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673-5722
  • CN 11-5429/P

浅层地震勘探资料揭示汤东断裂特征

花鑫升 石金虎 谭雅丽 何银娟

花鑫升, 石金虎, 谭雅丽, 何银娟. 浅层地震勘探资料揭示汤东断裂特征[J]. 震灾防御技术, 2018, 13(2): 276-283. doi: 10.11899/zzfy20180203
引用本文: 花鑫升, 石金虎, 谭雅丽, 何银娟. 浅层地震勘探资料揭示汤东断裂特征[J]. 震灾防御技术, 2018, 13(2): 276-283. doi: 10.11899/zzfy20180203
Hua Xinsheng, Shi Jinhu, Tan Yali, He Yinjua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ngdong Fault Revealed by Shallow Seismic Survey[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8, 13(2): 276-283. doi: 10.11899/zzfy20180203
Citation: Hua Xinsheng, Shi Jinhu, Tan Yali, He Yinjua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ngdong Fault Revealed by Shallow Seismic Survey[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8, 13(2): 276-283. doi: 10.11899/zzfy20180203

浅层地震勘探资料揭示汤东断裂特征

doi: 10.11899/zzfy20180203
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南北地震带北段项目 20140802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花鑫升, 男, 生于1980年。工程师。主要从事深、浅地震勘探方面的研究和应用。E-mail:huaxs123@163.c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ngdong Fault Revealed by Shallow Seismic Survey

  • 摘要: 汤东断裂是汤阴地堑的东界断裂,也是太行山山前一条重要的隐伏活动断裂。为了查明汤东断裂的产状、性质及其浅部构造特征,跨断裂开展了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剖面探测,获得了高信噪比的浅层地震反射波叠加剖面。本文根据浅层地震剖面结果并结合研究区地质资料和已有深地震探测成果,对汤东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汤东断裂为1条走向NNE、倾向NWW的铲型正断层,其浅部表现为由2—3条断层组成的Y字形构造,并错断了埋深约30—50m第四纪地层,断裂向下延伸至上地壳底部,属晚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汤东断裂两侧新生代沉积差异明显,断裂上升盘内黄隆起一侧,新生代沉积层较薄,其底界埋深约480m,下降盘汤阴地堑一侧,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研究结果为确定汤东断裂位置、评价断裂的活动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 河西务断裂为河西务构造带的东部边界,也称河西务东断层或河西务东缘断层。河西务构造带是廊固凹陷主要的油气富集区,地震勘探和钻孔勘察程度较高。桂宝玲等(2011)对廊固凹陷的三维精细地质结构进行研究,认为廊固凹陷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河西务断裂为廊固凹陷内控带断层,对武清凹陷沙三段之后的沉积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前人对河西务断裂带的断裂分段、平面特征、剖面特征、构造演化等方面都有研究(黄忠范,1992赵红格等,2003劳海港等,2010曾庆鲁,2010),从中,我们获得了河西务断裂由北向南分为3段,断裂上部断开第三系至第四系,深部具有右旋花状构造特征。前人的工作主要在油气勘探与预测研究方面,研究部位主要集中于富油构造层位,所关注的地层界面为新近系及以下层位;断裂的几何空间展布主要来自石油深部断点地表投影或次级构造单元划分边界。从活动断裂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关心该断裂在近地表的精确几何展布及活动特征,但这一方面很少有人涉足或涉足不深,研究成果较为少见。

    河西务断裂距离廊坊市城区最近仅6km,断裂的第四纪活动特征与地震、地质灾害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廊坊市活断层探测资料的系统分析,综合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和地层年龄数据等资料,确定了断裂的活动时代、活动速率等参数,以期为地震预测与灾害预防、工程稳定性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以及雄安新区建设服务。

    河西务断裂位于廊固凹陷的东坡,是控制廊固凹陷和武清凹陷的分界断裂,两者在始新世—渐新世早中期属于统一的断陷盆地;到渐新世晚期,廊固凹陷与武清凹陷逐渐开始分离;在新近纪初两者才彻底分离成2个独立的凹陷。渐新世晚期,河西务断裂发生强烈的张性右旋走滑运动,导致武清凹陷发生强烈沉降和接收沉积物,断层上盘有完整的古近系,厚达5000—6000m,其下为古生界;下盘地层较薄,古近系厚约3000m,之下为古生界。河西务断层错断了新近系顶面,造成千米左右的落差,说明该断裂新近纪时期强烈活动。第四纪以来,河西务断裂继续活动,控制着武清凹陷的发育,致使武清凹陷成为冀中坳陷的沉降中心,第四系厚度超过400m(王少春等,2011)。河西务断裂向北延伸与桐柏断裂小角度相交(范强等,2017),向南延伸与牛东断裂、高阳-博野断裂断续相接,构成了华北平原区内部1条规模巨大的北东向断裂构造带(图 1)。河西务断裂上曾经发生过多次中强或小地震,其中,1511年河北霸县5½级地震发生在断裂南端,1536年北京通县5½级地震发生在断裂北端,1621年永清东北5½级地震发生在断裂中段。2018年2月12日永清4.3级地震距离河西务断裂最近,几乎就在断裂上,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地震的可能发震构造为河西务断裂,具有右旋正断性质(王晓山等,2018)。

