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igation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in Rural Areas of Southern Shaanxi Province
-
摘要: 村镇房屋是历次震害中最薄弱的建筑,提高其抗震性能刻不容缓。本文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和地震烈度的取值,以陕南6县18镇54个自然村的1161栋村镇房屋为抽样样本,完成样本的结构类型、结构类型的破坏比及破坏损失比、场地条件、抗震概念设计、村民的抗震知识和抗震防灾意识等现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南村镇房屋的结构类型有生土结构、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其中砖混结构是其主要的抗震结构类型;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烈度影响下的破坏比有差异,而破坏损失比相同;陕南村镇房屋的场地条件变化复杂,抗震概念设计存在缺陷且村民的抗震知识和抗震防灾意识淡薄,亟待提高。Abstract: Since buildings in rural areas are usually the worst case in the previous earthquake damage, improving their anti-earthquake performance is urgent and without any delay. Based on the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um of China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Zonation Map (GB18306-2015), we taken 1, 161 buildings in 54 villages of 18 towns of 6 counties in southern Shaanxi as samples, to conduct statistical studies on the structural type, the damage ratio and the loess ratio, in-site condition, the anti-seismic knowledge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wareness of the villagers and the seismic concept design of building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houses in rural areas of southern Shaanxi is composed of earth structure, wood structure, brick-wood structure, brick-concrete structure and frame structure. Among these structures, the brick and concrete structure are the main anti-earthquake structure system in southern Shaanxi. These brick-wood structure, brick-concrete structure and frame structure have different damage ratio but the same loss ratio, under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eismic intensity. Meanwhile, The in-site condition of southern Shaanxi buildings in rural areas are complicated, and there still exists defects in the anti-earthquake design. The anti-earthquake awareness of the villagers needs to be improved urgently too.
-
引言
长岛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包括南北长山岛在内的10个居民岛屿,地处构成渤海和黄海分界线的庙岛群岛的南端。长岛位于华北地台区,与胶辽地块其它地区具有类似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由于受到中国东部新生代扩展断陷活动以及第四纪海侵共同影响而成为了独立的岛屿。长岛位于NW向张家口-渤海-威海断裂带的东段,即蓬莱-威海断裂带内,带内多条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均从长岛附近海域通过。同时在其西侧还发育了晚更新世以来强烈活动的郯庐断裂带,与活动构造的分布特点相吻合,长岛附近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现代中小震密集分布。值得注意的是,在附近海域曾发生过1548年渤海海峡7级地震和1948年威海6级地震。因此,有必要对长岛及其附近海域震群进行重定位和震源特征研究。
