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fication of Typical Building Collapse and Analysis of Rescue Characteristics after the Earthquake
-
摘要: 震后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埋压,快速的搜索与营救是有效减少伤亡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研究震后典型建筑物倒塌类型,从建筑物垂直和水平破坏角度出发,提出一套三级分类体系,并对每类倒塌建筑物的受力及生存空间进行讨论。同时结合大量文献及汶川地震救援案例资料,重点分析总结各类建筑物救援时的路线选择、救援通道建立、被困人员施救等技术特点。Abstract: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collapsed buildings have always caused people buried, thus rapid search and rescue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reduce casualties effectivel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ypical building collapse after the earthquak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building destructions, we have put forward a set of three-level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discussed each variety of collapsed building stress and living space.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and rescue case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for all kinds of buildings we focus on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rescue route selection, channel establishment, rescue techniques for personnel trapped.
-
Key words:
- Earthquake Disaster /
- Buildings /
- Collapse Types /
- Rescue
-
引言
汤阴地堑西靠太行山隆起,东依内黄隆起,是太行山前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学者研究认为,汤阴地堑南部是断陷型地堑,汤东、汤西断裂是其东西边界断裂;北部是东深西浅的箕型半地堑,具有清晰的上、中、下地壳结构特征(韩慕康等,1980;杨承先,1984)。深地震测深资料表明,汤阴地堑壳幔结构复杂,下地壳存在低速层,莫霍面向上突起,复杂的深部构造环境使得中强地震的发生成为可能(任青芳等,1998)。深地震反射资料揭示了汤阴地堑地壳与莫霍面的构造特征及断裂的深、浅交切关系(刘保金等,2012)。布格重力资料给出了汤东、汤西断裂向下延展情况与空间展布特征,认为汤东、汤西断裂等太行山山前断裂是分割地块、深切下地壳、规模宏大的断裂带(徐志萍等,2015;姜磊等,2018)。煤田、石油资料的研究表明,汤东、汤西断裂处在地震活动期,现今仍在活动,断裂所在区域为地震活动带(于慎谔等,2012)。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汤阴地堑壳幔结构、断裂深部构造特征及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地震反射波法是探测地壳内部结构和构造的有效技术手段,该方法通过采用多次覆盖同相叠加技术,突出有效波、削弱干扰波,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所得到的地震剖面能够直观形象地反映地下结构与构造,该方法已在石油勘探、煤田勘探、壳幔结构探测以及活断层探测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汤阴地堑及其邻区深部构造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地堑地壳浅部结构及断裂浅部构造特征研究较少,特别是汤阴地堑南、北部地壳结构差异性研究缺乏可靠的地震资料。本文通过对安阳市与新乡市活断层探测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重新解译,得到反映汤阴地堑北部与南部地下结构和断裂特征的高分辨率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图像。