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673-5722
  • CN 11-5429/P

垂直形变趋势累计率在川滇地区的应用

张超 王世进 王宁 王生文 徐佳垚

张超, 王世进, 王宁, 王生文, 徐佳垚. 垂直形变趋势累计率在川滇地区的应用[J]. 震灾防御技术, 2017, 12(2): 329-337. doi: 10.11899/zzfy20170209
引用本文: 张超, 王世进, 王宁, 王生文, 徐佳垚. 垂直形变趋势累计率在川滇地区的应用[J]. 震灾防御技术, 2017, 12(2): 329-337. doi: 10.11899/zzfy20170209
Zhang Chao, Wang Shijin, Wang Ning, Wang Shengwen, Xu Jiaya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ccumulation Rate of Vertical Deformation Trend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7, 12(2): 329-337. doi: 10.11899/zzfy20170209
Citation: Zhang Chao, Wang Shijin, Wang Ning, Wang Shengwen, Xu Jiaya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ccumulation Rate of Vertical Deformation Trend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7, 12(2): 329-337. doi: 10.11899/zzfy20170209

垂直形变趋势累计率在川滇地区的应用

doi: 10.11899/zzfy20170209
基金项目: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2015FY210400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主任基金 FMC2015006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课题 CEA-JC/3JH16370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超, 男, 生于1987年。硕士研究生, 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地壳形变数据处理与方法等研究。E-mail:875011229@qq.c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ccumulation Rate of Vertical Deformation Trend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 摘要: 本文在研究形变趋势累计率的基础之上,对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局部改进,将跨断层场地布设较多的川滇地区作为实验区,利用精密水准测量分析该地区的垂直形变异常强度,并结合川滇地区震例开展研究。分析发现强震发生前后一段时期,震中附近形变异常强度几乎保持一致,但在震前(1、2个月左右)会发生较大改变,震后逐步恢复到与震前相同的情况;强震主要发生在形变异常强度值变化较大区域附近。垂直形变趋势累计率在中短期的映震效果较好。
  • 图  1  川滇地区跨断层流动观测场地及断层分布图

    Figure  1.  The distribution of faults and across fault monitoring sites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图  2  汶川地震(2008.5.20)前后垂直形变速率趋势变化

    Figure  2.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trend vari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图  3  芦山地震(2013.4.20)前后垂直形变速率趋势变化

    Figure  3.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trend vari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Lushan earthquake

    表  1  川滇地区在测流动跨断层场地情况表

    Table  1.   List of the across fault monitoring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场地名称 测段 所跨断层 开始观测时间 复测周期
    侏倭 AB、AC 鲜水河断裂 1980.4 6期/年
    格篓坝子 AB、AC 鲜水河断裂 1974.8 6期/年
    虚墟 BA、CA 鲜水河断裂 1973.2 6期/年
    沟普 BA、CA 鲜水河断裂 1983.5 6期/年
    龙灯坝 BA、CA、DA 鲜水河断裂 1985.5 6期/年
    老乾宁 13、53、54 鲜水河断裂 1979.9 6期/年
    折多塘 BE 鲜水河断裂 2013.11 6期/年
    团结 12、13、43 鲜水河断裂 1986.5 6期/年
    棉蟹支线 13、23、57(停)、78(停)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1990.3 6期/年
    安顺场 BA、CA 鲜水河断裂 1977.8 6期/年
    冕宁支线 13、23、54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1981.9 6期/年
    宁南支线 54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1972.6 6期/年
    汤家坪 AB、AC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1981.9 6期/年
    汤家坪新 BC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2012.9 6期/年
    尔乌 31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1981.9 6期/年
    蒲江 BC 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 1977.7 6期/年
    双河 12 龙门山断裂 1977.7 6期/年
    灌县 34 龙门山断裂-灌县断裂 1978.2 6期/年
    七盘沟 CA 龙门山断裂 1986.5 6期/年
    荞窝 BC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2010 6期/年
    西昌 BA、BC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1974.6 6期/年
    宝兴 BX 盐井-五龙断裂 2008.8 6期/年
    映秀 BC 龙门山断裂-映秀断裂 1985.5 6期/年
    剑川 21、31 剑川断裂 1982.2 12期/年
    丽江 1x-2x、43 丽江断裂 1982.2 12期/年
    永胜 14、1-2x、3-2x 程海断裂 1982.2 12期/年
    楚雄 1x-2、32、35 楚雄断裂 1982.2 12期/年
    羊街 1x-x5 小江断裂-西支断裂 1982.2 12期/年
    宜良 2x-1x、2x-3x、4-3x 小江断裂东支断裂带南羊街断裂 1997.7 12期/年
    峨山 12、34 曲江断裂 1982.3 12期/年
    通海 12、32、34 曲江断裂 1982.3 12期/年
    建水 21、31 越屏-建水断裂 1982.3 12期/年
    石屏 21、31 石屏-建水断裂 1982.3 12期/年
    下关 12、32 洱海断裂 1982.2 12期/年
    ① 说明:例如下关测段12,即表示从上盘控制点1到下盘控制点2;2x-1x表示上盘2号新控制点到下盘新1号控制点,x代表新点。
    下载: 导出CSV
  • 薄万举, 谢觉民, 郭良迁, 1998.八宝山断裂带形变分析与探讨.地震, 18(1):63-6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IZN199801009.htm
    陈兵, 江在森, 胡斌, 2000.断层形变趋势变化研究——垂直形变趋势累积率Dc值.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1(1):50-5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GJ200001008.htm
    焦青, 周俊萍, 1998.跨断层垂直位移速率的动态演化特征与强震的关系.地震, 18(3):265-27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IZN199803007.htm
    刘辛中, 刘志广, 朱爽等, 2015.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断层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震灾防御技术, 10(2):253-261. doi: 10.11899/zzfy20150205
    温瑞智, 周正华, 李小军等, 2009.汶川MS 8.0地震的强余震流动观测.地震学报, 31(2):219-22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XB200902012.htm
    许昭永, 文丽敏, 石宝文等, 2015.川滇菱形地块的应变能积累释放周期和强震预测.地震学报, 37(5):774-786. doi: 10.11939/jass.2015.05.006
    张超, 1981.跨断层位移测量与局部断层活动.地震, 1(5):24-2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IZN198105009.htm
    张晶, 黎凯武, 武艳强等, 2011.断层活动协调比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地震, 31(3):19-2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IZN201103003.htm
    张希, 唐红涛, 贾鹏等, 2013.跨断层形变的慢时变结构分析与异常识别初探.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38(6):710-71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HCH201306018.htm
    张兴飞, 1992.跨断层形变测量动态数据模型的研究.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7(2):79-8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HCH199202008.htm
    赵静, 江在森, 武艳强等, 2012.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研究.地球物理学报, 55(9):2963-2972. doi: 10.6038/j.issn.0001-5733.2012.09.015
    郑勇, 马宏生, 吕坚等, 2009.汶川地震强余震(MS ≥ 5.6) 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9(4):413-42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DXK200904004.htm
  • 加载中
图(3)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5
  • HTML全文浏览量:  7
  • PDF下载量:  1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07-11
  • 刊出日期:  2017-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