂、丽江断裂)上(表 1),多为综合观测场地。每个场地包括2条短水准和2条短基线测线,分别各有1条直交和斜交测线,通过这种组合方式来共同监测场地所跨断层的三维运动变化。从场地观测历史来看,该区域的跨断层观测基本是每月1期,个别年份每2个月观测1期,数据连续且完整。

    表 1  研究区跨断层监测场地概况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cross-fault monitoring sites in the area
    场地 经度/°E 纬度/°N 所跨断层 断层产状 断层性质
    楚雄 101.52 25.03 楚雄断裂 NE∠58° 右旋挤压
    峨山 102.50 24.12 通海-峨山断裂 S∠60° 右旋挤压
    建水 102.81 23.63 石屏-建水断裂 S∠70° 左旋挤压
    剑川 99.93 26.63 剑川断裂 W∠75° 左旋拉张
    丽江 100.25 26.88 丽江断裂 SW∠70° 左旋挤压
    石屏 102.45 23.77 石屏-建水断裂 NE∠70° 右旋拉张
    通海 102.72 24.00 通海-峨山断裂 NE∠68° 右旋挤压
    下关 100.30 25.62 红河断裂 NE∠60° 右旋拉张
    永胜 100.72 26.70 程海断裂 W∠35° 左旋挤压
    宜良 103.03 25.02 马街-南羊街断裂 SE∠68° 左旋挤压
    羊街 103.10 25.55 小江断裂西支 SE∠73° 左旋挤压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将收集到的研究区30余年的跨断层观测数据进行预整理,对数据格式做统一标准化处理。首先,消除跨断层观测资料中明确因干扰引起的突跳变化,对观测资料进行连续性检验,剔除重复的数据。然后,对于日常观测中因各种原因造成缺测的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修补,得到周期统一的、可靠的形变数据。对数据的处理分析采用以下方法:

    云南区域内的跨断层场地同时布设有两条同桩的基线和水准测线,可采用下面3个公式来计算断层活动的三维分量:

    $$\Delta S=\frac{\Delta {{L}_{1}}\text{sin}{{\alpha }_{2}}-\Delta {{L}_{2}}\sin {{\alpha }_{1}}}{\sin ({{\alpha }_{2}}-{{\alpha }_{1}})}$$ (1)
    $$\Delta R=\frac{\Delta {{L}_{1}}-\Delta S\cos {{\alpha }_{1}}}{\text{sin}{{\alpha }_{1}}}$$ (2)
    $$\Delta H=\frac{1}{2}(\Delta {{H}_{1}}+\Delta {{H}_{2}})$$ (3)

    其中,$\Delta H$为水准垂直变化量(以上盘相对于下盘的下降为正),$\Delta L$为基线伸缩量(以伸长为正),$\Delta S$为断层活动水平走滑量(两盘做顺扭运动为正),$\Delta R$为断层活动水平张压量,${{\alpha }_{1}}$和${{\alpha }_{2}}$分别代表由断层线方向逆时针转动至与两条测线方向重合或者平行时的角度。当$\Delta S$为正值时,表示右旋活动,$\Delta R$为正值时,表示张性活动,若均为负值则表示断层活动性质相反(薄万举等,1998)。

    利用MATLAB对计算得出的数据绘制曲线图,单幅曲线图上方均标注有其代表的场地名及运动方式(图 2)。通过曲线图可以发现跨断层场地所观测的不同断裂表现出了跟地质背景相同或者不同的运动学特征,其中丽江、石屏和下关场地所跨断层的现今活动特征跟地质背景一致;楚雄、剑川和永胜场地所跨断层在走滑和拉张特征上都表现出跟背景特征不一致的现象;峨山、建水和通海场地所观测的断层在走滑性质上和地质背景相符,而在张压性质上相反。根据现今运动特征,可将场地分为3种类型:

    图 2  跨断层监测场地三维活动量曲线图
    Figure 2.  Three dimensional activity curves from cross-fault monitoring sites

