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673-5722
  • CN 11-5429/P

基于倒谱的2015年天津港“8·12”爆炸分析

叶庆东 毛远凤 王生文 余大新 王岩

郭秋娜, 温超, 周月玲, 李姜. 2018年2月12日河北永清4.3级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J]. 震灾防御技术, 2020, 15(2): 329-338. doi: 10.11899/zzfy20200210
引用本文: 叶庆东, 毛远凤, 王生文, 余大新, 王岩. 基于倒谱的2015年天津港“8·12”爆炸分析[J]. 震灾防御技术, 2018, 13(3): 627-635. doi: 10.11899/zzfy20180314
Guo Qiuna, Wen Chao, Zhou Yueling, Li Jiang. Analysis of Strong Motion Records of Hebei Yongqing MS4.3 Earthquake on February12, 2018[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 15(2): 329-338. doi: 10.11899/zzfy20200210
Citation: Ye Qingdong, Mao Yuanfeng, Wang Shengwen, Yu Daxin, Wang Yan. Cepstrum-based Analysis on the "8·12" Explosions of Tianjin Harbor, 2015[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8, 13(3): 627-635. doi: 10.11899/zzfy20180314

基于倒谱的2015年天津港“8·12”爆炸分析

doi: 10.11899/zzfy20180314
基金项目: 

测震台网青年骨干培养专项 20170629

2018年震情跟踪定向任务 20180101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50407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叶庆东, 男, 生于1985年。工程师。主要从事噪声成像与微小地震震源参数确定等方面研究。E-mail:yeqingdongg@126.com

Cepstrum-based Analysis on the "8·12" Explosions of Tianjin Harbor, 2015

  • 摘要: 本文通过对记录到2015年天津港“8·12”爆炸的32个台站的三分量数字地震波形进行倒谱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①2个主要爆炸的发生时间间隔约为32.3s;②爆炸-2发生在爆炸-1的西北侧约353°处;③依据这些记录的倒谱,无法判定在爆炸-1前是否还存在微小的爆炸。以上结论均与前人研究成果吻合。由于倒谱叠加采用的是全波形,对滤波频带不敏感,因此,在检测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多次爆炸或其它类似事件(如核爆)上有一定的优势。
  • 据河北省地震台网测定,2018年2月12日18时31分在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39.37°N,116.67°E)发生4.3级地震,震源深度20km。此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在震中区域造成个别房屋墙皮脱落,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市震感较强,北京市、天津市普遍有感。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对永清4.3级地震强震动记录进行了远程和现场记录回收。强震动记录是地震能量在地表或建筑结构上的真实反映,是工程地震、地震学研究的基础数据资料(朱升初等,2018),本文对此次地震构造背景及强震动记录进行了分析,对永清4.3级地震烈度采用建立虚拟台站方法进行了校正,为河北地区烈度调查、地震区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永清4.3级地震区域构造主要以NE、NW向断裂为主,地震发生在廊固凹陷内(图 1),廊固凹陷是冀中坳陷北部的一个古近系湖盆,整个凹陷大体呈NE走向,南北长约90km,东西宽20—40km,面积约2600km2。该凹陷是受区域伸展并伴有走滑作用形成的典型箕状凹陷,整个凹陷表现为北断南超、西断东超的构造格局。由于受NE向断裂构造控制,表现出整体不均匀下降的箕状断陷特征。该凹陷内曾于1621年发生廊坊永清$ 5\frac{1}{2} $级地震(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5)。

    图 1  永清4.3级地震构造背景
    Figure 1.  The seismotectonic background map of the Yongqing MS4.3 earthquake
    (1)施庄断裂(2)南口山前断裂(3)南口-孙河断裂(4)小汤山-东北旺断裂(5)黄庄-高丽营断裂 (6)顺义-前门-良乡断裂(7)南苑-通县断裂(8)新夏垫断裂(9)夏垫断裂(10)大兴凸起东缘断裂 (11)蓟县山前断裂(12)宝坻断裂(13)桐柏断裂(14)河西务断裂(15)天津断裂(16)大城东断裂 (17)沧东断裂(18)海河断裂(19)牛驼镇凸起东缘断裂(20)徐水断裂(21)东垒子-涞水断裂 (22)永定河断裂(23)徐水南断裂

