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673-5722
  • CN 11-5429/P

倾斜摄影技术在云南鲁甸地震现场的应用研究

帅向华 刘钦 甄盟 冯蔚 杨海芳

徐东卓, 李胜虎, 周海涛, 王阅兵, 王世进. 川滇地块南部主要断裂现今形变特征及危险性分析[J]. 震灾防御技术, 2017, 12(3): 539-546. doi: 10.11899/zzfy20170310
引用本文: 帅向华, 刘钦, 甄盟, 冯蔚, 杨海芳. 倾斜摄影技术在云南鲁甸地震现场的应用研究[J]. 震灾防御技术, 2018, 13(1): 158-167. doi: 10.11899/zzfy20180114
Xu Dongzhuo, Li Shenghu, Zhou Haitao, Wang Yuebing, Wang Shijin.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Deformation and Earthquake Risk of the Main Faults in the South of Sichuan-Yunnan Block[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7, 12(3): 539-546. doi: 10.11899/zzfy20170310
Citation: Shuai Xianghua, Liu Qin, Zhen Meng, Feng Wei, Yang Haifang. Application of the UVA Oblique Photograghy Technique in the Field of Ludian Earthquake, Yunnan[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8, 13(1): 158-167. doi: 10.11899/zzfy20180114

倾斜摄影技术在云南鲁甸地震现场的应用研究

doi: 10.11899/zzfy20180114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6YFC080310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帅向华, 女, 生于1973年。硕士, 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震害预测、地震灾害应急、GIS应用和遥感应用研究。E-mail:shuaixhua@sina.com

Application of the UVA Oblique Photograghy Technique in the Field of Ludian Earthquake, Yunnan

  •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利用六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系统和动力三角翼倾斜摄影系统在云南鲁甸地震现场开展倾斜摄影数据采集、三维建模的相关工作,利用建立的三维模型,分别对灾区房屋震害、滑坡、滚石、堰塞湖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相关研究表明:倾斜摄影技术可以表现地震灾害场景和具体灾害特征,对遥感在地震灾情精细化分析及了解灾区建筑物的布局、破坏程度和恢复重建建筑现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该项工作是地震领域初次利用倾斜摄影技术开展的相关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倾斜摄影新技术在地震灾害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 跨断层形变监测是一种观测物理意义明确、测量精度高、便于组织实施以及数据产品稳定可靠的地震前兆监测方法之一(薄万举等, 1994, 1998李杰等,2010张晶等,2011张希等,2014马伶俐等,2015李腊月等,2016孙启凯等,2017)。通过多期次、短距离的跨断层水准和基线测量,能够准确记录断层活动的位移量,监测活动断裂的运动特征,更好地反映断裂带及其所处区域的形变和运移特征(牛安福等,2013)。针对川滇地块的地壳形变、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开展的研究工作产出了大量成果,但是,目前关于这些问题也存在不同认识(乔学军等,2004武艳强等,2011洪敏等,2014吴中海等,2015白玉柱等,2016)。本文利用川滇地块南部附近的跨断层观测资料,对区域断裂带的现今形变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川滇地块南部的整体运动学特征,综合提取断层活动的异常信息,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川滇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南北地震带的南段,大地构造上处于扬子板块、松潘-甘孜地块、兰坪-思茅地块以及冈底斯-腾冲地块等构造单元的拼合汇聚地带,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构造运动与岩浆活动,构造属性复杂。该区域地震活动强烈而频繁,地震与构造运动之间存在复杂的因果关系,是研究地震活动与断层运动关系的热点地区(图 1)。

    图 1  研究区主要断裂带及跨断层监测场地分布图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faults and the location of cross-fault monitoring sites

    自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相互碰撞拼贴,造成地壳强烈缩短增厚,青藏高原得以快速隆升(Tapponnier等,2001许志琴等,2011)。伴随着两大板块的俯冲拼合,高原也发生着同构造挤压伸展,物质和能量向北西、北东、东、南东等多个方向转移释放。这种持续的俯冲碰撞使得两大板块拼合区域的喜马拉雅造山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及高原内部地块与周缘区域构造活动强烈,并形成一系列大断裂带,如北西走向的鲜水河断裂、红河断裂及近南北走向的小江断裂、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等。很多学者对此区域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Wang等,1998Burchfiel等,2003陈长云等,2016)。其中,处于川滇地块南部的活动断裂,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川滇地块南部断裂所在的云南地区的跨断层监测场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观测,至今30余年,主要为流动观测场地,共有11处,分别是楚雄、峨山、建水、剑川、丽江、石屏、通海、下关、永胜、宜良和羊街,主要分布于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剑川断裂、洱海断裂、通海-峨山断裂、建水-石屏断裂、丽江断裂)上(表 1),多为综合观测场地。每个场地包括2条短水准和2条短基线测线,分别各有1条直交和斜交测线,通过这种组合方式来共同监测场地所跨断层的三维运动变化。从场地观测历史来看,该区域的跨断层观测基本是每月1期,个别年份每2个月观测1期,数据连续且完整。