    (1)运动特征与地质背景一致。丽江场地所跨的丽江次级断裂,在地质背景上是一处表现为左旋走滑特征的活动断裂,兼具挤压特点,现今计算的三维活动量,依然表现出相同特征,其中断层的水平张压量在2012年后出现大幅异常变化。石屏场地所跨的石屏-建水断裂,在地质背景上是一处右旋拉张特征的活动断裂,现今右旋运动速率在2013年后虽然有所放缓,但是仍然与地质背景一致。下关场地所处的是一条表现为右旋走滑兼有拉张特征的深断裂,2003年水平走滑量曾出现右旋剪切转折,现今曲线重回向上趋势,继续保持右旋走滑特征。羊街和宜良场地所处的小江断裂带西支断裂,现今数据仍显示出以继承性的左旋走滑兼具挤压特征为主。

    (2)运动特征与地质背景不一致。楚雄场地所跨断层为具有右旋挤压背景特征的楚雄断裂,在2008年后现今运动特征以强烈左旋拉张为主,但自2014年左旋和拉张的运动速率都出现大幅放缓的异常现象。剑川场地所处断裂为红河断裂带北段的剑川断裂,是一处左旋走滑兼具拉张特征的活动断裂,现今三维运动特征表现为右旋走滑兼具挤压特征,其中的垂直位移量自2015年至今出现了大幅抬升的异常变化;水平走滑量自2011年后也出现大幅抬升,右旋运动加速。永胜场地所监测的断裂是具有左旋挤压特征的程海深断裂,从计算所得的三维活动量曲线可以看出,该断裂现在运动学特征为右旋拉张,其垂直位移量曲线从2014年开始大幅异常抬升,水平走滑量自1994年开始稳步抬升。

    (3)与地质背景相比,走滑特征一致,张压特征相反。峨山场地和通海场地共同监测曲江断裂的不同部位,该断裂在地质背景上具有右旋挤压特征,两者现今走滑特征与背景一致,但是张压量曲线表现出相反的拉张运动的异常特点。其中,峨山场地走滑分量在1998年后大幅抬升,之后趋于稳定的右旋运动状态;通海场地的垂直位移量在1992年后出现转折,断层表现为张性活动,走滑分量在2003年大幅下降,断层剪切活动速率减小,之后趋于稳定,依然显示右旋运动。建水场地所跨的石屏-建水断裂的建水段,断层性质为左旋挤压,从计算得出的水平走滑量参数来看,现今的走滑运动特征与地质背景一致,垂直位移量在1999年后发生趋势改变,断层活动由压性转变为相反的拉张特征。

    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互相作用下,巨大的青藏高原造就了地球的“第三极”,这种作用力至今仍在持续。板块的碰撞拼合产生了强烈的构造活动,许多大规模断裂带应运而生(Xu等,2016),同时,也孕育了一系列强震。对此一些学者做过许多研究,并取得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Tapponnier等,2001许志琴等,2011陈长云等,2016)。尽管目前对青藏高原的陆内侧向运动形式、时间和逃逸量存在着争议,但是对位于其东缘的川滇地块发生的晚新生代南东向的逃逸和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顺时针的旋转有着一致的认识(乔学军等,2004武艳强等,2011洪敏等,2014吴中海等,2015)。

    通过对位于川滇地块南部主要断裂上的跨断层场地三维形变量的分析,可以看出部分断裂表现出继承性特征,如现今下关和石屏场地的三维活动量表现出跟以往相同的持续平稳的活动速率。而另一部分断裂表现出了异常于背景活动特征的现象,如楚雄、永胜和剑川场地在走滑分量上都表现出了反向活动特点。研究区具有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的背景特征,现今看来,依然如此。通过计算分析得到的宜良、羊街、楚雄以及丽江场地的形变结果来看,羊街、宜良场地所控制的小江断裂带分支为川滇地块东部边界断裂,现呈现左旋走滑兼具压性的特征;楚雄场地监控的楚雄-南华断裂位于川滇地块的南边部,表现出左旋拉张的运动特征;丽江场地所处的丽江-小金河断裂作为川滇地块南北部的分界断裂,现今以左旋挤压运动为主。可以看出,川滇地块南部区域整体上表现出以水平顺时针旋转为主的运动方式。根据GPS观测资料得到的该区域现今水平运动速度场也显示了相同的运动特点(乔学军等,2004武艳强等,2011洪敏等,2014王伶俐等,2015)。造成这种运动方式的深层次动力学机制,应该源于印度洋板块俯冲至亚欧板块下,碰撞拼合后巨大高耸的青藏高原崛起,在超级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向周缘,尤其是向东缘流动,在遇到横亘的北东向龙门山造山带时受阻,流动速率下降,被消化、吸收,再次转移(张家声等,2003崔效锋等,2006)。其中,相当一部分能量和物质向南东运移,规模相对较小的川滇活动地块随之发生南东向旋转,同时起着调节周围各大板块和地块之间运动平衡的“交通环岛”的作用。另外,印度洋板块至今持续强烈地北向运动,跟扬子板块形成了大尺度上的右旋运动,也推动着川滇地块南东向旋转运移。