长岛县及附近海域发育有NNE、NE、NW等多个方向的断裂。长岛区内发育多组断裂,并被断裂围限成大小不等的块体。NW断裂也是以蓬莱-张家口断裂为主,长岛-芝罘岛和蓬莱-张家口断裂等多条NW、近EW向断裂组合成1条倾角较大的断裂带,不同方向的断裂交汇造成该区域地震活动水平较高。
2017年2月14日山东台网记录到长岛海域第一个地震以来,又陆续记录到余震3000余次。由于此次震群序列属于海域地震,所以在密集台阵的布设上有一定困难,只有3个海岛台,此次震群附近台站的分布和附近断裂情况,如图 1所示。
1. 定位方法及资料选取
本文采用的双差定位(Double-Difference)方法由Waldhauser等(2000)提出,该方法是地震定位学中的1种相对定位方法,是主事件方法的应用推广,但在震群相对位置的反演过程中,无需把震群的某个地震作为主事件,而是震群的某一地震和震群矩心的相对位置进行反演,它在程序参数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要求。该方法在国际和国内已经被广泛使用,Waldhauser等(2000)利用双差定位算法在北加州北海沃德断层上的2个震群上进行了应用,利用震群矩心200km内的台站和10km范围内的地震,计算了地震对之间的走时残差,使得震群在垂直的条带分布更加集中;周龙泉等(2003)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云南大姚双主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研究;黄媛(2008)对汶川地震及其余震进行重定位;张勇(2014)、张广伟等(2014)对云南鲁甸地区进行重新定位并通过震源机制分析其地震活动构造意义;李铂(2017)对山东乳山地区进行重新精定位并分析其断层活动性;罗佳宏(2017)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三峡水库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
双差定位方法的优点主要是利用谱域中的波形互相关技术提高定位质量和定位精度,相对于主事件方法,数据量大大增加,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相近地震事件对的配对,要求配对的地震事件在一定空间范围至少可以搜索到至少1次及以上的地震事件,故台网的定位质量相比会有一定提高。双差定位方法的基本原理为:相对于同1个地震台站k,i和j分别代表不同的地震震源,2个震源的地震波观测到时和理论到时之间的残差为rki和rkj,Tki是第1个震源i到地震台站k的体波观测到时,ti是发震时间,u是波的慢度,ds代表地震波沿射线路径的线元(Helmberger, 1980, 2000)。
对2个地震事件组i和j的残差做差,即双重残差:
$$ {r_{kj}}\;{r_{ki}} = \left({\sum\limits_{i = 1}^3 {\frac{{\partial {T_{kl}}}}{{\partial {x_j}}} + \Delta {t_j} + \int_l^k {\delta u{\rm{d}}s} } } \right)\left({\sum\limits_{i = 1}^3 {\frac{{\partial {T_{ki}}}}{{\partial {x_i}}}} + \Delta {t_j} + \int_i^k {\delta u{\rm{d}}s} } \right) $$ (1) 公式(1)即为双差定位方法的联合反演公式。
对于距离相近的事件,可以忽略2个事件震中间的速度(慢度)变化,即$\int_l^k {\delta u{\rm{d}}s} $和$\int_i^k {\delta u{\rm{d}}s} $可以相互抵消,得到:
$$ {r_{kj}}\;{r_{ki}} = \left({\sum\limits_{i = 1}^3 {\frac{{\partial {T_{kl}}}}{{\partial {x_j}}} + \Delta {t_j}} } \right)\left({\sum\limits_{i = 1}^3 {\frac{{\partial {T_{ki}}}}{{\partial {x_i}}}} + \Delta {t_j}} \right) $$ (2) 利用式(2)进行震中反演。对于式(2),由于忽略了$\int_l^k {\delta u{\rm{d}}s} $和$\int_i^k {\delta u{\rm{d}}s} $,即认为事件对之间不存在速度变化,这就要求事件对之间的距离相隔不能太远,因此在实际的地震定位工作中,选择合适的事件对之间的最大距离尤为重要。该距离上限太小,则组成的不同事件对数据太少,反之,则会引入较大的结构速度误差。
山东地震台网自从2006年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造,又陆续对台网进行网络升级、台站改造,目前已经有133个数字化测震台站。在长岛海域震群附近50km范围内有6个台站,由于该震群是比较少见的海域震群,而在海域台站的布设方面有一定困难,造成了部分区域的观测空区。
