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简介
-
-
四川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地貌地势差异大,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众多,地震活动频繁。四川省也是我国遭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本世纪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8.0级、2013年芦山7.0级、2017年九寨沟7.0级和2022年泸定6.8级强震和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进一步摸清风险底数,查明潜在的强震危险源,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2017年《四川省活断层普查项目》纳入《四川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是四川省“十三五”重点项目,省、市财政和中央投入总资金达2.1亿元,执行周期为2018—2022年。项目内容包括:编制四川全省1∶250000活动断层地质图,龙泉山断裂、马边-雷波断裂等7条重要活动断层1∶5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康定、松潘等11个有断裂带通过的重要经济发展及人口密集城镇开展了1∶10000活动断层探测,建设四川省活断层信息系统。该项目是全国第1个开展省域活断层普查全覆盖的专项,也是四川省地震项目参与单位最多的一次,吸引了地震系统和煤田、冶金、地矿系统以及科研院所、高校等近30家单位参与,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良好势头。
历时5年,《四川省活断层普查项目》不仅取得了预期成效,而且亮点纷呈,获得一系列新认识。项目基本查明四川省境内的活动断层分布,编制了四川省1∶250000活动断层地质图,服务于全省的国土规划和重大工程选址。地震构造探查方面,获得五道梁-长沙贡玛、达朗松沟、麦宿、松岗、宁朗、黑水河-越西、雷波、德干和阿坝9条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甚至全新世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相关断裂的新认识,已经应用于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工作,新增和修订四川26个潜在震源区。第四纪盆地方面,通过川西高原的若尔盖盆地和龙门山山前的成都盆地标准孔工作,获得不同环境下盆地的沉积特征、气候特征等信息,为探讨区域构造变形和盆地演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城市活动断层探查方面,完成了康定、攀枝花、宜宾、冕宁、龙泉、绵阳、松潘、阿坝、巴塘、盐源和乐山的1∶10000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为城镇规划避让活动断层和提升抗震设防水准提供了依据。同时,项目还构建了四川省活断层信息系统,集成活断层及其危险性、危害性的基础数据库,采取动态图像方式显示,供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重大工程选址、建筑抗震设防和震时灾害快速评估、政府决策、指挥部门应急救灾使用。
《四川省活断层普查项目》是四川省活动断层探测成果方面得到突破性认识最多的一次,项目已通过国家级验收。这次普查项目新发现9条活动断裂,这些断裂未来的大震危险性仍需要深入研究;而且,目前大震震源的探查工作主要集中在地表和浅层,对于大震震源的深部构造环境研究不足,给大震震源识别带来困难,满足不了断裂三维模型构建的要求。未来,依托《四川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四川省地震构造环境探查规划》和《四川省巨灾防范工程》,将加快大震震源的地震构造环境探查,开展深反射地震探测、活动断裂填图、小震识别与精定位、近地表地质地貌剖面调查,探明主要活动断裂带深、浅部和地表的构造样式,构建三维断裂模型,研究地震构造环境,识别潜在的大震震源体。
本专题收录了四川省活动断层探查相关的5篇文章。周荣军等系统地介绍了《四川省活断层普查项目》的情况,重点阐述了项目在活动断层探查和第四系盆地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秦宇龙等针对龙门山断裂带后山断裂——茂县-汶川断裂的汶川段活动性开展了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开挖和新年代学测试等工作,揭露了茂汶-汶川断裂汶川段全新世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李佩等利用四川省活断层普查项目中《冕宁1∶1万城市活动断层探查》的标准钻孔ZK1,通过年代、粒度、孢粉的测试分析,结合沉积序列、岩性岩相、沉积构造等特征,综合分析冕宁地区昔格达组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演化和古环境演化过程,认为其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罗浩等针对安宁河断裂西支的活动性开展地震地质研究,发现西支断裂局部具有全新世活动性,认为安宁河断裂南段的2次大震事件可能导致了西支断裂同时破裂。黄雄南等对川甘交界的白龙江断裂西段晚第四纪活动性开展研究,认为断裂西段为晚更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层,断裂可能吸收了东昆仑断裂的部分滑动速率。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9
- HTML全文浏览量: 76
- PDF下载量: 26
- 被引次数: 0