    根据观测场地所跨断层的三维运动特征及计算所得曲线可以看出,在左旋的小江断裂带、右旋的红河断裂带和右旋的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带共同汇聚的峨山、通海和建水场地区域,原先的地壳形变表现出压性特征,现今由于断裂性质的异常变化,该区域场地集体表现出拉张的运动特点。滇西北区域的永胜、丽江和剑川场地所跨断层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异常运动特征,剑川断裂和程海断裂呈水平反向运动,除此之外,包括丽江场地所跨的丽江断裂在内,3条断裂的垂向运动特征也存在大幅异常变化。云南地区中强震发生前的一定时段或震时,区域内跨断层场地观测到的水准和基线数据多数会出现较明显的变化,且部分场地形变量会发生速率的急变或转折,如文山5.3级、孟连西7.3级、姚安6.5级、丽江7.0级地震震前和震时,部分场地就表现出了加速继承性运动和转折性运动的特征(张兴华等,1996付虹等,1997李忠华等,1998施顺英等,2005李瑞莎等,2009刘强等,2010王永安等,2011)。同时,云南地区2015年至今存在长时间缺少4级以上中强地震的背景,不符合区域以往的地震活动特征,现今应力积累较高。自2016年云龙5.0级地震后至今,区域中强震活动已平静300天左右;滇西北地区自2001年永胜6.0级地震至今,已14.7年未发生6级以上地震;滇中南的石屏、建水等区域从2001年江川5.1级地震起算,5级地震平静期已长达15.5年。基于此,该区域在中短期尺度可能存在一定中强震的危险。

    综上所述,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川滇地块南部跨断层场地的形变特征表现出继承和异常于地质背景特征的现象。① 丽江、石屏、下关、宜良和羊街场地所跨断层的现今活动特征与地质背景一致。丽江断裂和小江断裂表现出持续地左旋挤压运动特征;石屏-建水断裂石屏段表现出右旋拉张特征;红河断裂表现出跟地质背景相同的右旋拉张特征。② 楚雄、剑川和永胜场地所跨断层在走滑和张压特征上都出现与背景特征相背的现象。楚雄断裂、剑川断裂和程海断裂均表现出相反的运动特征。③ 峨山、建水和通海场地所监测的断层现今活动状态与地质背景相比,在走滑性质上相符,张压性质上相反。通海-峨山断裂现今运动特征,表现出与地质背景相同的右旋走滑和与地质背景相反的拉张特征。石屏-建水断裂建水段现今依然呈左旋走滑运动,但是张压性质发生反转,表现出张性运动的活动特点。

    (2)川滇地块南部整体上表现出以水平顺时针旋转为主的运动方式。

    (3)根据跨断层观测资料所得出的断层三维运动特征及曲线可知,滇西北及滇中的峨山、通海、石屏和建水等区域地壳形变特征存在异常,应关注该区域中短期尺度内可能存在的中强震危险。