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海域自2017年2月14日开始发生地震以来,3月3日又发生了4.5级地震,之后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地震震群活动,9月2日,在该震群南方10km左右又出现了1个新的震群活动。截至2018年1月1日,山东数字化台网已经记录到近2700次余震,其中1级以下余震2175次,1—2级余震435次,2.0—2.9级余震73次,3.0—3.9级余震4次,4级以上余震1次(图 2)。
在2017年9月出现的主震群南侧的小震群也出现了200余次余震,其中最大地震为2017年3月3日的4.4级地震,这也是山东2017年记录到境内及周边海域最大的地震。
截至2018年1月,此次长岛地震的震群活动一直持续,从中选择了2711次有3个及以上台站记录的地震,最终参与双差定位的地震包括4个台站记录到的地震1002个,5个台站记录到的地震775个,6个台站记录到的地震681个,其中2017年3月3日长岛海域4级地震有48个地震台站参与定位。在重定位时,由于残差原因,最终选择了参与定位地震数量为2581次,包括11232次P波和S波的到时记录定位残差也从0.172下降到了0.133。为了验证数据的时效性,绘制了几个震相的走时曲线,如图 3所示,其中Pg、Sg、Pn和Sn的走时曲线离线性均较低,可以说明地震数据质量比较稳定。
根据折合走时曲线图(图 4)可以发现,Pg和Pn的数据点与理论折合走时曲线较为符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速度模型在本研究区域的正确性,可以将当前速度模型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资料。
采用目前山东地震数字化台网正在使用的一维速度模型(李铂等,2012),如表 1所示。
表 1 地壳速度模型Table 1. Crustal velocity model深度/km vp/km·s-1 vs/km·s-1 22 6.13 3.54 33 6.88 3.98 70 7.93 4.58 图 5显示了长岛海域震群的地震频次和定位深度的分布,图 5(a)为双差定位之前的台网记录结果,可以看出在6—18km地震频次比较集中,但整体分布比较分散;图 5(b)为定位之后的深度结果,深度优势分布在8—18km,其中10—16km范围更为明显。
图 6为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长岛2个震群重新定位后的结果分布,由图可以看出,蓝色点为台网原始记录,地震整体分布比较分散,没有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经过重新定位后,2个震群的外围发散地震向内收敛明显,震中分布更加集中,优势分布也更加明显。3月3日发生的北侧震群(以下称主震群)走向与一级断裂——大竹山岛-威海北断裂走向基本一致,断裂全长70km,且靠近断裂的西北端口处,余震呈NWW向分布,A’B’的主破裂长度约在17km,其共轭方向的C’D’破裂长度约6km,几次较大的地震都发生在该破裂轴上,4级以上地震4次(图中红白球标识),4级以下地震2次(图中蓝白球标识);9月2日发生的主震群南侧13km的震群(以下称副震群),地震个数较少,但也基本看出走向与主震群走向基本一致,在2个二级断裂之间,不排除存在隐伏断层的可能性,震源深度分布略低于主断层,优势深度集中在6—10km范围内,这也与副震群靠近陆地有一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深度的应力介质强度多局限于这一范围。
2. 震源机制解
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7年3月3日长岛海域M 4.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由于震群属于海域型震群,在对其进行反演的过程中使用的台站较少,而且相对于震中,台站方位角的覆盖性也较差,所以利用CAP方法对其进行震源机制解反演,其优势之一是在台站利用率较低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较好的震源机制解结果。
在反演长岛海域震群的记录时,一般对波形记录进行权重设置,对比前期对胶东半岛其它震群设置的权重比例(一般设置为2:1),对首波和长周期的面波分别选取0.07—0.15Hz和0.04—0.08Hz频段。在反演过程中对观测波形进行滤波,扣除仪器响应和波形旋转,反演后的最佳拟合波形如图 7(a)所示,黑色波形曲线为观测值,红色波形曲线为理论值,左侧为台站代码、震中距以及该台理论P波初至与观测P波初至的差值,拟合波形的下方为相对应的时间偏移量,5个数值代表台站的3分量5个分向(体波垂向(PV)、体波径向(PR)、面波垂向(Surf.V)、面波径向(Surf.R)、面波切向(SH))。由图可见,所选台站的拟合系数均较高,基本在85%以上,这也客观地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图 7(b)给出了此次地震最佳的拟合深度,从图中看出对应深度拟合曲线中的斜率最大点处的深度为最佳深度,该深度约9.7km,误差为0.2km,也与双差定位测定的优势深度相一致。
本文反演了长岛海域震群6次较大的震源机制解(表 2,图 7)。由表 2可以看出,长岛几次较大地震都发生在主震群范围内,表中定位结果采用双差定位,几次较大余震的破裂位置均在3km范围内,几次地震的主压应力轴方向基本一致,均以走滑型为主,节面Ⅰ走向也较一致,几次较大地震均发生在主震群所在区域,节面Ⅰ走向也与一级断裂竹山岛-威海北断裂走向基本一致,其中2017年3月3日的主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走向为320°,倾角57°,滑动角为12°;节面Ⅱ走向为223.4°,倾角80°,滑动角为146.4°;几次较大地震的最佳拟合深度为8.7—13.7km。