    表 1  研究区跨断层监测场地概况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cross-fault monitoring sites in the area
    场地 经度/°E 纬度/°N 所跨断层 断层产状 断层性质
    楚雄 101.52 25.03 楚雄断裂 NE∠58° 右旋挤压
    峨山 102.50 24.12 通海-峨山断裂 S∠60° 右旋挤压
    建水 102.81 23.63 石屏-建水断裂 S∠70° 左旋挤压
    剑川 99.93 26.63 剑川断裂 W∠75° 左旋拉张
    丽江 100.25 26.88 丽江断裂 SW∠70° 左旋挤压
    石屏 102.45 23.77 石屏-建水断裂 NE∠70° 右旋拉张
    通海 102.72 24.00 通海-峨山断裂 NE∠68° 右旋挤压
    下关 100.30 25.62 红河断裂 NE∠60° 右旋拉张
    永胜 100.72 26.70 程海断裂 W∠35° 左旋挤压
    宜良 103.03 25.02 马街-南羊街断裂 SE∠68° 左旋挤压
    羊街 103.10 25.55 小江断裂西支 SE∠73° 左旋挤压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将收集到的研究区30余年的跨断层观测数据进行预整理,对数据格式做统一标准化处理。首先,消除跨断层观测资料中明确因干扰引起的突跳变化,对观测资料进行连续性检验,剔除重复的数据。然后,对于日常观测中因各种原因造成缺测的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修补,得到周期统一的、可靠的形变数据。对数据的处理分析采用以下方法:

    云南区域内的跨断层场地同时布设有两条同桩的基线和水准测线,可采用下面3个公式来计算断层活动的三维分量:

    $$\Delta S=\frac{\Delta {{L}_{1}}\text{sin}{{\alpha }_{2}}-\Delta {{L}_{2}}\sin {{\alpha }_{1}}}{\sin ({{\alpha }_{2}}-{{\alpha }_{1}})}$$ (1)
    $$\Delta R=\frac{\Delta {{L}_{1}}-\Delta S\cos {{\alpha }_{1}}}{\text{sin}{{\alpha }_{1}}}$$ (2)
    $$\Delta H=\frac{1}{2}(\Delta {{H}_{1}}+\Delta {{H}_{2}})$$ (3)

    其中,$\Delta H$为水准垂直变化量(以上盘相对于下盘的下降为正),$\Delta L$为基线伸缩量(以伸长为正),$\Delta S$为断层活动水平走滑量(两盘做顺扭运动为正),$\Delta R$为断层活动水平张压量,${{\alpha }_{1}}$和${{\alpha }_{2}}$分别代表由断层线方向逆时针转动至与两条测线方向重合或者平行时的角度。当$\Delta S$为正值时,表示右旋活动,$\Delta R$为正值时,表示张性活动,若均为负值则表示断层活动性质相反(薄万举等,1998)。

    利用MATLAB对计算得出的数据绘制曲线图,单幅曲线图上方均标注有其代表的场地名及运动方式(图 2)。通过曲线图可以发现跨断层场地所观测的不同断裂表现出了跟地质背景相同或者不同的运动学特征,其中丽江、石屏和下关场地所跨断层的现今活动特征跟地质背景一致;楚雄、剑川和永胜场地所跨断层在走滑和拉张特征上都表现出跟背景特征不一致的现象;峨山、建水和通海场地所观测的断层在走滑性质上和地质背景相符,而在张压性质上相反。根据现今运动特征,可将场地分为3种类型:

    图 2  跨断层监测场地三维活动量曲线图
    Figure 2.  Three dimensional activity curves from cross-fault monitoring sites

    (1)运动特征与地质背景一致。丽江场地所跨的丽江次级断裂,在地质背景上是一处表现为左旋走滑特征的活动断裂,兼具挤压特点,现今计算的三维活动量,依然表现出相同特征,其中断层的水平张压量在2012年后出现大幅异常变化。石屏场地所跨的石屏-建水断裂,在地质背景上是一处右旋拉张特征的活动断裂,现今右旋运动速率在2013年后虽然有所放缓,但是仍然与地质背景一致。下关场地所处的是一条表现为右旋走滑兼有拉张特征的深断裂,2003年水平走滑量曾出现右旋剪切转折,现今曲线重回向上趋势,继续保持右旋走滑特征。羊街和宜良场地所处的小江断裂带西支断裂,现今数据仍显示出以继承性的左旋走滑兼具挤压特征为主。