利用获得的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结合研究区已有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通过中、浅地震反射剖面相结合的方法,对汤阴地堑地壳浅部结构、隐伏断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不仅为汤阴地堑上地壳结构研究、断裂特征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为地堑周边城市建设如何有效避让断裂带提供了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主要断裂概况
汤阴地堑是太行山前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呈北北东走向,南北被新乡-封丘断裂与安阳断裂所围限,东西被汤东、汤西断裂所控制。多期下沉是其新生代的主要构造活动,地堑内覆盖着较厚的新生代沉积层,其东界汤东断裂的活动性要强于西界汤西断裂。(梁生正等,2003;郑建彬,2015)。
汤东断裂是汤阴地堑的主要控制性断裂,影响并控制了汤阴地堑的形成、演化与发展。断裂为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正断层,长约90km。断裂以东为内黄隆起,其基底由太古界与古生界岩层组成,地表覆盖新近纪与第四纪地层;断裂以西为汤阴地堑,其内沉积了较厚的新生代地层(花鑫升等,2018)。
汤西断裂是汤阴地堑的西界断裂,也是太行山与南华北平原的主要分界线,为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正断层,断裂南起新乡市西侧,向北延伸至汤阴宜沟附近。该断裂南段古近纪、新近纪时期有过强烈的构造活动,上升盘一侧的太行山隆起区局部出露太古界、古生界及少量的古近纪与新近纪地层,而下降盘一侧的汤阴地堑则覆盖着厚度千米以上的新生代沉积层。
2. 测线位置和方法
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ML1位于汤阴地堑北部汤阴县附近,探测方向为自东向西,剖面起点位于汤阴县菜园镇小坡村村北(35°57′39.8″N,114°33′47.6″E),终点位于鹤壁市鹤壁集前柳江村东约400m处(35°58′57.9″N,114°13′20.6″E),剖面长约31km(图 1)。采用炸药作为震源激发地震波,药量24kg,井深25—30m,使用固有频率为10Hz的检波器串(12个/道,线性组合)接收地震波,地震仪使用法国Sercel公司生产的408UL数字地震仪。
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ML2位于汤阴地堑南部新乡市附近,探测方向为自西向东,长度约35km(图 1),起点位于新乡市凤泉区陈堡村村北晋新高速附近(35°22′59.8″N,113°51′15.4″E),终点位于新乡市延津县胡庄村村东(35°16′44.9″N,114°13′22.2″E)。采用炸药作为震源激发地震波,药量40kg,井深25—30m,使用固有频率为10Hz的检波器串(12个/道,线性组合)接收地震波,地震仪使用加拿大GEO-X公司生产的ARIES数字地震仪。
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可获得汤阴地堑6—8km以浅的地壳结构及隐伏断裂的位置与性质,但对于隐伏活动断裂的近地表结构还未能准确判断,因此本文采用中深层地震剖面附近的高分辨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
浅层地震反射剖面SL1位于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ML1南约1.5km,剖面长约3.3km。采用美国生产的M612-18型可控震源激发地震波,扫描频率30—200Hz,扫描长度8s。使用固有频率为60Hz的检波器接收地震波,地震仪使用德国SUMMIT数字地震仪。
浅层地震反射剖面SL2位于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ML2北约1km,剖面长约4km。采用美国产M612-18型可控震源激发地震波,扫描频率20—200Hz,扫描长度8s。使用固有频率为60Hz的检波器接收地震波,地震仪使用德国SUMMIT数字地震仪。
不同的探测目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探测方法和观测系统参数(刘保金等,2008)。表 1为本研究地震反射剖面的观测系统参数。
表 1 地震反射剖面观测系统参数表Table 1. Observation system parameters of the seismic reflect profiles剖面名称 道间距/m 炮间距/m 接收道数 覆盖次数 剖面长度/km ML1 30 120 280 35 31 ML2 40 280 800 57 35 SL1 2 10 200 20 3.3 SL2 4 16 160 20 4 3. 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特征