    本次地震发生在廊固凹陷东侧控制断裂河西务断裂带附近,该断裂北起河西务西北,向西南经大王务,延伸至永清东码头镇,全长近50km,走向NE,倾向SE,为上陡下缓的铲形正断层,断层产状与震源机制参数基本一致(王晓山等,2018),所以永清4.3级地震发震构造可能为河西务断裂。周月玲等(2018)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结合年代样品测试,对河西务断裂活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断裂上断点埋深约150m或以浅,第四系底界面垂直断错为20—45m,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

    本次地震强震动数据主要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提供,共获取3个分量自由场记录74组,常规处理后得到222条3分向加速度记录,获取记录的强震动台站均为土层台,记录台站分布如图 2所示,由图 2可知,触发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北部,南部无台站触发,这可能是因为首都圈台站较密集,而河北省境内强震动台站稀疏,或与仪器型号不同且很多台站老旧未改造有关。触发台站的震中距为29.4—185.5km,其中震中距<50km的记录有5组,震中距为50—100km的有29组,震中距为100—150km的有37组,震中距为150—200km的有3组,距震中最近的台站为长子营台(11ZZY),震中距为29.4km。虽然此次地震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较全面,但由于震级较小,未造成大的灾害损失,且震中附近台站相对稀疏,能供工程使用的强震动记录较少。

    图 2  永清4.3级地震触发台站分布图
    Figure 2.  The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trigger station of Yongqing MS4.3 earthquake

    在强震动记录使用分析前,首先对波形数据进行消除基线漂移,即原始强震动记录通过减去事前记录平均值的方法进行零线调整(吕俊强等,2015),通过分析计算得到震中距R<50km的5个台站强震动记录基本信息及相关参数,见表 1。其中距震中最近的长子营台记录到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7.9cm/s2,觅子店台记录到的东西向最大峰值加速度为36.1cm/s2、南北向最大峰值加速度为40.4cm/s2,红星中学台记录到的垂直方向最大峰值加速度为10.8cm/s2,5个台站加速度时程曲线如图 3。由表 1可知,离震中较近的长子营台(震中距29.4km)较离震中较远的觅子店台(震中距38.4km)和于家务台(震中距36.8km)各分量加速度小,影响地震动强度的因素除震中距外,还包括仪器型号、场地特征条件和地质构造、场地土层结构、覆盖层厚度、地形及断裂分布等(王海云等,2010温瑞智等,2013郭秋娜等,2018)。本文根据温瑞智等(2015)提出的适用于我国强震动台站场地划分经验曲线,采用H/V谱比法对本次地震触发台站进行分类,分类结果见图 4。由图 4可知,记录到的本次地震台站大部分为Ⅰ类场地(51.35%),其次为Ⅱ类场地(35.14%)和Ⅲ类场地(13.51%),其中,觅子店台和红星中学台为Ⅰ类场地,于家务台和张家湾中学台为Ⅱ类场地,长子营台为Ⅲ类场地。长子营台与觅子店台和于家务台记录差异较大,这可能与场地类型有关。

    表 1  强震动记录(震中距<50km)及相关参数
    Table 1.  Strong motion records(epicenter distance < 50km) and related parameters
    台站名称 台站代码 仪器型号 震中距/km PGA/cm·s-2
    EW SN UD
    觅子店 11MZD REFTEK/SLJ-100 38.4 36.1 40.4 8.5
    红星中学 11YHZ REFTEK/SLJ-100 43.4 -5.4 -4.6 10.8
    于家务 11YJW ETNA/ES-T 36.8 -21.7 -18.5 -8.1
    张家湾中学 11ZJW REFTEK/SLJ-100 47.9 -5.8 4.2 -4.4
    长子营 11ZZY REFTEK/SLJ-100 29.4 5.0 -7.9 -3.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3  典型台站加速度时程曲线
    Figure 3.  The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y curves of typical stations
    图 4  台站场地类别饼状图
    Figure 4.  The pie chart of station classification with different sites

    加速度反应谱是目前国内外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反应谱形状、幅值及卓越周期的差异体现了场地条件、震级对地面运动反应谱的影响(温瑞智等,2013徐钦等,2017)。为避免地震时建筑结构发生共振,确保结构安全,有必要对加速度反应谱成分进行分析。本文选取震中距<50km的5个典型强震动台站进行频谱分析,阻尼比取0.05,得到本次地震EW、SN、UD向加速度反应谱(图 5)。