    (2)运动特征与地质背景不一致。楚雄场地所跨断层为具有右旋挤压背景特征的楚雄断裂,在2008年后现今运动特征以强烈左旋拉张为主,但自2014年左旋和拉张的运动速率都出现大幅放缓的异常现象。剑川场地所处断裂为红河断裂带北段的剑川断裂,是一处左旋走滑兼具拉张特征的活动断裂,现今三维运动特征表现为右旋走滑兼具挤压特征,其中的垂直位移量自2015年至今出现了大幅抬升的异常变化;水平走滑量自2011年后也出现大幅抬升,右旋运动加速。永胜场地所监测的断裂是具有左旋挤压特征的程海深断裂,从计算所得的三维活动量曲线可以看出,该断裂现在运动学特征为右旋拉张,其垂直位移量曲线从2014年开始大幅异常抬升,水平走滑量自1994年开始稳步抬升。

    (3)与地质背景相比,走滑特征一致,张压特征相反。峨山场地和通海场地共同监测曲江断裂的不同部位,该断裂在地质背景上具有右旋挤压特征,两者现今走滑特征与背景一致,但是张压量曲线表现出相反的拉张运动的异常特点。其中,峨山场地走滑分量在1998年后大幅抬升,之后趋于稳定的右旋运动状态;通海场地的垂直位移量在1992年后出现转折,断层表现为张性活动,走滑分量在2003年大幅下降,断层剪切活动速率减小,之后趋于稳定,依然显示右旋运动。建水场地所跨的石屏-建水断裂的建水段,断层性质为左旋挤压,从计算得出的水平走滑量参数来看,现今的走滑运动特征与地质背景一致,垂直位移量在1999年后发生趋势改变,断层活动由压性转变为相反的拉张特征。

    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互相作用下,巨大的青藏高原造就了地球的“第三极”,这种作用力至今仍在持续。板块的碰撞拼合产生了强烈的构造活动,许多大规模断裂带应运而生(Xu等,2016),同时,也孕育了一系列强震。对此一些学者做过许多研究,并取得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Tapponnier等,2001许志琴等,2011陈长云等,2016)。尽管目前对青藏高原的陆内侧向运动形式、时间和逃逸量存在着争议,但是对位于其东缘的川滇地块发生的晚新生代南东向的逃逸和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顺时针的旋转有着一致的认识(乔学军等,2004武艳强等,2011洪敏等,2014吴中海等,2015)。

    通过对位于川滇地块南部主要断裂上的跨断层场地三维形变量的分析,可以看出部分断裂表现出继承性特征,如现今下关和石屏场地的三维活动量表现出跟以往相同的持续平稳的活动速率。而另一部分断裂表现出了异常于背景活动特征的现象,如楚雄、永胜和剑川场地在走滑分量上都表现出了反向活动特点。研究区具有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的背景特征,现今看来,依然如此。通过计算分析得到的宜良、羊街、楚雄以及丽江场地的形变结果来看,羊街、宜良场地所控制的小江断裂带分支为川滇地块东部边界断裂,现呈现左旋走滑兼具压性的特征;楚雄场地监控的楚雄-南华断裂位于川滇地块的南边部,表现出左旋拉张的运动特征;丽江场地所处的丽江-小金河断裂作为川滇地块南北部的分界断裂,现今以左旋挤压运动为主。可以看出,川滇地块南部区域整体上表现出以水平顺时针旋转为主的运动方式。根据GPS观测资料得到的该区域现今水平运动速度场也显示了相同的运动特点(乔学军等,2004武艳强等,2011洪敏等,2014王伶俐等,2015)。造成这种运动方式的深层次动力学机制,应该源于印度洋板块俯冲至亚欧板块下,碰撞拼合后巨大高耸的青藏高原崛起,在超级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向周缘,尤其是向东缘流动,在遇到横亘的北东向龙门山造山带时受阻,流动速率下降,被消化、吸收,再次转移(张家声等,2003崔效锋等,2006)。其中,相当一部分能量和物质向南东运移,规模相对较小的川滇活动地块随之发生南东向旋转,同时起着调节周围各大板块和地块之间运动平衡的“交通环岛”的作用。另外,印度洋板块至今持续强烈地北向运动,跟扬子板块形成了大尺度上的右旋运动,也推动着川滇地块南东向旋转运移。