3.1 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ML1
图 2给出的中深层地震反射时间剖面ML1地层界面反射丰富,多组反射波同相轴可以被连续、可靠追踪。从图中可以看出,剖面桩号7km为界东西两侧反射波震相明显不同。7km以东的内黄隆起区可看到3组横向上可连续追踪、纵向上层组关系清晰的界面反射波(TN1、TN、Tg),新近系内部界面反射波TN1基本呈水平展布、局部略有起伏变化,新近系底界面反射波TN向上隆起的特征明显,剖面桩号6km处其埋深最浅,以东则向下倾伏。说明该区域新近纪早期构造活动剧烈,造成地层隆起、褶皱、倾伏,而后构造活动减弱,沉积环境较为稳定,地层基本呈水平展布。新近系之下为反射能量较弱、界面展布特征与新近系底界面类似的结晶基底反射Tg,其下为一系列弱振幅、不连续、短小的反射震相,说明结晶基底之下岩石的波阻抗差异较小,无法形成有效的、能量较强的界面反射。在剖面桩号7km以西汤阴地堑内沉积盆地反射特征明显,多组沉积层强反射不整合的覆盖在自西向东倾伏的结晶基底反射Tg上,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地层倾角增大,显示出明显的多期掀斜运动特征。根据地质资料可知,这套沉积地层反射是来自新生代、中生代和古生代的地层界面反射,且某些地质时期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明显,可能与该区域强烈的构造运动与地层沉降有关。
中深层地震反射时间剖面ML1(图 2)所揭示的断裂特征非常清楚,根据剖面上反射波能量差异、同相轴横向连续性及地层产状不同共分为2条断裂(F1、F2),断裂F1是汤东断裂的主断裂,F2是其分支断裂。主断裂F1为西倾铲型正断层,断裂浅部倾角较陡,而后逐渐变缓,断裂向上错断了新近纪地层TN1,向下错断了所有的沉积层,延伸至结晶基底Tg之下。汤东断裂的分支断裂F2为东倾正断层,与主断裂呈“Y”字型构造特征,断裂F2向上错断了古近纪地层。
3.2 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ML2
图 3给出了中深层地震反射时间剖面ML2。从图中可以看出,TWT1.5s以上的地层界面反射波能量较强、同相轴分段连续性较好,可识别出3组地层界面反射(TQ、TN、Tg)。这些界面反射波在纵向上层组关系清晰,横向上块状结构特征明显。剖面自东向西依次经过内黄隆起、汤阴地堑和太行山隆起。不同的块体剖面所揭示的反射波震相明显不同。剖面桩号25km以东内黄隆起区可识别震相较多,但界面反射波能量相对较弱,横向上地层基本呈水平展布,仅结晶基底Tg局部有起伏变化。剖面桩号6km以西的太行山隆起区仅识别出横向上呈水平展布的新近系底界面反射TN,其反射波能量强,埋深相对较浅,反射波TN以下为一系列短小、不连续、能量相对较弱的反射震相。剖面中段汤阴地堑内地层自西向东倾伏,反射波同相轴局部扭曲、错断明显,新近系底界面反射TN之下为一些横向延续性较短、能量相对较弱反射震相。
根据剖面上反射波同相扭曲、错断及地层产状的不同,共分为3条断裂(F3、F4、F5),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可知F3是汤东断裂,F4是汤中断裂,F5是汤西断裂。从图中可以看出,汤东断裂F3为西倾铲型正断层,断裂向上错断第四系底界面反射TQ,向下错断新近系底界面TN,延伸至结晶基底之下的变质岩系中。汤西断裂F5为东倾正断层,断裂向上错断新近系底界面TN,在汤西断裂附近TWT2s以下,可以看到能量较弱、以较大角度向东倾伏的断面波,说明断裂两侧波阻抗存在差异,地层岩性可能不同,从而在断裂面上形成了弱能量的界面反射波。汤中断裂F4为东倾正断层,断裂向上错断新近系底界面TN。
4. 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特征
4.1 浅层地震反射剖面SL1
从图 4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SL1可以看出,剖面横向上不同地段的反射震相特征明显不同。剖面桩号2500m以东,第四系底界面TQ基本呈水平展布,新近系沉积较薄,新近系底界面TN自东向西倾伏,TN之下为一些横向延续性较短、反射能量较弱的反射震相,根据地质资料推测其可能是来自太古代或元古代变质岩系的反射。剖面桩号1200m以西,第四系底界面TQ自东向西倾伏,新近纪地层呈水平展布,且沉积较厚,新近系之下为连续性较好的古近纪沉积层。剖面中段可以看到界面反射波扭曲、错断非常明显,可知是由于汤东断裂的活动造成附近地层起伏、褶皱,从而使得地层界面反射波出现了扭曲、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汤东断裂的近地表是由2条东倾正断裂与3条西倾正断裂组成。断裂FP2是汤东断裂的主断裂,倾向为西,断裂错断了浅部地层TQ,上断点埋深较浅,向下依次错断了新近系、古近系并延伸至剖面之外。断裂FP2西侧有3条次级正断裂,与主断裂形成“Y”型构造。断裂FP1是汤东断裂的分支断裂,倾角较陡,向上延伸至新近系内部,上覆的第四系底界面反射波连续性较好,并未发现错断。通过跨主断裂FP2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揭示其上埋深为20m,断裂错断了中更新世中晚期地层,因此该区域汤东断裂为中更新世活动断裂(刘保金等,2012)。