    致谢: 对编辑和审稿老师的辛苦审阅和宝贵建议,表示衷心感谢。
  • 图  1  秦王川盆地及西缘断裂地震构造位置

    ①全新世断裂;②晚更新世断裂;③早—中更新世断裂;④走滑断裂;⑤逆冲断裂;⑥隐伏断裂;⑦地表破裂带;⑧块体挤出方向(袁道阳等,2004);⑨8.0≤MS ≤8.9;⑩7.0≤MS ≤7.9;⑪ 6.0≤MS ≤6.9;⑫ 4.7≤MS ≤5.9;F1:祁连-海原断裂;F2:六盘山断裂;F3:西秦岭北缘断裂;F4:热水-日月山断裂;F5:青海南山断裂;F6:拉脊山断裂;F7:庄浪河断裂;F8: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F9:马衔山-兴隆山断裂;F10:白银白杨树沟断裂

    Figure  1.  Seismo-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western margin fault and Qinwangchuan basin

    图  2  秦王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简明地质图

    Figure  2.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the Qinwangchuan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图  3  秦王川盆地及周边DEM影像图(a)和EW向地形剖面(b)

    Figure  3.  DEM image of the Qinwangchuan basin(a)and EW topographic profile(b)

    图  4  DZ6浅层人工地震测线时间剖面和地质解译剖面(部分,道间距3m)

    Figure  4.  The shallow seismic prfile and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long the exploration line DZ6(part, group interval 3m)

    图  5  DZ4(a)和DZ7(b)浅层人工地震测线时间剖面和地质解译剖面(道间距3m)

    Figure  5.  The shallow seismic profile and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long the exploration line DZ4(a) and line DZ7(b)(group interval 3m)

    图  6  ZT2钻孔联合剖面

    ①全新统人工堆积物;②全新统冲洪积物;③上更新统冲洪积物;④全新统填土;⑤全新统粉土;⑥上更新统角砾;⑦上更新统粗砂;⑧上更新统中粗砂;⑨上更新统细砂;⑩上更新统含砾粉土;⑪上更新统粉土;⑫新近系泥岩;⑬钻孔编号及孔口高程;⑭孔距

    Figure  6.  Section of the joint drilling ZT2

    图  7  保家窑探槽南壁素描图

    ①新近系紫红色泥岩,产状近水平;②浅土黄色粉土,具水成特征;③土黄色泥砾混杂体,未固结,为1次洪水事件产物;④青灰色次棱角状砾石,成份较均一;⑤土黄色粉砂透镜体;⑥褐黄色粉砂透镜体,形态各异;⑦灰色含砾粉土层,沉积较稳定,厚度有变化;⑧砾、土、砂混杂人工耕土层,构成地表
    (a)探槽特征,红色短线为DZ6、DZ4、DZ7和ZT2控制的可疑断层F1通过位置;(b)新近系泥岩顶部冲刷面特征,以细砾石薄层为标志;(c)新近系泥岩局部形成的侵蚀凹槽,向下呈尖灭状

    Figure  7.  Sketch profile of southern wall of the Baojiayao trench

    图  8  秦王川盆地的形成演化模式

    Figure  8.  Illustratien of the formation and geological model of the Qinwangchuan basin

    表  1  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浅层地震探测结果表

    Table  1.   Shallow seismic detection results in the western margin fault of Qinwangchuan basin

    测线编号 断点 性质 倾向 视倾角/° 断距/m 上断点埋深/m 控制程度
    TE3 TE2 TE1
    DZ3 F1 W 70 >11 约18 230 可靠
    DZ4 F1 W 40 7 20 34 130 可靠
    f3 E 55 16 20 195
    DZ6 F1 W 40 约4 约18 >20 150 可靠
    f3 E 55 约18 >23 185
    df1 E 50 约13 约23 185
    DZ7 F1 W 60 约4 约25 >45 140 可靠
    DZ8 F1 W 45 约5 约14 >30 160 可靠
    f3 E 55 约8 >12 215
    DZ9 F1 W 45 >4 约10 >10 150 可靠
    f3 E 55 约7 >15 180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联合钻探结果

    Table  2.   Cobined drilling results in the western margin fault of Qinwangchuan basin