表 2 长岛海域震群序列6次较大地震震源机制解Table 2. Focal mechanisms of six larger earthquake in the Changdao earthquake sequences发震时间 东经/° 北纬/° 震级 节面Ⅰ/° 节面Ⅱ/° 最佳拟合
震源深度/km走向 倾角 滑动角 走向 倾角 滑动角 2017-03-03
02:48120.8056 38.1051 4.4 320 57 12 223.4 80 146.4 9.7 2017-03-21
00:54120.7839 38.1014 3.9 321 53 -10 57.1 82 -142.6 10.1 2017-03-27
22:06120.7721 38.1050 4.1 321 50 161 63.5 75.6 41.6 8.7 2017-04-08
02:08120.8051 38.1032 4.0 323 63 0 233 90 153 9.8 2017-04-08
07:44120.7897 38.1012 3.7 351 60 -57 118.6 43.4 -133.3 13.7 2017-06-18
16:33120.7899 38.0955 4.0 331 55 -12 61 90 -143.2 10.7 3. 结论与讨论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山东长岛附近海域2次可定位震群的2711次地震事件进行了重定位,由于海域震群运用定位方法的实例较少,所以在附近台站数量和方位角的分布上存在一定局限,通过研究发现重定位后的2个震群地震向内收敛明显,震中分布更加集中,优势分布也更加明显,更清晰地明确了条带分布的基本特性。余震呈NWW向展布,破裂长度约为17km,其共轭方向的破裂长度约为6km;主震群的震源位置与一级断裂大竹山岛—威海北断裂走向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副震群震例较少,但也能看出走向与主断层的走向基本一致。由于副震群周围没有较大的地质断裂结构作为破裂依据,也不排除有较小隐伏断层的存在,主副震群在定位后都有一定的收敛,没有明显的震群交集;2个震群的优势深度为6—15km,也与山东内陆及近海海域的地震发震深度范围相一致。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7年3月3日长岛海域M 4.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在震源深度9.7km附近对应的双力偶解为最佳的震源机制解。其余几次较大地震震中位置与震群主震的震中位置一致,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Ⅰ的走向也具有一致性。
综合长岛海域2次震群的定位结果、几次较大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和区域地震资料,可以看出,长岛震群几次显著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较为一致,均表现为走滑机制,其中NW向的节面与NWW向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走向一致。同时,从双差定位的结果也可看出,长岛震群表现出出现NW向的优势展布特征,进一步印证了发震断层可能是NW向的假设。因此,初步判定长岛震群的发震构造可能是NW向的张家口-蓬莱断裂的分支断裂。
山东长岛海域2次震群都处于山东近海,2个震群的活动性也在逐步减弱,但目前仍有小的地震持续发生,在后续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收集地震和地质断裂构造数据,以判断此次震群的后期持续性和断层的破裂特征。
致谢: 感谢Waldhauser F.提供的双差定位程序、崔仁胜提供的CAP程序以及评审专家给出的宝贵建议。 -
表 1 调查区域地震动参数(Ⅱ类场地)
Table 1.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of the surveyed area (Type Ⅱ site)
行政区划名称(县) 行政区划名称(镇) 峰值加速度/g 反应谱特征周期/s 地震烈度 略阳县 郭镇 0.20 0.4 Ⅷ度 两河口镇 0.15 0.4 Ⅶ度 观音寺 0.10 0.4 Ⅶ度 宁强县 青木川镇 0.15 0.4 Ⅶ度 高寨子镇 0.10 0.4 Ⅶ度 神家崖岩 0.05 0.4 Ⅵ度 镇巴县 杨家河镇 0.05 0.35 Ⅵ度 长岭镇 0.05 0.35 Ⅵ度 平安镇 0.05 0.4 Ⅵ度 镇坪县 子午镇 0.05 0.45 Ⅵ度 两河口镇 0.05 0.4 Ⅵ度 峡口镇 0.05 0.35 Ⅵ度 商南县 青山镇 0.10 0.35 Ⅶ度 白浪镇 0.05 0.35 Ⅵ度 十里坪 0.05 0.4 Ⅵ度 旬阳县 双河镇 0.05 0.4 Ⅵ度 金寨镇 0.10 0.4 Ⅶ度 石门镇 0.10 0.35 Ⅶ度 表 2 房屋结构类型统计表
Table 2. Statistics of structure type of the buildings