图 4 SL1浅层地震反射时间剖面和深度解释剖面(刘保金等,2012)Figure 4. Stacked section and depth profile of the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in SL1(Liu et al., 2012)4.2 浅层地震反射剖面SL2
图 5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SL2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且地层界面反射较为丰富。根据本区域地质及钻孔资料可知,反射波T01为第四系内部的界面反射,TQ为第四系底界面反射。剖面清晰的揭示了汤东断裂浅部特征,在断裂附近可清晰看到同相轴扭曲、错断及断点的绕射波,且断裂两侧反射波组特征与界面起伏形态差异明显。在断裂上盘,地层界面反射非常丰富,第四纪地层基本呈水平展布,新近纪地层反射波能量较强,局部呈凹陷特征,尤其以TWT500ms附近地层界面反射最为明显。在断裂下盘,地层界面反射明显较少,且所有地层在断裂附近均呈向上隆起特征。汤东断裂向上错断浅部地层T01,上断点埋深约40m,根据跨断裂完成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确定该区域汤东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徐增波等,2019)。
图 5 SL2浅层地震反射时间剖面和深度解释剖面(徐增波等,2019)Figure 5. Stacked section and depth profile of the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in SL2(Xu et al., 2019)5. 结论
本文利用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获得汤阴地堑北部与南部的上地壳结构、新生代沉积层分布特征以及断裂特征与性质,同时利用浅层地震反射剖面获得汤东断裂的近地表特征。研究结果为分析汤阴地堑的形成与演化、汤东断裂特征与活动性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已有资料表明,汤阴地堑是夹持在太行山隆起与内黄隆起间的断陷型盆地。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同样揭示了这种盆岭相间的构造格局,测线控制范围内汤阴地堑与其两侧块体的新生代沉积厚度明显不同,汤阴地堑内沉积较厚的新生代地层,而两侧隆起区新生代地层明显较薄,地堑内新生代地层自西向东倾伏且新生代沉积层逐渐变厚,最厚处出现在汤东断裂附近,表明研究区汤东断裂控制并影响汤阴地堑新生代时期的活动与演化。内黄隆起区新生代沉积层较薄,结晶基底Tg埋深较浅,结晶基底之上直接覆盖新近纪沉积层,缺失古生代、中生代地层,说明测线控制范围内黄隆起可能经过了多期隆起抬升,地层受到了分化与剥蚀。太行山隆起区新生代沉积相对最薄,局部太古界变质岩系直接出露。
地堑北部与南部的地壳浅部结构与构造差异明显。地堑北部表现为由汤东断裂控制的箕型半地堑,地堑内多组沉积地层不整合的覆盖在自西向东倾伏的结晶基底Tg上,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地层倾角增大,显示出明显的掀斜运动与多期构造活动特征。汤阴地堑南部表现为由汤东、汤西断裂共同控制的断陷型地堑,地堑内地层界面反射波自西向东倾伏,新近纪地层底界面表现出强反射震相特征。结合已有地质资料,认为汤东断裂是汤阴地堑的主控边界断裂,控制着汤阴地堑演化与新生代地层的沉积,断裂为走向NE,倾向NW的铲型正断层,向上错断了第四纪地层,向下错断所有沉积地层,延伸至结晶基底之下的变质岩系中。汤西断裂为走向NE、倾向SE的正断层,向北延伸至汤阴宜沟附近,北部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上未发现该断裂的存在。
致谢: 本文的写作与资料解释得到了刘保金研究员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非常感谢审稿专家,使得本文更加完善! -
表 1 不同建筑物倒塌类型及其生存空间
Table 1. Various types of building collaps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space