    根据观测场地所跨断层的三维运动特征及计算所得曲线可以看出,在左旋的小江断裂带、右旋的红河断裂带和右旋的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带共同汇聚的峨山、通海和建水场地区域,原先的地壳形变表现出压性特征,现今由于断裂性质的异常变化,该区域场地集体表现出拉张的运动特点。滇西北区域的永胜、丽江和剑川场地所跨断层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异常运动特征,剑川断裂和程海断裂呈水平反向运动,除此之外,包括丽江场地所跨的丽江断裂在内,3条断裂的垂向运动特征也存在大幅异常变化。云南地区中强震发生前的一定时段或震时,区域内跨断层场地观测到的水准和基线数据多数会出现较明显的变化,且部分场地形变量会发生速率的急变或转折,如文山5.3级、孟连西7.3级、姚安6.5级、丽江7.0级地震震前和震时,部分场地就表现出了加速继承性运动和转折性运动的特征(张兴华等,1996付虹等,1997李忠华等,1998施顺英等,2005李瑞莎等,2009刘强等,2010王永安等,2011)。同时,云南地区2015年至今存在长时间缺少4级以上中强地震的背景,不符合区域以往的地震活动特征,现今应力积累较高。自2016年云龙5.0级地震后至今,区域中强震活动已平静300天左右;滇西北地区自2001年永胜6.0级地震至今,已14.7年未发生6级以上地震;滇中南的石屏、建水等区域从2001年江川5.1级地震起算,5级地震平静期已长达15.5年。基于此,该区域在中短期尺度可能存在一定中强震的危险。

    综上所述,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川滇地块南部跨断层场地的形变特征表现出继承和异常于地质背景特征的现象。① 丽江、石屏、下关、宜良和羊街场地所跨断层的现今活动特征与地质背景一致。丽江断裂和小江断裂表现出持续地左旋挤压运动特征;石屏-建水断裂石屏段表现出右旋拉张特征;红河断裂表现出跟地质背景相同的右旋拉张特征。② 楚雄、剑川和永胜场地所跨断层在走滑和张压特征上都出现与背景特征相背的现象。楚雄断裂、剑川断裂和程海断裂均表现出相反的运动特征。③ 峨山、建水和通海场地所监测的断层现今活动状态与地质背景相比,在走滑性质上相符,张压性质上相反。通海-峨山断裂现今运动特征,表现出与地质背景相同的右旋走滑和与地质背景相反的拉张特征。石屏-建水断裂建水段现今依然呈左旋走滑运动,但是张压性质发生反转,表现出张性运动的活动特点。

    (2)川滇地块南部整体上表现出以水平顺时针旋转为主的运动方式。

    (3)根据跨断层观测资料所得出的断层三维运动特征及曲线可知,滇西北及滇中的峨山、通海、石屏和建水等区域地壳形变特征存在异常,应关注该区域中短期尺度内可能存在的中强震危险。

    致谢: 对编辑和审稿老师的辛苦审阅和宝贵建议,表示衷心感谢。
  • 图  1  中心投影与倾斜投影原理对比图

    Figure  1.  Comparison of principles between central projection and oblique projection

    图  2  倾斜摄影建模技术流程

    Figure  2.  Florchart of data processing of oblique photograph

    图  3  龙泉村砖混结构示例

    Figure  3.  The masonry-concrete structure in Longquan village

    图  4  滑坡、滚石(正面)

    Figure  4.  Landslide and rockfall(the front)

    图  5  图 4框体内的局部影像图

    Figure  5.  Close-up view of partial image in Fig. 4

    图  6  从另一角度展示滚石击中房屋,滑坡土方掩埋房屋

    Figure  6.  The building is destroyed by the landslide and rockfall from different view angle

    图  7  滑坡掩埋房屋、滚石击中房屋(放大)

    Figure  7.  The building is destroyed by the landslide and rockfall(enlarged partial detail)

    图  8  位于八宝村南1.2km处滑坡

    Figure  8.  Land slide 1.2km away from the south of Babao village

    图  9  图 8框体内局部影像

    Figure  9.  Close-up view of partial image in Fig. 8

    图  10  图 8滑坡的现场考察照片

    Figure  10.  On-site field of the landslide photo of Fig. 8

    图  11  动力三角翼倾斜摄影的红石岩堰塞湖及其周边影像

    Figure  11.  The oblique photography of Hongshiyan earthquake-induced lake and its surrounding imagery by the power delta wing aircraft