    图 5  典型台站加速度反应谱
    Figure 5.  The typical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图 5可知,觅子店台记录到了本次地震EW向和SN向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红星中学台记录到了本次地震SN向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觅子店台与长子营台在EW和SN向差别最大,觅子店台与张家湾中学台在SN向差别最大。5个典型台站记录到的加速度反应谱高频成分丰富,谱卓越周期主要为0.1—0.3s,0.3s后迅速下降。根据现场调查,震区主要房屋类型为土木结构、木房顶砌体结构、预制板砌体结构、钢结构简易房屋4种,本次地震除少数土木结构房屋原有裂缝扩大、墙皮开裂外,其他类型房屋未发现新开裂、屋顶掉瓦、墙皮掉灰现象,中小城市主要建筑物结构自振周期为0.3—1s(王文才等,2018),因此本次地震对该震区自振周期范围内的建筑物破坏影响较小。通过对比不同震中距台站各方向反应谱特征周期发现,震中距对特征周期的影响不明显。

    傅氏谱能反映地震波在频域上的幅值特性,地震动记录中包含多种振动频率,不同地区的主要振动频率不同,结构自身具有不同频率、幅频响应,因而在不同频率振动作用下,结构振动不同。为避免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共振现象,确保结构安全,有必要对地震频率成分进行分析(冉志杰等,2012)。

    本文计算了永清4.3级地震震中距50km以内的5个典型台站强震动记录傅氏谱(图 6),由图 6可知典型台站傅氏谱谱型主要为单峰值型,强震动记录EW分量傅氏谱最大峰值为3.5—8.5Hz,SN分量傅氏谱最大峰值为2.9—6.2Hz,UD分量傅氏谱最大峰值为2.1—9.8Hz。总体来看,UD分量频率范围分布较宽,EW分量傅氏谱最大峰值大于SN分量和UD分量傅氏谱峰值。一般而言,随着震中距的增大,地震动记录长周期(低频)越显著,但本次地震5个典型台站特征不明显,可能与仪器型号及场地特征条件有关。另外,EW分量傅氏谱最大峰值随着震中距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SN分量和UD分量无该特征。

    图 6  典型台站加速度傅氏谱
    Figure 6.  The typical acceleration fourier spectra

    本文以东西向为正方向,统计峰值加速度反应谱与永清4.3级地震触发台站同震中所处方位角和震中距的关系(图 7)。由图 7可知,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在同一震中距下整体随着方位角的增大而增大,达70°左右后下降,这可能与附近河西务断裂构造走向有关;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值随着震中距的增加而减小。

    图 7  峰值加速度反应谱与震中距、方位角关系图
    Figure 7.  The relation among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and epicentral distance、azimuth angles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破坏和地震动强弱程度的重要指标。Wald等(1999)认为当烈度较小时,用峰值加速度计算烈度较合适,因为人对加速度较敏感。随着强震动观测技术的发展,由于以各观测点峰值加速度作为依据可真实反映地震发生时各点地面运动强度(田秀丰等,2013),基于地震动记录快速确定地震仪器烈度,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崔建文等,2016)。目前国内外基于强震动记录资料的地震烈度计算方法较多,不同方法利用不同的地震动参数,包括时间、频度和强度等,建立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美国ShakeMap烈度计算方法(李俊等,2010),计算永清4.3级地震事件记录台站烈度,并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进行网格化插值,绘制等值线图(图 8)。Wald等(1999)的研究认为,当烈度低于Ⅴ度时峰值加速度PGA与烈度相关性明显高于峰值速度PGV,而当烈度为Ⅴ—Ⅶ度时,PGA和PGV与烈度相关程度相当,考虑本次地震烈度较低,故采用峰值加速度计算烈度。由图 9可知,本次地震仪器烈度等震线长轴沿NW走向,且极震区位于震中东北部,而不是震中附近,但由现场宏观烈度调查(图 8)与震源机制解(王晓山等,2018)可知该地震等震线长轴沿NE向展布,这种差异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台站分布不均匀有关,震中南部无强震动记录,所以图 8中震中北部附近出现数据空白现象,不利于获取实际烈度长轴方向真实性。

    图 8  永清4.3级地震校正前仪器烈度分布图
    Figure 8.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un-corrected instrumental seismic intensity of Yongqing MS4.3 earthquake