    图 1  研究区构造位置
    Figure 1.  Tectonic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F1:河西务断裂;F2:牛东断裂;F3:高阳-博野断裂;F4:老河头断裂;F5:徐水南断裂;F6:大兴凸起东缘断裂F7:大兴凸起西缘断裂;F8:夏垫断裂;F9:太行山山前断裂;F10:宝坻断裂;F11:桐柏断裂;F12:沧东断裂

    河西务断裂北起河西务西北,向西南经大王务,延至永清东码头镇,全长约50km,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40°—60°。断裂由北向南分为3段,分别称为河西务断层、大北尹断层及别古庄断层,北段长15km,走向NE50°,倾角65°;中段长22.5km,走向NE35°,倾角50°;南段长15km,走向NE50°,倾角70°(劳海港等,2010)。该断裂断错基底古生代地层,是廊固凹陷与武清凹陷的分界,与其它断层组构成河西务构造带。断层组呈雁行斜列排布,受北北东向的河西务断裂控制,并与之斜交。主断层、伴生断层组及次级伴生构造轴向的平面排布关系表明,河西务地区构造为扭动构造组合,是深层右旋扭动的结果,断裂带宽达2—4km。杨承先等(2011)指出这种花状结构是走滑断裂的特征,这一性质可由主断层下降盘附近地层的强烈拖曳变形而非同沉积结构所反映。这种右旋性质与古近纪以来右旋张剪区域应力场相一致。

    地震勘探显示河西务断裂主断层呈近直立状(图 2),与构造带内其它断裂构成花状结构(黄忠范,1992赵红格,2000)。地震剖面显示,断裂下部断至基底反射波以下,上部断开古近系至第四系的反射波,分别切穿了T2、T5、T6和Tg地层(地震反射界面,T2为新近系底界,T5为沙二段底界,T6为沙三段底界,Tg为古近系底界),主要控制沙二—沙一段沉积,主断层两侧的伴生断层呈叠瓦状向上朝两侧撒开,成为地堑型断块的边界,并逐渐消失在浅部反射层中。主断层深部的落差比浅层的落差大,浅层受断裂影响的形变区的宽度大于深层,呈锥状外形,与岩石底部剪切应力作用所形成的破裂区一致。

    图 2  LF-511、LF-313和WA-623人工地震地质解释剖面(据赵红格,2000)
    Figure 2.  LF-511, LF-313 and WA-623 seismic interpretation sections (Zhao Hongge, 2000)

    浅层地震勘探是河西务断裂探测的主要手段,我们根据河西务断裂附近以往地质和地球物理探测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河西务断裂近地表的空间展布,并进行测线布设。其中,测线LF04X长503m,方向为北西—南东,使用美国GEOMETRICS公司STRATAVISOR-NZXP地震仪进行地震勘探数据的采集,采用70kg冲击夯源进行地震波激发,观测系统为单边72道接收、最小偏移距12m、道间距2m、炮间距6m(12次覆盖),采样间隔0.25ms,记录长度0.7s,多个检波器组合接收。根据勘探任务、地质特点和资料特征,制订处理流程,确定处理参数,并使用专业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格式转换、道编辑、静校正、数值滤波、动校正、速度扫描、水平叠加等内容,获得了有效的地震反射时间剖面。

    图 3是LF04X测线经过数据处理后得到的地震反射时间及地质解释剖面。在地震反射时间剖面500ms以上的范围内,呈现丰富的地层界面反射波组,根据各反射波组特征及波组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剖面上共解释了7组近水平的地层界面反射。根据测线附近钻孔(京8、京2、务1、务3等)资料及时深转换结果,发现T0、T2、T3、T4波组分别对应Q4、Q3、Q2、Q1地层的底界面。T4和T3反射能量呈现时强时弱特点,反映出第四系沉积在横向上的差异变化(也可能与震源能量不足有关);T2反射能量较强,反射波振幅均衡,震相特征明显,同相轴连续性较好,双程反射时间为170—180ms,时深转换后T2的埋深为160—170m;T0反射波同相轴连续性好,双程反射时间为50—60ms,埋深30m左右。