行政县名称 房屋结构类型数量(比例) 样本总数 生土结构 木结构 砖木结构 砖混结构 框架结构 合计 略阳 42(16.1%) 3(1.1%) 56(21%) 156(60%) 4(1.5%) 261 宁强 30(11.2%) 4(1.5%) 89(33%) 121(45%) 24(9.0%) 268 镇巴 72(22.2%) 4(1.2%) 30(9%) 218(67%) 0 324 镇坪 21(6.5%) 8(2.5%) 112(35%) 172(53%) 11(3.4%) 324 商南 10(4.9%) 10(4.9%) 14(7%) 165(81%) 4(1.97%) 203 旬阳 12(5.2%) 3(1.3%) 45(19%) 171(74%) 0(0) 231 合计 187(11.6%) 32(1.9%) 378(23.5%) 971(60.3%) 43(2.7%) 1611 表 3 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的破坏比(%)
Table 3. The damage ratio of brick-wood structure, brick-concrete structure and frame structure (%)
地震烈度 结构类型 震害等级 毁坏 严重破坏 中等破坏 轻微破坏 基本完好 Ⅵ 砖混结构 0 0 6 14 80 框架结构 0 0 11 55 34 Ⅶ 砖混结构 0 9 29 39 23 框架结构 0 7 42 49 2 Ⅷ 砖混结构 5 20 30 35 10 框架结构 5 37 50 9 0 Ⅸ 砖混结构 20 40 25 10 5 框架结构 58 39 3 0 0 地震烈度 结构类型 毁坏 破坏 基本完好 Ⅵ 砖木结构 2 22 76 Ⅶ 27 56 17 Ⅷ 51 49 0 Ⅸ 90 10 0 表 4 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破坏损失比(%)
Table 4. Loss ratio of brick-wood structure, brick-concrete structure and frame structure (%)
结构类型 震害等级 毁坏 严重破坏 中等破坏 轻微破坏 基本完好 框架结构 81—100 46—80 16—45 6—15 0—5 砖混结构 81—100 46—80 16—45 6—15 0—5 砖木结构 毁坏 破坏 基本完好 80—100 30—50 0—5 表 5 村民抗震知识情况统计表(%)
Table 5. Statistics of anti-seismic knowledge of villagers (%)
问题 是(有) 否(无) 问题 选项 否(无) 知道或了解地震吗? 89 11 通过何种途径了解抗震知识 电视 65 是否意识抗震的必要性 15 85 手机 13 是否了解房屋抗震知识 21 79 村镇讲座 5 对房屋抗震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14 86 其它途径 17 表 6 村民抗震意识情况统计表(%)
Table 6. Statistics of anti-seismic awareness of villagers (%)
问题 观点选项 比例 为保证房屋质量安全,对国家抗震规范规定的一些基本的强制性标准和要求,以保证房屋的质量安全,你的观点 国家应该规定,可以接受 64 国家可以规定,但限于经济水平,可能无法接受 28 规定与否无关紧要 8 表 7 村镇房屋建筑场地划分情况统计
Table 7. Statistics of construction sites of buildings in rural area
样本县(样本数) 样本镇 有利地段比例 不利地段比例 危险地段比例 略阳县(261) 郭镇 21.00% 42.10% 36.90% 两河口镇 25.10% 40.40% 34.50% 观音寺 27.20% 42.20% 30.60% 合计 30.00% 50.00% 20.00% 宁强县(268) 青木川镇 27.90% 50.20% 21.90% 高寨子镇 28.50% 49.50% 22.00% 神家崖岩 33.60% 48.20% 18.20% 合计 29.00% 37.00% 34.00% 镇巴县(324) 杨家河镇 25.50% 47.80% 26.70% 长岭镇 29.40% 33.00% 37.60% 平安镇 28.70% 43.10% 28.20% 合计 28.00% 42.50% 29.50% 镇坪县(324) 子午镇 24.10% 54.80% 21.10% 两河口镇 21.30% 60.40% 18.30% 峡口镇 18.90% 54.60% 26.50% 合计 21.50% 58.00% 20.50% 商南县(203) 青山镇 29.70% 47.20% 23.10% 白浪镇 30.30% 49.00% 20.70% 十里坪 32.40% 41.90% 25.70% 合计 30.40% 45.20% 24.40% 旬阳县(231) 双河镇 36.30% 48.40% 15.30% 金寨镇 40.80% 36.40% 22.80% 石门镇 33.90% 45.90% 20.20% 合计 36.00% 45.00% 19.00% 表 8 砌体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统计表
Table 8. Statistics of anti-earthquake measures for masonry structures