    可靠快速生成地震烈度可为人员伤亡估计、应急救援决策和工程抢险修复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解决由于缺少地震动观测值出现空白区域现象及烈度长轴方向和实际方向不一致的问题,本文首先利用永清4.3级地震中获取的所有台站加速度峰值,按地震动峰值衰减模型(王国新,2001)确定该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然后在整个地震区内建立空间随机假设台站进行补点插值,得到新的地震烈度分布图。地震动峰值衰减模型(王国新,2001)如下:

    $$ \lg Y = {{\rm{C}}_1} + {{\rm{C}}_2}M + {{\rm{C}}_3}M\lg \left({R + {R_0}} \right) + {{\rm{C}}_4}\lg \left({R + {R_0}} \right) \pm \varepsilon $$ (1)

    式中,Y为PGA(峰值加速度),M为震级,R为震中距,C1、C2、C3、C4为待求常数,R0为近场饱和因子,ε为统计分析误差项。采用通用全局优化法拟合得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随震级和震中距的变化规律,考虑本次地震震级较小,故选取震中距<100km的Ⅰ类场地强震动数据进行拟合,其中水平向按EW、NS向加速度峰值矢量拟合回归分析,拟合曲线如图 9,计算得到的衰减关系式为:

    $$ \lg Y = 1.6882 + 0.3926M - 0.1546M\lg \left({R + 5} \right) + 0.7000\lg \left({R + 5} \right) \pm 0.2287 $$ (2)
    图 9  永清4.3级地震现场调查烈度分布图
    Figure 9.  The distribution of site investigation intensity of Yongqing MS4.3 earthquake

    峰值加速度随震中距的变化如图 10所示,由图 10可知峰值加速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而减小。同一震中距不同台站测得的峰值加速度离散性较大。通过拟合各台站实际PGA值,与俞言祥等(2013)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可知20km范围内2条曲线吻合较好,而20km外拟合曲线呈衰减相对缓慢状态,这可能与本次地震震级较小、记录台站均为土层台、远场有一定放大作用有关(王海云,2011)。由观测值得到的预测方程虽存在一定离散性,但整体趋势与实际结果保持一致。

    图 10  峰值加速度随震中距的变化
    Figure 10.  `The change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with epicentral distance

    在震区空白区域随机产生N个空间坐标的假设台站,按式(2)计算水平峰值加速度,按美国ShakeMap烈度计算方法转换成仪器烈度,绘制增加假设台站的烈度分布图(图 11),由图 11可知,增加假设台站的仪器烈度分布图与现场烈度调查分布图极震区方向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河西务断裂为本次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解决了台站分布不均匀导致地震烈度影响场计算出现缺值现象的问题,为以后缺少台站记录震区提供准确快速制作烈度分布图的思路,为震害调查和地震应急救援提供重要依据。

    图 11  永清4.3级地震校正后烈度分布图
    Figure 11.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rrected instrumental seismic intensity of Yongqing MS4.3 earthquake

    本文介绍了河北永清4.3级地震发震构造背景,并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在本次地震中获取的加速度记录特征进行了分析,为河北省地震动特征和震害调查提供了一定参考,结论如下:

    (1) 河北永清4.3级地震在廊固凹陷东侧控制断裂河西务断裂带附近,地震烈度极震区走向与该断裂展布方向一致,结合震源机制解初步判定本次地震发震构造为河西务断裂。

    (2) 74个强震动台站获取到强震动加速度记录,震中距位于29.4—185.5km,其中觅子店台记录到的本次地震东西向最大峰值加速度为36.1cm/s2,垂直方向最大加速度为40.4cm/s2,于家务台记录到的南北向最大峰值加速度为18.5cm/s2。采用H/V谱比法对触发台站进行分类,可知Ⅰ类场地居多。

    (3) 通过对5个典型台站反应谱分析发现永清4.3级地震加速度反应谱高频成分丰富,谱卓越周期主要为0.1—0.3s。傅氏谱谱型主要为单峰值型,UD分量频率范围分布较宽,EW分量傅氏谱最大峰值大于SN分量和UD分量。

    (4) 通过分析峰值加速度反应谱与震中距、方位角的关系,发现峰值加速度反应谱整体随着方位角的增大而增大,达70°左右后下降,这可能与附近河西务断裂构造走向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值整体随着震中距的增加而减小。