建筑物倒塌类型 示例图片 建筑受力及人员生存空间 倾斜型 前后倾斜 纵墙、横墙或支撑柱受力过载失效向前后或左右倾斜,倾斜角度较小,结构相对稳定,主要由于门窗及楼梯间变形导致人员被困,整体生存空间大,人员存活率高。 左右倾斜 塌落型 局部塌落 斜靠 某一支撑墙倒塌或地板连接处在一端断裂的情况,塌落处两端支撑并构成三角地带,形成生存空间,结构不稳定,有一定的人员存活率。 塌落型 局部塌落 V字 建筑物楼板中部不堪重负而断裂、塌落形成,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V字形态,V字内部、塌落底部与两侧墙体夹角处形成生存空间,结构不稳定,有一定的人员存活率。 悬臂 建筑物纵墙墙面塌落掉落,导致地板或天花板的一端被吊于墙的一部分,另一端则自由悬挂 (李亦纲等,2010),结构不稳定,生存空间位于非悬臂处、悬臂上方等,有一定的人员存活率。 夹层 由于建筑物上层支撑墙和柱不够结实,使过多荷载施加在下层构件上,因此上层构件落到了下层 (李亦纲等,2010),出现一个或多个夹层的情况,结构稳定但生存空间小,人员存活率较低。 完全塌落 V字 同局部V字塌落受力情况基本相同,导致建筑物整体塌落成V字结构,形成多个支撑空间即生存空间,结构较不稳定,有一定的人员存活率。 A字 建筑物底层构件支撑失效发生坍塌,上层构件因重力而下落坍塌,整体塌落成A字结构,内部形成多个支撑空间即生存空间,结构不稳定,有一定的人员存活率。 饼型 同局部夹层塌落受力情况基本相同,导致建筑物整体塌落成饼型,各夹层间可能存在支撑物,形成生存空间,结构稳定,但人员存活率较低。 复合型 建筑物受力过载,同时或先后出现倾斜和塌落,倾斜位置存在大量生存空间,塌落部分生存空间参考塌落型。总体结构不稳定,有一定的人员存活率。 表 2 塌落型建筑物的救援路线
Table 2. The rescue route of collapse of buildings
建筑物倒塌类型 救援路线 救援案例 局部塌落 斜靠 采用横向挖掘进入建筑物。 汶川地震汉旺东汽中学,4层楼主楼西侧墙体大部分垮塌,靠近墙体形成5—6m废墟,采取横向挖掘方式救援。 局部塌落 V字 埋压点位于V字内部,采用纵向挖掘进入建筑物。
埋压点位于V字外部,采用横向挖掘进入建筑物。汶川地震东方汽轮机厂叶片分厂办公楼东楼,两侧建筑物掉落大量预制板后形成二次支撑 (曲国胜等,2009),整体呈V字形,采用纵向机械起吊,横向人工挖掘方式救援。 悬臂 埋压点位于非悬臂处,进入方式参考倾斜型。
埋压点位于悬臂上,或靠近外墙,采用横向挖掘进入建筑物。/ 夹层 采用纵向挖掘进入建筑物。
若夹层缝隙较大且规则,被困人员距离较近,采用横向挖掘进入建筑物。汶川地震北川中学5层教学楼,一二层堆叠下沉,人员被困于底层,采用纵向破拆楼板方式救援。
汶川地震都江堰景观路47号楼,6层楼整体向下坍塌,2层挤压成不足40cm的夹层 (冯志泽,2013)。采用夹层支撑及水平破拆掘进方式救援。完全塌落 V字 参考局部坍塌中V字型。 / A字 采用纵向挖掘进入建筑物。
若埋压点距离较近,且侧面空隙较多,结构相对稳定,采用横向挖掘进入建筑物。
埋压深且难定位,采用横孔纵挖进入建筑物。汶川地震北川老城区十字路口某7层楼房,楼梯全部倒塌,形成7m高废墟,被困者位于5m处。采用纵向挖掘方式救援。 饼型 采用纵向挖掘或纵井横挖方式进入建筑物。 汶川地震东方汽轮机电厂5层办公楼呈层叠状坍塌,采用楼顶纵向挖掘方式救援;
汶川地震北川县看守所全部坍塌,屋顶压盖。采用先纵向打孔进入,后横向掘进方式救援。 -
毕兴权, 2008.地震灾害生命救援的对策与行动要求.武警学院学报, 24(12):38-41. doi: 10.3969/j.issn.1008-2077.2008.12.010 陈维锋, 王云基, 顾建华, 彭晋川, 2008.地震灾害搜索救援-理论与方法.地震出版社. 邓民宪, 2008.汶川特大地震北川应急救援典型案例.中国应急管理, (12):48-5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IGU200812015.htm 丁显孔, 2008.地震后建筑倒塌的抢险救援.中国应急救援, (6):7-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JY200806003.htm 董宁, 2016.地震灾害中建筑坍塌人员被困形式及营救方法.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34(4):330-33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WS201604025.htm 范茂魁, 张京, 2009.建筑倒塌被困人员营救核心技术.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8):34-3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HJS200908018.htm 冯志泽, 2013.汶川地震典型救援案例分析.中国应急救援, (5):33-3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JY201305008.htm 顾建华, 2003a. 地震灾害现场生命搜索与救援支持系统研究.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专题研究报告, 专题编号2001BA601B-05-04: 45. 顾建华, 2003b. 地震救助生命搜索与定位技术研究.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专题研究报告, 专题编号2001BA60lB-05-04: 125-126. 郭红梅, 2008. 基于GIS的城市地震现场搜救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研究.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何卫成, 2014.