    图 3  LF04X地震勘探反射时间及地质解释剖面
    Figure 3.  Profile of stack time of seismic reflec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along LF04X

    根据剖面上各反射波同相轴的横向变化特征和上下反射波组关系,在剖面上解释了1个断点F,第四系底界面的断距为20—45m,上断点位于CDP285、双程反射时间160ms,为倾向东南的正断层,错断了Q3底界面反射波组T2,而未错断Q3内部的反射波组T1。需要指出的是,在CDP300左侧,断层F上盘可以解释1条近直立的次级反向正断层,其上断点更浅(100m以浅)。

    钻孔联合剖面场地位于廊坊市城区东南部冶炼厂附近,第四纪地层厚度较大,发育于较为完整的盆地中部,为湖相沉积相,由浅湖相、深湖相、滨湖及其过渡相交替构成。岩性主要以不同颜色的粘土、粉砂质粘土、泥质粉砂和粉砂为主,其次为中砂和细砂,并组成频率较高的互层和旋回层,代表性钻孔在钻遇的241m地层中包含全新统、上更新统和中更新统,尚未见砾石和砂砾,沉积物中夹杂有较多的钙质结核,标志层不太显著。钻孔地层底界划分如表 1所示。

    表 1  冶炼厂场地各孔分段深度表(单位:m)
    Table 1.  Depth of holes in the site of metallurgical plant (Unit: m)
    地层时代 钻孔编号
    LY-3 LY-1 LY-4 LY-2
    全新统(Q4) 28.2 27.2 27.8 27.4
    上更新统(Q3) 169.1 168.5 172.6 172.9
    中更新统(Q2,未见底) 241.1 241.0 243.9 244.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划分依据介绍如下:

    (1) 全新统:以黄灰色、灰色为主,砂与粘土互层,底界为1套薄层灰色泥质粉砂,厚约0.5—1m,4个钻孔有较好的一致性。依据地层颜色、岩性、旋回特性与测年数据,综合控制性钻孔的划分与对比等确定其层位,4个钻孔底界深度平均为27.7m。全新统与下伏更新统上部为整合接触。

    (2) 上更新统:可分为上、中、下3套和若干旋回。从沉积物的颜色、岩性和沉积旋回分析,上更新统底界是重要的转换面,界面以上以灰色、深灰色、黄绿色为主,部分黄褐色,岩性以粘土、粉砂质粘土、泥质粉砂、粉砂、细砂为主,部分中砂,界面以下总体为黄褐色和灰褐色。本段共获得15个热释光测年数据(35.07±2.98ka— 136.47±15.01ka),主要分布于Q3的中部和下部,所测年龄整体上随地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变老,主要数据能控制主要层段的层位与界面,结合地层的岩性特征和沉积旋回结构,综合控制性钻孔的划分与对比等,确定4个钻孔Q3底界平均为170.8m。

    (3) 中更新统(未见底):以褐灰色、黄褐色、杂色粘土、粉砂质粘土、泥质粉砂、粉砂、细砂为主,部分中砂。本段共获得11个热释光测年数据(132.48±11.26ka—209.73±23.07ka),其中LY-1孔的测年数据(132.48±11.26ka、155.60±17.11ka、168.97±18.58ka、181.76± 19.99ka)和LY-4孔的测年数据(154.77±17.02ka、156.26±17.19ka、175.21±19.27ka、209.73±23.07ka)标定了更新统中部层位。

    对钻孔联合剖面(图 4)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钻孔LY-1和LY-4之间确实存在断点,上断点埋深116.9—146.2m。断裂西侧钻孔YL-3、YL-1在深150—170m层段(Q31)以粘土为主,东侧钻孔YL-4、YL-2以砂层为主,反映了断裂两侧的地层沉积差异。YL-1钻孔底部标志层深229.9m,钻孔LY-4标志层深241.9m,标志层为灰色的粉砂质粘土,在断点两侧的落差为12m。具体分析如下:

    图 4  河西务断裂钻孔联合剖面综合解释图
    Figure 4.  Correlation of drilling sections around the Hexiwu fault

    (1) 全新统(Q4):底界深度为26.3—28.2m,埋深基本一致,没有断错迹象。

    (2) 上更新统(Q3):底界深度为168.5—172.9m,断点两侧钻孔的底界深度分别为168.5m和172.6m。在层深147—172m层段(Q31),东(上)盘以砂层为主,西(下)盘以粘土为主,底界断距约4.1m。