    (5) 由本次地震仪器烈度分布图可知,台站分布不均匀性直接影响烈度分布的真实性,为避免此类问题,拟合出该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随机产生空间假设台站进行弥补,为以后缺少台站记录震区提供准确快速制作烈度分布图的思路,为震害调查和地震应急救援提供重要依据。由于收集到的强震动数据有限,文中仅采用本次地震获取的峰值加速度拟合当地地震动衰减关系,拟合结果可能存在误差,今后将收集更多的强震动数据进行拟合,以校正该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 图  1  爆炸(红色星号)附近地震台站(黑色三角形)分布

    Figure  1.  The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black triangles) near the explosion site (red star)

    图  2  DOH台垂向分量波形记录及其倒谱

    (a)DOH台垂向分量波形记录;(b)DOH台垂向分量波形记录的倒谱;(c)图(b)中0—3s的放大;(d)图(b)中31—34s的放大

    Figure  2.  Vertical component waveform and its cepstrum from station DOH

    图  3  32条垂向记录的倒谱及其叠加

    (a)32条垂向波形记录的倒谱(黑色)及其叠加(红色),其中Δ为震中距(km);(b)图(a)中0—3s的放大;(c)图(a)中31—34s的放大

    Figure  3.  The cepstra records of all the 32 vertical component waveforms and the stacking of them

    图  4  20—40Hz(a)与10—20Hz(b)后0—3s的倒谱叠加波形

    Figure  4.  The cepstral-stacking waveforms of 0—3s filtered with 20—40Hz (a) and 10—20Hz (b)

    图  5  2次爆炸延迟时间随震中距(a)和方位角(b)的变化

    Figure  5.  The observed time intervals between the two explosions varied with epicentral distances (a) and the station azimuths (b)

  • 陈运泰, 吴忠良, 王培德等, 2000.数字地震学.北京:地震出版社.
    凤凰资讯, 2016.天津港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公布.(2016-02-05).http://news.ifeng.com/a/20160205/47374334_0.shtml.
    高伟, 王宁, 陈川, 2013.利用船舶噪声的自相关与倒谱联合估计多径时延.声学学报, 38(5):523-53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IBA201305003.htm
    郭祥云, 王淑辉, 魏富胜, 2010.小震级地震事件的倒谱差异.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1(1):12-16.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0.01.003
    李晔, 许可, 柳艳丽等, 2017.天津港爆炸的地震学研究.中国科技成果, (15):35-41. doi: 10.3772/j.issn.1009-5659.2017.15.019
    魏富胜, 黎明, 2003.震源性质的倒谱分析.地震学报, 25(1):47-54. doi: 10.3321/j.issn:0253-3782.2003.01.006
    魏富胜, 许忠淮, 郭祥云, 2010.朝鲜半岛2次不同震源类型地震事件的倒谱特征.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1(4):1-6.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0.04.001
    解滔, 郑晓东, 张䶮, 2016.基于线性预测倒谱系数的地震相分析.地球物理学报, 59(11):4266-4277. doi: 10.6038/cjg20161127
    章鑫, 杜学彬, 张元生等, 2016.京津冀地区多种地球物理观测对天津爆炸事件的响应.地震学报, 38(2):283-297.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izhen201602012
    郑秀芬, 欧阳飚, 张东宁等, 2009."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建设及其对汶川大地震研究的数据支撑.地球物理学报, 52(5):1412-1417. doi: 10.3969/j.issn.0001-5733.2009.05.031
    Bakun W. H., Johnson L. R., 1973. The deconvolution of teleseismic P waves from explosions Milrow and Cannikin.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34(3):321-342. doi: 10.1111/j.1365-246X.1973.tb02399.x
    Cohen T. J., 1970. Source-depth determinations using spectral, pseudo-autocorrelation and cepstral analysis.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2):223-231. doi: 10.1111/j.1365-246X.1970.tb06065.x
    Li J., Tian X. F., 2015. Refined locations of major explosions in Tianjin harbor. Science Bulletin, 60(21):1868-1870. doi: 10.1007/s11434-015-0913-x
    Papoulis A., 1962, The Fourier integral and its applications.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Schaff D. P., Waldhauser F., 2005. Waveform cross-correlation-based differential travel-time measurements at the Northern California seismic network.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95(6):2446-2461. doi: 10.1785/0120040221
    Zhao X., Feng W., Tan Y. P., et al., 2016. Seism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two massive explosions in Tianjin, China.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87(4):826-836. doi: 10.1785/0220150229
  • 加载中
图(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2
  • HTML全文浏览量:  26
  • PDF下载量:  1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1-09
  • 刊出日期:  2018-09-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