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行动中的关键问题.中国应急救援, (4):22-2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JY201404007.htm 李小军, 于爱勤, 甘朋霞等, 2008.汶川8.0级地震北川县城区灾害调查与分析.震灾防御技术, 3(4):352-362. doi: 10.11899/zzfy20080404 李亦纲, 张媛, 李志伟, 2010.地震现场倒塌建筑物的搜救策略研究.震灾防御技术, 5(4):477-483. doi: 10.11899/zzfy20100410 马占全, 2008.地震灾害救援行动要点探讨.武警学院学报, 24(8):20-2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UJI200808006.htm 蒲茂民, 2008.汶川地震深层埋压空间救人措施初探.中国西部科技, 7(24):14-16. doi: 10.3969/j.issn.1671-6396.2008.24.033 曲国胜, 王晋中, 张辉等, 2009.汶川特大地震专业救援案例.北京:地震出版社. 宋宫儒, 2016.多元化救援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4(5):23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ZH201605003.htm 宋述义, 2015.地震灾害救援中破拆营救方案制定的优先等级.中国应急救援, (3):28-3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JY201503009.htm 王存亮, 2011.对地震救援实用技术的探讨.科技传播, (3):79, 7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CB201103079.htm 翁旭然, 2015. 建筑结构地震倒塌及存活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北京: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吴铁生, 2010.5·12汶川大地震几个典型救援方案.中国应急救援, (4):40-4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JY201004012.htm 吴新燕, 吴昊昱, 顾建华, 2014.1999年以来地震生命损失评估研究新进展.震灾防御技术, 9(1):90-102. doi: 10.11899/zzfy20140109 杨建民, 李春孝, 张玉升, 2004.浅谈大型建 (构) 筑物倒塌事故的救援程序、措施与组织指挥.消防科学与技术, 23(5):485-48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FKJ200405026.htm 张光俊, 2009.地震灾害建筑坍塌事故处置与救人方案的研究.中国应急救援, (6):14-1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JY200906008.htm 赵国存, 闻明, 张国宏等, 2010.地震废墟现场的搜索与营救技术探讨.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2):34-4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EIS201000006.htm 郑春生, 2010.地震救援行动中实用技术的应用探讨.消防科学与技术, 29(1):823-826, 4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FKJ201009029.htm 周雪昂, 杨健宇, 康青春, 2009.地震埋压现场人员的搜索和救援.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4):63-6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HJS200904031.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012. 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 调查规范 (GB/T 18208. 3-2011).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OCIPEP (Office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and Emergency PreParedness), 2002. Basic Rescue Skills. Public Works and Government Services Canada.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