    表  1  无人机基本参数

    Table  1.   The basic parameters of UVA

    飞行器性能 技术参数
    总重量 <8kg(含两块电池)
    飞行升限 1500m
    载重与续航时间 载重2.5kg,续航时间≥30min
    悬停精度 垂直方向±1m,水平方向±2m
    最大倾斜角度 35°
    最大升降速度、平飞速度 最大升降速度6m/s;最大平飞速度10m/s
    巡航速度 ≥6m/s
    平均维修时间 ≤30min
    工作效率 0.5km2/架次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云台和相机基本参数

    Table  2.   The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cloud platform and the camera

    云台性能 技术参数
    尺寸 210mm×265mm
    重量 2.1kg
    CCD数量 5个
    CCD尺寸 13.2mm×8.8mm
    最小曝光间隔 2s
    总像素 大于1亿
    防水等级 IP67
    曝光方式 定点曝光
    POS 记录定点曝光POS信息
    影像分辨率 2—10cm
    定位精度 1m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动力三角翼基本参数

    Table  3.   The basic parameters of Delta-wing airplane

    性能 指标
    基本参数 巡航速度120km/h,最大速度150km/h
    耗油12L/h,油箱容量50L
    巡航航程702km
    最大空机重量260kg,最大起飞重量450kg
    翼展9.97m
    起飞距离:小于60—100m
    适用环境 抗风性能:4级
    保护装置 具有安全弹射伞防护功能
    作业参数 作业高度:200—1500m
    作业效率:4—6km2/h
    成果精度:3—14cm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动力三角翼搭载云台和相机参数

    Table  4.   The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cloud platform and the camera on Delta-wing airplane

    基本参数 总重≤25kg
    平台尺寸:85mm×50mm×25mm
    独立供电
    统一的数据存储和传输接口
    曝光方式 相机定时曝光
    摄影精度 0.03-0.20m
    适用环境温度 -10℃—50℃
    CCD大小 24mm×35mm
    像素大小 4000万
    下载: 导出CSV
  • 程俊, 2017.基于直升机平台的大连市城区倾斜摄影.地理空间信息, 15(3):23-2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dxkj201703008&dbname=CJFD&dbcode=CJFQ
    丁军, 王丹, 1996.遥感图像上城市震害信息的获取及其应用.灾害学, (1):82-8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hxu601.017&dbname=CJFD&dbcode=CJFQ
    窦爱霞, 王晓青, 丁香等, 2012.遥感震害快速定量评估方法及其在玉树地震中的应用.灾害学, 27(3):75-8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hxu201203017&dbname=CJFD&dbcode=CJFQ
    江明明, 2017.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三维数字城市建模.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40(3):189-19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sch201401006&dbname=CJFD&dbcode=CJFQ
    李安福, 曾政祥, 吴晓明, 2014.浅析国内倾斜摄影技术的发展.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37(9):57-5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dbch201409018&dbname=CJFD&dbcode=CJFQ
    李玮玮, 2016.基于倾斜摄影三维影像的建筑物震害提取研究.北京: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李玮玮, 帅向华, 刘钦, 2016.基于倾斜摄影三维影像的建筑物震害特征分析.自然灾害学报, 25(2):152-158.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rzh201602018&dbname=CJFD&dbcode=CJFQ
    牛鹏涛, 2014.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城市三维建模方法研究.价值工程, (26):224-22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zgc201426121&dbname=CJFD&dbcode=CJFQ
    孙宏伟, 2014.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三维数字城市建模.现代测绘, 37(1):18-2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sch201401006&dbname=CJFD&dbcode=CJFQ
    帅向华, 姜立新, 侯建盛等, 2014.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害特点浅析.震灾防御技术, 9(3):340-358. http://zzfy.eq-j.cn/zzfyj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140302&journal_id=zzfyjs
    帅向华, 刘钦, 冯蔚等, 2017.云南鲁甸6.5级地震倾斜摄影震害图集.北京:地震出版社.
    王东甫, 刘正坤, 2016.倾斜摄影测量在山洪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南方能源建设, 3(S1):154-15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nynf2016s1035&dbname=CJFD&dbcode=CJFQ
    王琳, 吴正鹏, 姜兴钰等, 2015.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三维城市建模中的应用.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38(12):30-3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dbch201512009&dbname=CJFD&dbcode=CJFQ
    杨国东, 王民水, 2016.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应用及展望.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39(1):13-15, 18.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dbch201601004&dbname=CJFD&dbcode=CJFQ
    张雪华, 2017.基于无人机影像的面向对象建筑物震害提取研究.北京: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加载中
图(11)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7
  • HTML全文浏览量:  45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9-04
  • 刊出日期:  2018-03-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