名称 圈梁、构造柱 设置齐全数量(比例) 设置部分数量(比例) 没有设置数量(比例) 略阳 67(31.5%) 53(25%) 92(43.5%) 宁强 55(26%) 67(32%) 88(42%) 镇巴 32(13%) 154(62%) 62(25%) 镇坪 (107)37.5% 91(32%) 87(30.5%) 商南 25(13.8%) 125(69.5%) 30(16.7%) 旬阳 60(28%) 108(50%) 30(22%) 合计 345(26%) 598(44%) 407(30%) 表 9 楼(屋)盖的类型统计
Table 9. Statistics of building roof types
名称 楼盖 屋盖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预制圆孔板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有檩木屋盖间板瓦结构 数量 712 169 1013 370 比例 80.8% 19.2% 72.8% 27.2% -
陈婧怡, 2013. 砖混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之三—外加圈梁和构造柱结构. 北京: 北方工业大学. 高晓路, 季珏, 金凤君等, 2012.中国农村房屋震灾脆弱性评估及其成因分析.地理学报, 7(2):211-220. doi: 10.11821/xb201202007 刘毅, 吴绍洪, 徐中春等, 2011.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分级方法论探研—以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为例.地理研究, 30(2):195-208. http://geoscien.neigae.ac.cn/CN/abstract/abstract9682.shtml 欧盛, 2011. 砖砌体房屋震害预测方法研究. 北京: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潘长明, 2012. 西北农村地区房屋调查分析与危险性鉴定方法研究.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王瑛, 史培军, 王静爱, 2005.中国农村地震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自然灾害学报, 14(1):82-89. http://www.doc88.com/p-8148025918020.html 杨钦杰, 刘华贵, 高鹏飞等, 2016.广西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研究.震灾防御技术, 11(1):100-110. doi: 10.11899/zzfy20160111 尹之潜, 李树桢, 赵直等, 1991.地震灾害预测与地震灾害等级.中国地震, 7(1):9-19. https://www.wenkuxiazai.com/doc/22c5881ace2f0066f433228c.html 尹之潜, 1995.城市地震灾害预测的基本内容和减灾决策过程.自然灾害学报, 4(1):17-25. http://www.sciencemeta.com/index.php/ZRZHXB/article/view/5178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2. GB/T 18208. 4-2011地震现场工作第4部分: 灾害直接损失评估.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5. 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2008. SG618-1~4农村民宅抗震构造详图(2008年合订本).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6.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2016年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周全光, 卢永坤, 非明伦等, 2010.地震灾害损失初步评估方法研究.地震研究, 33(2):208-215. http://www.cqvip.com/QK/92537X/201002/34201796.html 朱雁茹, 谢杰, 钟宪明等, 2016.既有村镇房屋现状调查及抗震对策研究展望.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38(2):150-15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ckz201602022 期刊类型引用(2)
1. 张正帅,周晨,郑建常,刘承雨. 长岛震群震源谱参数反演和震源参数特征. 地震. 2022(01): 85-98 . 百度学术
2. 李霞,陈时军,张正帅,戴宗辉,李小晗,卢仲斌. 山东庙岛群岛地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反演与2017年震群的发震构造分析. 地震地质. 2020(05): 1188-120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