    剖面编号 地点 钻孔/个 长度l/m 孔距d/m 孔深h/m 地面高程/m 揭露地层
    厚度/m
    断层可疑现象
    ZT1 新昌村南 4 140.8 40.4—60.0 36.5—40.2 2162.8— 2164.3 Q:11.375 N:27.80
    ZT2 保家窑
    村北
    9 297.0 13.0—70.0 10.0—30.5 2079.0— 2081.5 Q:10.29 N:11.83
    ZT3 韩家墩 10 405.0 10.0—9.0 38.0—50.0 2022.5— 2035.0 Q:23.76 N:18.62
    ZT3—1 货站北路与经一
    路交汇处
    6 138.0 5.0—73.0 25.0—40.3 2024.8— 2025.4 Q:16.35 N:17.59
    ZT4 陈家井 5 161.0 15.0—66.0 39.6—41.0 2005.8— 2009.3 Q:30.58 N:9.640
    ZT5 兰州分离科学
    研究所
    5 158.0 12.0—110.0 29.2—30.7 1916.1— 1917.0 Q:9.500 N:20.56
    下载: 导出CSV
  • 柴炽章, 孟广魁, 杜鹏等, 2006.隐伏活动断层的多层次综合探测——以银川隐伏活动断层为例.地震地质, 28(4):536-5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6.04.002
    邓起东, 徐锡伟, 张先康等, 2003.城市活断层探测的方法和技术.地学前缘, 10(1):150-162. doi: 10.3321/j.issn:1005-2321.2003.01.038
    邓起东, 卢造勋, 杨主恩, 2007.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断层活动性评价问题.地震地质, 29(2):189-20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7.02.001
    高孟潭, 2015.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韩飞, 2009.兰州地区晚第三纪沉积序列的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意义.兰州:兰州大学.
    雷启云, 柴炽章, 孟广魁等, 2008.银川隐伏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地震地质, 30(1):250-26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8.01.018
    李吉均, 方小敏, 马海洲等, 1996.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中国科学(D辑), 26(4):316-322. doi: 10.3321/j.issn:1006-9267.1996.04.005
    刘池洋, 王建强, 赵红格等, 2015.沉积盆地类型划分及其相关问题讨论.地学前缘, 22(3):1-2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xqy201503001
    刘小凤, 袁道阳, 刘百篪, 2003.兰州及邻近地区河流阶地变形特征.西北地震学报, 25(2):119-124, 14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03.02.004
    刘兴旺, 袁道阳, 2012.兰州庄浪河阶地差分GPS测量与构造变形分析.西北地震学报, 34(4):393-397, 40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2.04.0393
    宋博文, 徐亚东, 梁银平等, 2014.中国西部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9(8):1035-1051.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qkx201408008
    袁道阳, 杨斌, 周俊喜等, 2000.兰州秦王川盆地形成和演化特征的初步研究.西北地震学报, 22(3):296-300.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00.03.016
    袁道阳, 刘百篪, 张培震等, 2002.兰州庄浪河断裂带的新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地震学报, 24(4):441-444. doi: 10.3321/j.issn:0253-3782.2002.04.013
    袁道阳, 张培震, 刘百篪等, 2004.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构造转换.地质学报, 78(2):270-278. doi: 10.3321/j.issn:0001-5717.2004.02.017
    张克信, 王国灿, 骆满生等, 2010.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及其对构造隆升的响应.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5(5):697-71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qkx201005001
    张鹏, 敖红, 安芷生, 2016.陇中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学与古气候学研究进展.地球环境学报, 7(2):97-12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qhjxb201602001
    张向红, 杨斌, 周俊喜等, 2000.兰州中川民用机场扩建工程场地隐伏活断层探测研究.西北地震学报, 22(4):458-46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00.04.019
    张炎, 孙东怀, 韩飞等, 2010.兰州地区新近纪地层的沉积相与古环境记录.沉积学报, 28(3):611-61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jxb201003024
    中国地震局, 2009. 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北京:地震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 17741-2005).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周本刚, 陈国星, 高战武等, 2013.新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主要技术特色.震灾防御技术, 8(2):113-124. doi: 10.3969/j.issn.1673-5722.2013.02.001
    朱金芳, 黄宗林, 徐锡伟等, 2005.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中国地震, 21(1):1-16. doi: 10.3969/j.issn.1001-4683.2005.01.001
  • 加载中
图(8)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4
  • HTML全文浏览量:  24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3-08
  • 刊出日期:  2019-03-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