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fication of Typical Building Collapse and Analysis of Rescue Characteristics after the Earthquake
-
摘要: 震后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埋压,快速的搜索与营救是有效减少伤亡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研究震后典型建筑物倒塌类型,从建筑物垂直和水平破坏角度出发,提出一套三级分类体系,并对每类倒塌建筑物的受力及生存空间进行讨论。同时结合大量文献及汶川地震救援案例资料,重点分析总结各类建筑物救援时的路线选择、救援通道建立、被困人员施救等技术特点。Abstract: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collapsed buildings have always caused people buried, thus rapid search and rescue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reduce casualties effectivel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ypical building collapse after the earthquak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building destructions, we have put forward a set of three-level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discussed each variety of collapsed building stress and living space.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and rescue case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for all kinds of buildings we focus on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rescue route selection, channel establishment, rescue techniques for personnel trapped.
-
Key words:
- Earthquake Disaster /
- Buildings /
- Collapse Types /
- Rescue
-
表 1 不同建筑物倒塌类型及其生存空间
Table 1. Various types of building collaps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space
建筑物倒塌类型 示例图片 建筑受力及人员生存空间 倾斜型 前后倾斜 纵墙、横墙或支撑柱受力过载失效向前后或左右倾斜,倾斜角度较小,结构相对稳定,主要由于门窗及楼梯间变形导致人员被困,整体生存空间大,人员存活率高。 左右倾斜 塌落型 局部塌落 斜靠 某一支撑墙倒塌或地板连接处在一端断裂的情况,塌落处两端支撑并构成三角地带,形成生存空间,结构不稳定,有一定的人员存活率。 塌落型 局部塌落 V字 建筑物楼板中部不堪重负而断裂、塌落形成,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V字形态,V字内部、塌落底部与两侧墙体夹角处形成生存空间,结构不稳定,有一定的人员存活率。 悬臂 建筑物纵墙墙面塌落掉落,导致地板或天花板的一端被吊于墙的一部分,另一端则自由悬挂 (李亦纲等,2010),结构不稳定,生存空间位于非悬臂处、悬臂上方等,有一定的人员存活率。 夹层 由于建筑物上层支撑墙和柱不够结实,使过多荷载施加在下层构件上,因此上层构件落到了下层 (李亦纲等,2010),出现一个或多个夹层的情况,结构稳定但生存空间小,人员存活率较低。 完全塌落 V字 同局部V字塌落受力情况基本相同,导致建筑物整体塌落成V字结构,形成多个支撑空间即生存空间,结构较不稳定,有一定的人员存活率。 A字 建筑物底层构件支撑失效发生坍塌,上层构件因重力而下落坍塌,整体塌落成A字结构,内部形成多个支撑空间即生存空间,结构不稳定,有一定的人员存活率。 饼型 同局部夹层塌落受力情况基本相同,导致建筑物整体塌落成饼型,各夹层间可能存在支撑物,形成生存空间,结构稳定,但人员存活率较低。 复合型 建筑物受力过载,同时或先后出现倾斜和塌落,倾斜位置存在大量生存空间,塌落部分生存空间参考塌落型。总体结构不稳定,有一定的人员存活率。 表 2 塌落型建筑物的救援路线
Table 2. The rescue route of collapse of buildings
建筑物倒塌类型 救援路线 救援案例 局部塌落 斜靠 采用横向挖掘进入建筑物。 汶川地震汉旺东汽中学,4层楼主楼西侧墙体大部分垮塌,靠近墙体形成5—6m废墟,采取横向挖掘方式救援。 局部塌落 V字 埋压点位于V字内部,采用纵向挖掘进入建筑物。
埋压点位于V字外部,采用横向挖掘进入建筑物。汶川地震东方汽轮机厂叶片分厂办公楼东楼,两侧建筑物掉落大量预制板后形成二次支撑 (曲国胜等,2009),整体呈V字形,采用纵向机械起吊,横向人工挖掘方式救援。 悬臂 埋压点位于非悬臂处,进入方式参考倾斜型。
埋压点位于悬臂上,或靠近外墙,采用横向挖掘进入建筑物。/ 夹层 采用纵向挖掘进入建筑物。
若夹层缝隙较大且规则,被困人员距离较近,采用横向挖掘进入建筑物。汶川地震北川中学5层教学楼,一二层堆叠下沉,人员被困于底层,采用纵向破拆楼板方式救援。
汶川地震都江堰景观路47号楼,6层楼整体向下坍塌,2层挤压成不足40cm的夹层 (冯志泽,2013)。采用夹层支撑及水平破拆掘进方式救援。完全塌落 V字 参考局部坍塌中V字型。 / A字 采用纵向挖掘进入建筑物。
若埋压点距离较近,且侧面空隙较多,结构相对稳定,采用横向挖掘进入建筑物。
埋压深且难定位,采用横孔纵挖进入建筑物。汶川地震北川老城区十字路口某7层楼房,楼梯全部倒塌,形成7m高废墟,被困者位于5m处。采用纵向挖掘方式救援。 饼型 采用纵向挖掘或纵井横挖方式进入建筑物。 汶川地震东方汽轮机电厂5层办公楼呈层叠状坍塌,采用楼顶纵向挖掘方式救援;
汶川地震北川县看守所全部坍塌,屋顶压盖。采用先纵向打孔进入,后横向掘进方式救援。 -