    (3) B1层:为灰色、黄灰色粉砂、细砂,含铁质结核和云母,有浅灰色粘土互层或泥质条带,厚3—5m。断层西侧以细砂为主,东侧以粉细砂或粘土质粉砂为主,断距约3.7m。

    (4) B2层:为1套灰黄色细砂、中砂层,厚约4—5m,层上或层下为颗粒相对细小的粉砂或粘土层。断层西侧以灰黄色细砂、泥质粉砂、粉砂质粘土为主,含泥质条带和炭质条带,见锈斑和钙质结核;断层东侧以灰黄色细砂、中砂为主,夹薄层粘土层,见锈斑,厚4m。YL-1孔B2层底界深168.5m,YL-4钻孔B1层底界深172.6m,断错约4.1m。

    (5) 中更新统(Q2):中上部在深约170—240m地层的标志层和重要旋回层的底界面有断错现象,自上而下各界面分别称为B3、B4、B5、B6、B7,深度相差依次为8.6m、8.7m、10.7m、11.9m和12.0m,自上到下错距逐渐变大。

    (6) B3层:为1套灰色中细砂,厚约2—3m。断层西侧YL-1钻孔为厚2.6m的灰色中细砂,底界深度为174.3m,底部含有磨圆较好的砾石,与YL-3钻孔同性状砂层厚度、深度相当。断层东侧2个钻孔砂层厚度与YL-1、YL-3相当,但埋深较深,YL-4钻孔B2层底界深约182.7m,断层两侧断错约8.6m。

    (7) B4层:为1套灰色中细砂、粉砂,厚约5—6m。断裂西侧钻孔YL-1、YL-3层位一致性较好,钻孔YL-1层厚约5.4m,底界深约188.1m。断裂东侧钻孔LY-4、LY-2层位厚度、埋深一致性较好,钻孔LY-4层厚约5.5m,B3层底界深约196.8m。断层两侧断错约8.7m。

    (8) B5层:为1套灰色粉砂、泥质粉砂,厚约4m。断裂西侧钻孔YL-1层厚约4m,底界深约208.3m,含有铁质锈斑和炭质条纹,中部偶见钙质结核断裂东侧钻孔。LY-4层厚约4.2m,底界深约219m。断层两侧断错约10.7m。

    (9) B6层:为1套灰黄色细砂、粉砂,厚约2m。断裂西侧钻孔YL-1层厚约2.4m,黄灰色细砂,有粘土夹层,含白云母,偶见钙质结核,底界深约222.9m。断裂东侧LY-4为粉砂,层厚约2.3m,底界深约234.8m。断层两侧断错约11.9m。

    (10) B7层:为1套灰黄色泥质粉砂,厚约1.6m。断裂西侧钻孔YL-1层厚约2.4m,为灰黄色泥质粉砂,含泥质条带,底部偶见钙质结核,底界深约229.9m。断裂东侧钻孔YL-4层厚约2.4m,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底界深约241.9m。断层两侧断错约12.0m。

    浅层地震勘探发现河西务断裂在地下浅部有明显的反映。由于浅层地震探测分辨率有限,其探测结果显示的断裂上断点埋深往往与断裂的实际上断点有所偏差,因此,采用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浅层地震勘探及地层年代测试进行对比分析。

    将钻孔与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对比可以看出,断点两侧钻孔约150m以下层位均有断错迹象,特别是170m以下断错迹象更为明显(图 34)。地震剖面与钻孔联合剖面结果一致,断裂位于钻孔LY-1与LY-4之间,上断点埋深约150m(或更浅)。

    根据地层年代测试结果,上升盘LY-1孔145.2m处的热释光样品年龄为115.42±9.81ka,163m处的热释光样品年龄为126.58±10.76ka;下降盘LY-4孔154.16m处的热释光样品年龄为111.18±9.45ka,161.18m处的热释光样品年龄为128.64±10.93ka。这些数据表明河西务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应该在115.42±9.81ka—126.58±10.76ka之后,属于晚更新世早期。

    由钻孔地层对比可知,河西务断裂上断点埋深150m以浅,晚更新世以来标志层B1、B2错断,B1位于153—157m,断距3.7m,B2位于168—172m,断距4.1m,B2底界也为晚更新统底界,如认为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仍持续活动,据此推测河西务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03mm/a。中更新统多个标志层发生错断,B3、B4、B5、B6、B7从上到下断距逐渐增大,断距分别为8.6m、8.7m、10.7m、11.9m、12.0m。最大断距12m没有下限年龄限制,因此无法计算滑动速率。次大断距11.9m位于孔深222.9—234.9m之间,以LY-4孔234.8m处的热释光样品年龄(209.73±23.07ka)为年龄下限值,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断裂垂直活动较弱,以100ka为年龄上限,11.9m断距在109ka时间内的滑动速率为0.11mm/a,其可代表河西务断裂中更新世晚期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上述断裂垂直断距及滑动速率显示,河西务断裂主要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及以前,晚更新世早期垂直活动减弱,从地震剖面倾角上陡下缓推测晚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动性质可能发生转变,由早期以垂直活动为主转为晚期以走滑活动为主。

    冀中凹陷区河西务断裂活动被巨厚的第四系沉积层覆盖,仅采用地表地质调查手段很难获取断点准确的空间位置、上断点埋深及最新活动时代。本文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结合钻孔样品年代测试结果,分析了河西务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质及活动特征。

    河西务断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视倾角50°—65°,向北延伸与廊固凹陷内横向断层(桐柏断裂)小角度相接,向南延伸与牛东断裂相接,为冀中凹陷内1条规模巨大的北东向构造带。断层错断了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底部,上断点埋深为150m以浅,第四系底界面的断距为20—45m,晚更新世以来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03mm/a,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11mm/a。

    本文的研究结果局限于廊坊市活断层探测目标区内的河西务断裂,因此后续还需要对其它段落进行深入的综合研究。

    致谢: 文中所用的浅层地震勘探资料和钻孔探测资料来自廊坊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对该项目的其他参与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 图  1  浅层地震测线位置图

    Figure  1.  Location of the shallow reflected seismic lines

    图  2  主要数据处理流程图

    Figure  2.  Flow chart of major data process

    图  3  共炮点地震数据处理对比

    Figure  3.  The comparison of seismic data process from common shot records

    图  4  小屯村测线反射叠加时间剖面和深度解释剖面图

    Figure  4.  Stacked section and depth profile of the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in the Xiaotun village

    图  5  古贤镇测线反射叠加时间剖面和深度解释剖面图(刘保金等,2012

    Figure  5.  Stacked section and depth profile of the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in the Guxian town line(Liu et al., 2012)

  • 邓起东, 卢造勋, 杨主恩, 2007.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断层活动性评价问题.地震地质, 29(2):189-200.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DZDZ200702000.htm
    酆少英, 龙长兴, 高锐等, 2010.高分辨折射和浅层反射地震方法在活断层探测中的联合应用.地震学报, 32(6):718-72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izhen201006009
    高战武, 吴昊, 李光涛等, 2014.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中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震灾防御技术, 9(2):159-170. doi: 10.11899/zzfy20140201
    韩慕康, 赵景珍, 1980.河南汤阴地堑的地震地质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地震地质, 2(4):47-58, 90-9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ZD802.006.htm
    何银娟, 李稳, 刘保金等, 2015.改进的矢量分解压噪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50(2):243-25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YDQ201502014.htm
    梁生正, 李春燕, 王奇等, 2003.太行山前断陷带南部天然气勘探前景.天然气工业, 23(2):1-5. http://www.cqvip.com/QK/90587X/200302/7575971.html
    刘保金, 赵成彬, 田勤俭等, 2007.地震勘探资料揭示郑州老鸦陈断层特征.震灾防御技术, 2(3):221-229. doi: 10.11899/zzfy20070301
    刘保金, 柴炽章, 酆少英等, 2008.第四纪沉积区断层及其上断点探测的地震方法技术——以银川隐伏活动断层为例.地球物理学报, 51(5):1475-1483.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DZDQ200901001113.htm
    刘保金, 何宏林, 石金虎等, 2012.太行山东缘汤阴地堑地壳结构和活动断裂探测.地球物理学报, 55(10):3266-3276. doi: 10.6038/j.issn.0001-5733.2012.10.009
    任青芳, 张先康, 张成科等, 1998.汤阴地堑及邻区的壳幔结构与地震危险性.中国地震, 14(2):157-16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ZD802.006.htm
    杨承先, 1984.邯郸、汤阴断陷地质结构及其活动性.地震地质, 6(3):59-6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DZ198403009.htm
    张军华, 吕宁, 田连玉等, 2006.地震资料去噪方法技术综合评述.地球物理学进展, 21(2):546-55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WJ200504031.htm
    赵成彬, 刘保金, 姬计法, 2011.活动断裂探测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技术.震灾防御技术, 6(1):18-25. doi: 10.11899/zzfy20110102
    郑建彬, 2015.新乡市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加载中
图(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4
  • HTML全文浏览量:  12
  • PDF下载量:  6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6-22
  • 刊出日期:  2018-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