毕兴权, 2008.地震灾害生命救援的对策与行动要求.武警学院学报, 24(12):38-41. doi: 10.3969/j.issn.1008-2077.2008.12.010 陈维锋, 王云基, 顾建华, 彭晋川, 2008.地震灾害搜索救援-理论与方法.地震出版社. 邓民宪, 2008.汶川特大地震北川应急救援典型案例.中国应急管理, (12):48-5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IGU200812015.htm 丁显孔, 2008.地震后建筑倒塌的抢险救援.中国应急救援, (6):7-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JY200806003.htm 董宁, 2016.地震灾害中建筑坍塌人员被困形式及营救方法.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34(4):330-33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WS201604025.htm 范茂魁, 张京, 2009.建筑倒塌被困人员营救核心技术.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8):34-3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HJS200908018.htm 冯志泽, 2013.汶川地震典型救援案例分析.中国应急救援, (5):33-3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JY201305008.htm 顾建华, 2003a. 地震灾害现场生命搜索与救援支持系统研究.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专题研究报告, 专题编号2001BA601B-05-04: 45. 顾建华, 2003b. 地震救助生命搜索与定位技术研究.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专题研究报告, 专题编号2001BA60lB-05-04: 125-126. 郭红梅, 2008. 基于GIS的城市地震现场搜救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研究.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何卫成, 2014.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行动中的关键问题.中国应急救援, (4):22-2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JY201404007.htm 李小军, 于爱勤, 甘朋霞等, 2008.汶川8.0级地震北川县城区灾害调查与分析.震灾防御技术, 3(4):352-362. doi: 10.11899/zzfy20080404 李亦纲, 张媛, 李志伟, 2010.地震现场倒塌建筑物的搜救策略研究.震灾防御技术, 5(4):477-483. doi: 10.11899/zzfy20100410 马占全, 2008.地震灾害救援行动要点探讨.武警学院学报, 24(8):20-2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UJI200808006.htm 蒲茂民, 2008.汶川地震深层埋压空间救人措施初探.中国西部科技, 7(24):14-16. doi: 10.3969/j.issn.1671-6396.2008.24.033 曲国胜, 王晋中, 张辉等, 2009.汶川特大地震专业救援案例.北京:地震出版社. 宋宫儒, 2016.多元化救援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4(5):23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ZH201605003.htm 宋述义, 2015.地震灾害救援中破拆营救方案制定的优先等级.中国应急救援, (3):28-3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JY201503009.htm 王存亮, 2011.对地震救援实用技术的探讨.科技传播, (3):79, 7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CB201103079.htm 翁旭然, 2015. 建筑结构地震倒塌及存活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北京: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吴铁生, 2010.5·12汶川大地震几个典型救援方案.中国应急救援, (4):40-4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JY201004012.htm 吴新燕, 吴昊昱, 顾建华, 2014.1999年以来地震生命损失评估研究新进展.震灾防御技术, 9(1):90-102. doi: 10.11899/zzfy20140109 杨建民, 李春孝, 张玉升, 2004.浅谈大型建 (构) 筑物倒塌事故的救援程序、措施与组织指挥.消防科学与技术, 23(5):485-48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FKJ200405026.htm 张光俊, 2009.地震灾害建筑坍塌事故处置与救人方案的研究.中国应急救援, (6):14-1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JY200906008.htm 赵国存, 闻明, 张国宏等, 2010.地震废墟现场的搜索与营救技术探讨.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2):34-4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EIS201000006.htm 郑春生, 2010.地震救援行动中实用技术的应用探讨.消防科学与技术, 29(1):823-826, 4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FKJ201009029.htm 周雪昂, 杨健宇, 康青春, 2009.地震埋压现场人员的搜索和救援.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4):63-6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HJS200904031.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012. 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 调查规范 (GB/T 18208. 3-2011).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OCIPEP (Office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and Emergency PreParedness), 2002. Basic Rescue Skills. Public Works and Government Services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